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酒客眼中的“杜康酒”

本文為“文文方丈聊老酒”原創,想了解更多關於中國陳年白酒的文化和故事,歡迎關注“文文方丈聊老酒”,閒聊天南地北中國酒。

先說個笑話。我有個好朋友姓杜,之前別人問他貴姓時,他經常會拽文:“鄙人姓杜,‘防微杜漸的’的杜”。這時詢問之人,往往會剎那間反應不過來:或是尷尬地頻頻點頭做思索狀,或是乾脆一臉懵逼。特別是打電話在餐廳預訂餐位時,大多數時候接電話的小姑娘都會追問一句:“您再說一遍,姓什麼?”次數多了,我這朋友終於慢慢向現實低頭了:“我姓杜,杜康的杜”。這時接電話的小姑娘往往會恍然大悟地說:“好的,杜康先生,您留個手機號……”

一個老酒客眼中的“杜康酒”

杜康造酒

說起杜康,這確實是個人名,生活在夏朝,還當過國君。杜康此人因善於釀酒,因而被釀酒業奉為祖師爺。曹操的《短歌行》中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謂家喻戶曉,此人藉此更是聲名大噪,從此“杜康”成為了酒的代名詞。

據資料記載,1972年,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訪華,周總理設宴款待。席間,田中首相幾杯酒下肚,不禁回憶起自己年輕時來華做日本*子時候的點點滴滴。據其自稱:當年在華的歲月裡,沒(怎麼)幹過殺人放火、傷天害理的事情,唯獨極好飲中國的燒酒,可惜很遺憾未曾喝過中國產的“杜康美酒”。後來也許是被英勇的中國人民給弄傷了、也許是自己喝酒喝傷了——反正總之,沒在中國待上兩年,日本*子田中角榮就按照傷兵被處理回國了。自此一別華夏三十載。

一個老酒客眼中的“杜康酒”

周總理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

其實,田中首相對中華文化恐怕是一知半解,他心心念唸的“杜康美酒”只是個故事,其實並沒有生產過。但是周總理卻敏銳地嗅到了商機:既然外國友人都知道中國有個杜康,乾脆就生產出“杜康酒”,然後做出口貿易,連廣告費都省了。於是,周總理提議“復興杜康、為國爭光”。

自此,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陸續有三個地方廠家開始研製“杜康酒”,這三家酒廠分別在河南伊川、河南汝陽和陝西白水——這三個地方或多或少都跟杜康此人有點兒關係。

後來發生的故事很狗血也很老套:一開始,三家酒廠都是窮光蛋,於是抱團取暖、不爭不搶、各幹各的、相安無事。後來大家都有些小發達了,便互相看不順眼,開始為“杜康”商標的歸屬權和使用權大打出手,誰知這一打就打了二十多年,打得都跨了世紀,打得一地雞毛。打到最後,消費者們終於看不下去了:說你們三家都別糟蹋人家杜康老祖了,甭管哪個杜康酒,我們都不買了還不行麼。於是,該破產的破產、該重組的重組、該多元化經營的多元化經營,終於消停了。

一個老酒客眼中的“杜康酒”

一場曠日持久的商標案

下面給大家分享三瓶上世紀八十年代分別產自三個廠家的杜康酒,從香型上看:河南的兩款杜康酒是濃香型,陝西的杜康酒則是清香型或者兼香型。

一個老酒客眼中的“杜康酒”

從左至右:“伊川杜康”“汝陽杜康”“白水杜康”

彼時三家酒廠都處於巔峰時期,其產品也都曾各獲殊榮,放到今日,三款酒的口感都還是不錯的。

如今中國股市裡的白酒股一騎絕塵,屢創新高,似乎白酒市場紅火得不得了。只可惜哪怕是這一片虛假繁榮的圖景裡,都很難找到杜康這個獨孤老頭的身影。

本文為“文文方丈聊老酒”原創,想了解更多關於中國陳年白酒的文化和故事,歡迎關注“文文方丈聊老酒”,閒聊天南地北中國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