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吉卜力的《千与千寻》,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4》,分别代表东西方动画电影品质之巅的两大工作室,在内地院线撞到了一起。

一部是宫崎骏十八年前创作的经典作品,一部是皮克斯旗下玩具总动员系列的最新续作。二者承载了众多八零九零后一段美好的青春回忆。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玩具总动员4》一经上映就迅速拿下周末北美与全球票房冠军的宝座,但影片在内地影院的表现却是有几分低迷。在同期上映的《千与千寻》力压之下,区居第二,而二者的票房成绩更是相差一倍有余。

那究竟是什么让玩具总动员在内地遇冷,又是什么让一部“早就看过了”的旧作,在票房上碾压了口碑同样不凡的全新续作呢?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一、宣传与话题性

即便如今的影迷已经越来越看重影片本身的质量,但电影的宣发仍旧是院线电影上映前极为重要的一环。而二者在宣发上的表现,相差甚远。

《千与千寻》的宣传方为了此次内地之行,不但制作了全新的特供海报,请流量明星站台并为国语版配音,还晒出了宫崎骏手书给内地观众的亲笔信,显然在宣发上用了很大的心思。

虽然在国语配音和真人海报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许多影迷也因此不满。但从结果上来说却是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即便是平日里对电影关注度不高的人,也能在不经意间看到千与千寻即将登陆内地的消息。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相较之下,《玩具总动员4》似乎就来的悄无声息了。一些自发式的报道和粉丝间的小范围传播,成了影片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好莱坞电影登陆内地最常用的联动活动,同样是少之又少。玩具总动员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随之而来的是话题性上的巨大差异。当人们因为小鲜肉的配音和真人海报是否毁童年,千与千寻究竟值不值得去影院看,而吵的不可开交之时。玩具总动员这边却只能让人发出,“第三部玩具们不是都已经送人了么”的疑问。

而内地观众是出了名的看中“谈资”,很愿意为“有话题,有卖点”的电影买单。

举一个例子,《速度与激情7》在内地上映时打破多项影史记录,近乎将内地院线的数据全部刷新。而在更具赛车文化的北美本土,成绩却并不理想。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正是由于影片主演之一保罗·沃克的意外死亡,为影片蒙上了悲剧的色彩,随之而来的则是巨大的话题性。猛然间,似乎每个人都开始怀念保罗,但要知道,速七的内地票房是其前作的六倍之多,凭空多出的粉丝又是从何而来呢?

有多少人在此之前并不知道保罗·沃克,又有多少人在这之前并没有看过速度与激情系列。那么速七内地的票房神话有多少是因其成片质量,又有多少是因其“话题性”呢?结果不言而喻。

回过头来,在宣传造就的话题性上,千与千寻远超玩具总动员。但即便是去除宣传因素,人们仍然更愿意讨论前者而非后者,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二、知名度与影响力

这里不想凭空去讨论,宫崎骏与皮克斯在内地究竟谁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

但单就作品来说,在豆瓣影评上,千与千寻参与评价的人数超过百万,而玩具总动员系列则平均在二十万出头的人数。而二者在视频网站的播放量上也同样有着不小的差距。

宫崎骏最优秀的作品对标皮克斯最知名的系列之时,在内地显然是千与千寻更具影响力。而胡迪、巴斯光年等形象的知名度,同样不如千寻或是白龙。

而作为西方动画界大亨的皮克斯,其作品风靡欧美,却在内地水土不服,频频受挫。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斩获奥斯卡的《头脑特工队》没能在内地拿下一亿票房,打破续作魔咒的《玩具总动员3》在内地成绩也是刚刚过亿。

唯一的爆款是两年前上映的《寻梦环游记》,取得了超过十二亿的好成绩,而这也超过了在其之前上映的所有皮克斯电影内地票房的总和。也就是说叫好不叫座是皮克斯在内地的常态。

而皮克斯似乎对于内地市场也并不看好,在电影宣传方面也多是应付了事。相较于其背后金主迪士尼对待内地市场的态度来说,可谓天差地别。

那是什么让皮克斯对内地市场缺乏信心,又是什么让其在内地受到了如此的冷遇呢?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三、文化差异与受众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对宫崎骏同一样如此。其早年之所以能对动画产生兴趣,就是源于名为《白蛇传》的日本彩色动画电影,至于故事,自然是出自中国的传说故事。在之后的创作中宫崎骏更是从中国水墨风画作中汲取了许多灵感。

