內蒙古自治區智慧法院的“雲”面孔

2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海南區人民法院第四審判庭,一起刑事案件正在開庭審理。

但是畫風有些不同:法庭裡只有審判員和書記員。法官面前的電腦屏幕上,分屏顯示著公訴人——正在檢察院辦公室參加庭審,被告人——在羈押場所,身後站著兩名法警。

被告人楊某認罪認罰,庭審適用了速裁程序,依法由1名審判員獨任審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依託法院的視頻系統,“無接觸”遠程審理。

這是一次“雲審判”。法庭當庭依法判決被告人楊某犯妨害公務罪,判處有期徒刑10個月。楊某當庭表示服判,不上訴。

從來沒有一個時候像今年這樣,如此需要“雲”。如果說,過去我們嚮往“雲”、追求“雲”,那麼,今年的這幾個月,“雲”已經成了必需品。在內蒙古各級法院不僅“雲”審判幾成常態,其他的“雲”也逐漸出現。

“雲”調解

3月26日,內蒙古高院發佈首批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線調解典型案例。2月3日至3月20日,全區法院運用人民法院調解平臺網上調解案件7058件,其中2月份調解量位列全國第三。

內蒙古高院審監二庭發佈一起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再審案例,被申請人上海中耀環保實業(啟東)有限公司的委託訴訟代理人身處當時全國14個重點疫情地區之一的上海,按照疫情防控規定,不能到庭。

主審法官仔細研究案情,找出案件的矛盾點和調解突破口,與合議庭成員共同確定了辦案思路和調解方案,又多次電話聯繫做各方當事人工作,初步達成調解意向。

3月12日下午,審監二庭的主審法官、書記員佩戴口罩在高院法庭,再審申請人陝西建工第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委託訴訟代理人在陝西省渭南市,被申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在上海市普陀區,“雲”把大家聚到了同一個“界面”。

該案法官助理表示,在傳統庭審中,雙方矛盾往往比較容易激化。而在互聯網,雙方有了一定的距離,反而包容感越來越強,當事人相互之間更加理解。最終順利達成調解協議並承諾儘快履行調解書確定的義務。

“雲”調解,不僅解決了距離問題,還衍生了意想不到的“功效”。

“雲”提審

“被告人張某,是否能聽清我說話?”“可以。”“我是阿拉善盟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一庭法官孫黎靜。因疫情原因,今天通過遠程提訊系統就你提出的上訴事項對你進行提審,是否有意見?”“沒有。”……

這是一次遠程提審場面。3月2日,阿拉善盟中院刑事審判第一庭首次運用遠程提審系統,“無接觸式”對一起犯窩藏罪案件的被告人張某進行了視頻提審。

整個提審過程中,書記員同步記錄,並將訊問筆錄通過提審平臺即時傳輸給被告人,由其確認後簽字。通過調查,被告人張某當庭承認其犯罪事實,並表示依法接受刑事處罰。

法官在法庭,被告人在看守所。在疫情防控時期,既保障了辦案人員自身安全,也實現了對被告人的人權保障。

“雲”提審,讓法院看到了互聯網的更多可能。

“雲”執行

“叮咚”,遠在黑龍江的烏海市某煤焦化有限公司一名員工收到了來自銀行的一條信息:尊敬的客戶您好,烏海市海南區人民法院2月26日向您的儲蓄卡賬戶轉賬存入人民幣12400元。

原以為必須等到疫情防控解除後才能領到的執行款竟然到賬了。這樣的場景,當天同時出現在了許多不同的地方。而這都源自烏海市海南區人民法院的“雲執行”。

春節前,海南區法院對申請執行人劉某等239人申請執行被執行人烏海市某煤焦化有限公司勞動爭議系列案件進行專項執行行動。執行款項到位後,執行幹警加班加點為申請執行人發放執行款,但有155名農民工已經返鄉過年,與執行幹警相約年後領取執行款。

未料新冠肺炎疫情暴發,155名農民工無法及時“赴約”領款。該院執行局改傳統線下發款模式為線上發款,通過互聯網連線方式與申請執行人取得聯繫,線上辦理領款手續,陸續通過線上發款方式為剩餘申請執行人發放執行款共計756355元。

“雲”執行,讓距離不再成為問題。

“雲”建設

“雲”實踐基於全區法院的“雲”建設。內蒙古自治區高院副院長王偉告訴《法制日報》記者,2019年是全區智慧法院建設年,高院制定出臺《全區智慧法院頂層設計規劃(2019-2023)》,為全區各級法院做好頂層設計。

內蒙古自治區三級法院同步建成移動微法院及人民調解平臺,統一部署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和深度應用系統,新建“雲”庭審直播,實現支撐大量庭審活動直播和高併發觀看承載直播服務,切實解決了多年來存在的庭審直播排隊、上傳視頻卡頓等問題。2019年,全區法院庭審直播2.8萬場,同比上升216.6%。

2019年6月初,高院機關“雲”桌面終端和大屏顯示器部署完成,統一提供智能語音助手、“左看右寫”等新功能,幹警辦案效率顯著提高。

目前,內蒙古高院的10個科技法庭全部升級改造為智慧法庭,新配備了50臺智能終端(電腦),增加了查看電子卷宗、發起證據展示、筆錄批註、即時通訊、電子簽名、電子指紋等提高庭審效率的新功能。

法庭書記員專用電腦全部升級,內存由4G升級為16G,內存容量提高4倍,徹底解決了長期存在的電腦卡頓影響庭審效率的問題。

為方便法官和司法輔助人員熟悉智慧法庭功能和終端使用,2019年高院先後組織3次集中培訓。

“雲”未來

今年1月27日,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楊宗仁主持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全區法院疫情防控工作,決定充分運用近年來全區智慧法院建設成果,保障日常訴訟活動正常開展,確保有案必立、有訴必理。

自治區高院第一時間制定出臺《全區法院疫情防控期間訴訟活動指引》,規定在防控期間,遇到人民群眾矛盾糾紛需要解決,首選“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以在線申請調解方式解決糾紛。確需通過訴訟解決糾紛的,優先選擇“內蒙古移動微法院”網上立案平臺,申請網上立案、在線辦理。

高院辦公室、審管辦、立案、信息技術等部門聯合編髮了《網上立案和網上調解簡易操作手冊》,通過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向社會公佈,為當事人訴訟暢通了渠道。

信息技術部門提前制定工作預案。2月3日至5日,立案、信息技術部門聯合組織開展“全區法院網上立案和網上調解大演練”,確保網絡系統運行正常,工作人員操作熟練,當事人順利參與訴訟活動。

據統計,今年2月3日至2月25日短短20多天,全區法院實現網上立案877件、網上開庭328件。當時正是疫情緊張時期。

“內蒙古自治區地廣人稀,東西狹長,點多面廣,人口居住分散,方便人民群眾訴訟,減輕當事人訴累,節約訴訟成本,更需要藉助現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自治區高院的目標就是努力實現全業務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輔助,推動現代科技與審判執行工作深度融合。”楊宗仁說。(記者 史萬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