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報刊長篇幅報道會寧七旬老人

​ 8月22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主管,中華慈善總會主辦的《慈善公益報》對會寧縣慈善會常務副會長王文漢進行了全面報道,充分肯定了這位七旬老人對會寧慈善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

神聖會師地 平凡慈善人

——記甘肅省會寧縣慈善會常務副會長王文漢

慈善公益報社

國家級報刊長篇幅報道會寧七旬老人


國家級報刊長篇幅報道會寧七旬老人

國家級報刊長篇幅報道會寧七旬老人

  慈善公益報(常琦彪 本報記者 李濟慈)甘肅省會寧縣河畔鎮兩迎水村村民趙希瑾是一個命運多舛的人。當年,妻子患病在床,5個孩子還在上學年齡,一家人的生計都要靠他獨力撐持,疲於奔命。尤其是當3個孩子格外爭氣,一同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趙希瑾的心裡既歡喜又憂慮,像懸著一塊沉重的石頭。對於終日“土裡刨食”的他來說,籌集孩子們的上學費用成了最大的“難腸事”。

  趙希瑾至今回想起來,都覺得是自己家遇到了一位貴人——會寧縣慈善會常務副會長王文漢。當王文漢得知趙家的情況後,主動聯繫愛心人士資助了一萬多元錢將孩子順利送進大學,並持續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如今,3個孩子早已大學畢業,開始憑藉自己的能力回哺家庭、回報社會,不僅為母親治癒疾病,還清了家裡的所有欠債,還為父母出資發展家庭養殖業。目前,趙希瑾家的羊存欄超過20只,年收入超過2萬元。趙希瑾一家從此把王文漢當作摯友親朋,常來常往。

  把王文漢當作家人一樣看待的不僅趙希瑾一家,在會寧,提起這位“五好老人”,可謂婦孺皆知,人人稱道。在甘肅慈善界,他也是久負善名,深為同仁敬重。

國家級報刊長篇幅報道會寧七旬老人


以德為先 義舉堪頌


  1952年,王文漢出生在會寧縣城一個貧民家庭。自兒時起,父母和家中長輩就為他烙下了深深的紅色情結。早年間,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會寧,王文漢的父母便積極幫助紅軍搶救傷員,用花椒水的土方為紅軍戰士清洗傷口。堅持每天為紅軍總司令部和直屬機關送饃送菜,風雨無阻,深得紅軍將士的讚賞。潛移默化中,也讓王文漢從小養成了助人為樂的美好品質。王文漢的叔父王倦毅然參加紅軍,轉戰南北,建功頗豐。不幸於1945年在山東沂蒙山區戰鬥中犧牲,被國家授予革命烈士稱號。1952年3月17日,其家屬受頒由毛澤東主席簽發的《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王文漢父母身上誠實守信、樂於助人的品格正是受到朱總司令等紅軍首長高尚人格魅力的感染與影響,也使王文漢從小養成了腳踏實地、以德為先的價值追求。

  從16歲參加工作到60歲退休,長達44年的工作歷程中,王文漢多次受到省、市、縣黨委及政府的表彰獎勵。特別是在會寧紅色景區的設計與建設中,他以竭盡全力、無私奉獻的精神,贏得了廣泛讚譽。

  王文漢與募款結緣是在2006年。時任會寧縣政協副主席的他被任命為省內紅色遺址建設籌資組組長。領命之後,他便開始四處奔波,多方籌措,出入機關單位、廠礦企業近200家,聯繫接觸民營企業家100餘人,行程2萬公里,籌資700萬元。為向捐資者表示感謝,王文漢慷慨捐出他多年的珍藏——1949至1953年版1分、2分、3分、4分面值共4個整版400張郵票。這700萬元義款的籌募代表了王文漢鍥而不捨的精神,對革命先輩的敬仰,對建設紅色聖地的意願。王文漢家族也先後3次無償捐贈了10餘件珍貴的革命文物。其中有朱德總司令贈送給他父母的瓷茶壺,後被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收藏。兩枚1934年由川陝省蘇維埃政府製造的“赤化全川”銅元,收藏家曾以每枚5000元價格求購,均被王文漢拒絕,而毅然捐贈給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