中国的影迷们对宫崎骏动画的接受程度很高,正是源于文化上的共鸣,甚至能在其中轻松的找到“中国元素”。要知道,龙猫形象的原型,可不仅仅是毛丝鼠,其中还有着国宝大熊猫的影子。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而相较之下,皮克斯所代表的西方特色动画,从本质上与多数观众所认可的文化有着不少的冲突。角色形象在审美上的差异,人物动机与性格上的不同等等,这会让不少人产生一种生疏感,降低了观影快感。

那么,如此说来,好莱坞大片风靡内地的现象,岂不是正和“文化差异”的说法向悖?其实不然,原因则在于电影的受众。

近年来总会有调查机构统计有关内地电影市场的数据,就观影人群来说青年人始终是贡献票房的主力军,九零后最多,八零后与零零后其次,随后两端梯次递减。而这一代的观影主力军,对于好莱坞大片可以说相当熟悉。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内地电影从文艺片向商业片的转型迟缓,直到近些年来才有了质的飞跃。而曾经繁盛的香港电影,也在千禧年后逐渐没落。这一长达十余年的真空期,正巧被好莱坞电影所填补。

在儿时电视上放着《珍珠港》、《史密斯夫妇》,少年时在影院看着《阿凡达》、《变形金刚》,今日又可以去追逐各具特色超级英雄们。观众们早已适应了这种文化差异。

因此影迷们可以接受一张张顶着西方面孔的商业大片,但却不是一个个的3D玩具小人。

对比迪士尼同样如此,无论是美女与野兽还是阿拉丁,都是这一代人熟知的童话故事,因此人们更能接受与之“同源”的大白或是狐尼克。这种渗透式的文化输出,潜移默化的去除掉了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感。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因此,皮克斯的作品大多在内地成了高品质的“异类”,票房表现不佳在所难免,与之境遇相似的还有历代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就拿近几年来说,《月光男孩》与《水形物语》在内地口碑票房双扑街,根本不受待见。即便是合口味的《绿皮书》,表现上也远不及一些的商业片。

说了这么多外部的因素,下面来说说影片的自身因素。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四、可看性与情怀

《千与千寻》和《玩具总动员4》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部旧作,绝大多数影迷早已经看过了这部影片。而至于部分到现在都没看过它的影迷,也几乎没有可能选择去影院观看此片。

因此这次能够为其买单的观众,基本都是在重刷电影,这就大大降低了影片的可看性,好在千与千寻有着它的特殊性。

首先,它是一部非常适合“多刷”的电影,宫崎骏通过影片将一个表面看上去并不复杂的故事,赋予了深度的内涵。将每一个场景与角色形象都进行了最精心的雕琢,造就了其独特的生命力。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很难通过仅仅一次的观影,就了解完全。因此无论是二刷、三刷,都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与体验。

在这些表像背后,导演更是通过剧情,为其赋予了斑驳繁杂的现实寓意。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去看这部影片,还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甚至是领悟。所以,即便由于可看性的降低,让许多人不会选择花钱费力的去影院观看此片,但在庞大的粉丝基础上,它仍旧具有相当的价值。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而内地观众为旧作买单也不是首次了,12年《泰坦尼克号》以3D重制版的形式归来,在内地拿下近十亿的票房。而18年内地上映的龙猫,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只要足够经典,观众还是很愿意为情怀买单的。

《玩具总动员4》却恰恰相反,即便粉丝数量同样不少,但奈何前作早已经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虽然皮克斯的作品有着口碑与质量的保证,但这部续作在不少人看来,仍旧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即便玩具们依旧是当年的玩具,但那批当年喜欢玩具的孩童早已开始工作,甚至结婚生子。玩具们踏上新的旅程,但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如果二者同样是一张情怀牌,那无疑是千与千寻手中的点数更大一些。当然,对于死粉而言,其中之一是无限大的。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结语

《千与千寻》凭借其话题性与庞大的粉丝基础,吸引了足够的目光,而它横跨年龄超越次元的内容纵深,使影片在衍生近二十年后,仍具有着很高的观赏性。而内地的观众同样乐于为情怀买单。

《玩具总动员4》却由于风格上的差异,与相较之下稍弱的影响力,让影片在质量同样够硬的情况下,仍旧败下阵来。

十八年前的旧作千与千寻,凭什么在内地院线碾压归来的玩具总动员

市场是一道非一即二的选择题,但人心不是。其实,不管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两部作品在粉丝心中的地位。

无论是选择千与千寻还是玩具总动员。正如每个人眼前的世界并不相同,而人们所追溯的,也不过是一段经历不同的青春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