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來 常 熟

常 來 常 熟

牛雜火鍋

之所以再一次來到常熟,開始竟然是受了這家牛雜火鍋的誘惑。

今年初江南行,路過常熟,暫住下來。因喜歡逛老街,百度查到“常熟老街”之地名。於是乘公交車前往,誰知到了地方一看,竟是新建的小區,取名叫“常熟老街”。無奈乘車返回,逛逛步行街。在街頭一角發現了這家“古樂牛香”的牛雜火鍋店。量大實惠,味道鮮美,當時愛人還特意拍下了照片。此次帶老岳母去舟山旅行,中途需要找個地方停留歇息一晚,愛人提議再去常熟吃一次牛雜火鍋,末了不忘補充一句:常來常熟嘛。

常熟,簡稱虞,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而得名“常熟”,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據史料記載,三千多年前,江南先祖周朝太子泰伯攜弟仲雍開國,仲雍封地、建城在此,死後歸葬於虞山。今年初第一次來常熟,我們就用大半天的時間興致勃勃地登上了虞山。

虞山,海拔261米,植被豐茂,森林面積1260公頃,覆蓋率達96%以上,是首批國家級森林公園。虞山,景觀秀麗幽奇,歷史文化深厚,文物古蹟眾多,可謂“史深、文昌、物華、境優”,是江南吳文化的發祥地。

常 來 常 熟

虞山石刻

我們從山腳下的興福寺漫步登山,在蔥蘢鬱郁的山間,感受著城市少有的清雅與閒適。鋥亮的石階在山間蜿蜒盤曲,時而陡峭,時而平坦,伸向莫測的遠處。路旁偶爾會見到一些石刻,上面鐫刻著讚美虞山的詩句,這無疑增加了遊人登山的興致。

常 來 常 熟

越來亭

而半山中的涼亭可為登山者途中停駐歇息,遮擋風雨。只是這匾額上的“越來”兩字,開始讓我不知所云,後越琢磨越覺得有意思了。三千多年前,周部落的一位王族公子虞仲(即仲雍)讓賢南來,奠定起源遠流長的吳文化根基。從此,常熟的十里青山被冠上了“虞”的稱號,更擁有了一種遺世獨立的謙退和隱逸氣質。“越來”即可理解為接下來登山的路越來越險峻或者沿途的風景越來越秀美,也可撫今思古,親身體會,願今後的日子越來越舒達、越來越釋然。

常 來 常 熟

劍閣

虞山不高,我們穿過桂香園,沿著上山的大路行走,不久就到了虞山的最高峰。相傳吳王夫差在此試劍,將石一劍劈開,因而得名“劍門”。登上劍門之頂,可俯瞰山下的尚湖。尚湖如鏡,河湖交叉,阡陌縱橫,好一派秀麗的江南水鄉田園風光。

常 來 常 熟

劍門

在下山的大路上,我們見到了修復於1993年的“虞山門”。這是在常熟古城舊址上,按照明清形制重建的城門。城門上還建有重簷式城樓一座,“虞山門”三字為晚清著名政治家,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墨跡。

常 來 常 熟

虞山門

下山的時候,正趕上午飯點,我們便在興福寺旁的興福老麵館品嚐了當地著名的麵食“蕈(xun)油麵”,傳說蕈油麵最早來源於興福寺的素面。蕈是虞山上獨有的野生菌,蕈油作為面的澆頭,味道非常鮮美。捧起碗,湊近碗沿,蕈油的香氣撲面而來,喝一口麵湯,蕈油伴著湯汁滑入口裡,清甜之餘為味蕾打開鮮美的世界。口中的蕈,潤滑厚實,如肉般具有嚼頭。江南的麵食種類繁多,這常熟的蕈油麵可謂獨樹一幟,值得品嚐回味。

常 來 常 熟

興福老麵館

如果說,第一次去常熟,重點在品嚐美食上,那麼再一次來到常熟,則把重點放在了遊玩上。我提前做足功課,收集了常熟的資料。原來常熟是蘇州下轄的縣級市,城市依山傍水,除了虞山尚湖,還有燕園、曾園、趙園等幾處園林值得好好遊覽一番。