國家級報刊長篇幅報道會寧七旬老人


一顆愛心 百般善事


  2007年,會寧縣慈善會成立,王文漢被推選為常務副會長,在這個崗位上一做就是13年。13年來,會寧慈善事業蓬勃發展,蒸蒸日上,其中不乏王文漢的心血。

  由於縣裡財政緊張,在慈善會成立之初,只獲批1萬元辦公經費。為使慈善會正常運轉,王文漢積極尋求愛心企業家的支持,一筆就募得12萬元。不僅為慈善會提供了啟動資金,更與企業家們簽訂了為期10年的捐助協議,為縣慈善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3年來,王文漢不遺餘力奔走在會寧慈善一線,廣結善緣,廣募善款。截至目前,會寧縣慈善會共募集7527.57萬元,其中現金3398.77萬元,物資價值4128.8萬元。為困難學子、貧困患者、特困及單親家庭等數以萬計的困難群眾送去溫暖,也為多項慈善活動打下堅實的根基:如送援助進災區、送溫暖進貧戶、送慰問進社村、送衛生進村落、送圖書進校園……會寧慈善項目覆蓋鄉鎮社區,受益群眾達3.6萬人次。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人生。捐資助學始終是會寧縣慈善會的重點工作。13年來,用於教育救助的資金達2182萬元,救助各學段特困學生8665人。尤其是近年來,每年用於捐助特困大學生的善款都在140萬元以上,年均救助學生500餘人。其中,王文漢爭取到648.44萬元善款用於改善當地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其中新建改建6所小學,為3所學校援建電教室,為6所小學安裝淨水設備,為10所學校捐贈教學用品……這個不足60萬人口的紅色縣城,既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甘肅省“高考狀元縣”。自改革開放恢復高考以來,共向全國輸送大學生11.5萬名。而慈善助學的積極作用恰是功不可沒,功德無量。

  自2010開始,會寧縣慈善會通過甘肅省慈善總會牽線搭橋,聯繫國際慈善醫療團隊逐年深入會寧鄉村,為群眾診療服務。10年來,共為全縣28個鄉鎮貧困患者免費進行白內障、囊腫、疝氣、唇顎裂等手術968例,手術及發放藥品價值2750萬元,就診者達2.78萬人次。

  2018年,縣慈善會爭取到國際援助項目,為鄉村建塘壩2座,新修水窖251眼。2019年投資100萬元,建塘壩4座。為鄉村12所學校安裝淨水設備,為600餘戶貧困戶捐贈服裝被褥等生活用品,價值400餘萬元。

  據悉,13年來,縣慈善會共對四方、侯川、翟所等19個鄉鎮3000餘戶困難群眾、敬老院五保老人、孤兒及殘疾人進行了走訪慰問,送去慰問金累計247萬元。

國家級報刊長篇幅報道會寧七旬老人

情守本分 造福桑梓


  長年奔波操勞在慈善一線的王文漢曾動過3次手術,但他不為病痛所困,不為名利所擾,依舊默默堅持走鄉村、訪貧苦、打水窖、建塘壩。會寧的每一個慈善項目場地、每一次慈善活動現場,人們都能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就是年近古稀的王文漢。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而做慈善工作跟需要一顆堅定執著的恆心。他堅持退休而不退志,離崗而不離心,將自己的一腔赤誠與深情獻給了會寧的父老鄉親。

  王文漢數十年如一日的無私奉獻得到了黨委政府與廣大群眾的充分肯定。2016年他被會寧縣老齡委評為全縣“老有所為”先進工作者;2017年被評為白銀市老幹部系統“優秀共產黨員”;2018年被評為甘肅省“五好老人”。

  《慈善公益報》記者瞭解到,2019年,甘肅省推出19位慈善工作先進個人的感人故事,王文漢事蹟的點擊量與點贊量均位列全省榜首。同年,作為甘肅省推薦的4位同志之一,王文漢入選中華慈善總會“全國基層慈善工作者先進事蹟宣傳活動”。而面對這樣的榮譽,王文漢總是謙遜道:“工作是大家共同做的。我作為一名慈善工作者,只是盡了些自己的本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