早上起來,我們在旅館附近吃了早餐,便徒步前往燕園。燕園坐落在常熟古城區北門大街的辛峰巷內。

常 來 常 熟

燕園

燕園面積不大,佔地四畝有餘。關於“燕園”的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園子為清乾隆間東閣大學士蔣溥之子、臺灣知府蔣元樞所建,初名“蔣園”,後為其侄泰安縣令蔣因培所有,並延請疊石名家戈裕良疊黃石假山一座,取名“燕谷”,蔣園因名“燕園”。另外一種說法是:清乾隆四十五年,卸任臺灣知府後的蔣元樞因病請假回常熟,海上遇險,幾葬魚腹。平安歸來常熟後,蔣元樞開始建此園,並取其歸來似“燕歸來”之意,故名“燕園”。現在燕園中尚建有一臨水旱舫,名曰“天際歸舟”。舫是江南水鄉的寫意象徵,“天際歸舟”寓意園主常年寄居在外,年老返鄉,落葉歸根,此可作為第二種說法的驗證。

常 來 常 熟

天際歸舟

燕園雖不大,但是巧妙地利用長廊、假山、石道,造成園景隱約幽深,使人入園有深邃不可測之感。入園處的“七十二猴石”假山,山石嶙峋,別有天地。假山之東有高低錯落的磚梯和修竹構成“詩境”,由此北入“賞詩閣”、“天際歸舟”、“燕谷洞天”。

常 來 常 熟

七十二猴石

賞詩閣為園主與文人名士雅集之地,閣中曾羅列朝野名流詩章、吟賞唱和之作。賞詩閣為燕園觀景之絕佳處,登高遠眺,虞峰山巒,無限風光,盡收眼底;俯身下瞰,幽谷深澗,秀木繁蔭,清流蜿蜒。

常 來 常 熟

賞詩閣

而“燕谷洞天”即為疊石名家戈裕良的存世佳作。戈氏堆疊燕谷,以虞山劍門為藍本,虞山黃石為原料,就地取材,運石如筆,變化萬端,又于山南置澗水一泓,蜿流入洞,渾然一體,實有巧奪天工之妙,被譽為虞山十八景之一。

常 來 常 熟

燕谷洞天

燕谷洞天北便是昔日園主迎會親友之所和生活居住之處,有“五芝堂”、“冬榮老屋”、“一希閣”、“十願樓”、“竹裡行廚”、“虞山蘭苑”等建築,光看這名字就知道其功能有客廳、臥室、閣樓、廚房和小花園,只是文人名士給它們起的名字真的是太不一般了。以前每年蘭花盛放之際,燕園內都要舉辦江蘇蘭花邀請展、常熟市蘭花精品展等盛事,只是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無法讓人如願以償了。

常 來 常 熟

虛廓村居 翁同龢題

參觀完燕園,我們又驅車來到虞山腳下的曾趙園。曾趙園是曾園和趙園兩個毗鄰的園林,原均為明代萬曆年間監察御史錢岱“小輞川”園林的遺址,現在又把它們倆合併在了一個景區裡了。曾園,原稱虛廓園,佔地20多畝,由清光緒刑部郎中曾之撰營建為家園,《孽海花》的作者、我國近代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曾樸曾在園中度過了他的少年和晚年。曾園以中部水面為中心,環池佈置園景。亭臺樓榭,錯落有致;疊山理水,佈局精妙;長廊逶迤,柳堤臥波;步移景換,美不勝收。尤其是處處借景虞山,水光山色,天開畫境,令人心曠神怡,成為江南古典名園中獨領風采的佼佼者。而園中的古紅豆樹與香樟樹則是明代“小輞川”園林的遺物,被譽為“雙寶”,至今依然生機勃發,彌足珍貴。

常 來 常 熟

曾趙園

一牆之隔的趙園,又名水吾園,清嘉慶間邑人吳峻基在此種竹養魚,池塘一片,荷香數里,故名“水園”。同治、光緒間,辭官寓居常熟的陽湖人趙烈文將水園重加修治,築“天放樓”、“能靜居”、“柳風橋”、“靜溪”、“梅泉志勝”、“似舫”等建築及兩座假山,遂成為江南名園。趙園與曾園一樣,也充分以水為主體,景點皆環池而築,參差錯落,巧而得體。人在園中行,如在畫中游,令人稱絕。如果說蘇州園林是園林藝術中的大家閨秀的話,那麼我們所看到的燕園、曾趙園等常熟園林就是園林藝術中的小家碧玉,精緻可愛,很接地氣。

常 來 常 熟

曾趙園

離開常熟之前,我們又依依不捨地驅車在尚湖邊環遊一圈。尚湖位於常熟城西,虞山之南,因傳商末姜太公再次隱居垂釣而得名。尚湖與虞山相映,十里青山半入城,萬畝碧波湧西門,為常熟古城平添了千種風情。我們在湖邊搭桌擺茶,聞鶯品茗,山水之間,得其所哉!我想,做朋友講究一回生二回熟,那麼親朋好友更應該常來常熟。

常 來 常 熟

尚湖品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