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軍山下,諸葛亮為何要將自己葬於此處?

孫玉斐


《北定中原,興復漢室》——諸葛亮跟定軍山到底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他六出祁山,每次都回到定軍山,出兵也在定軍山。據統計,自陳壽《三國志》以後,有數百種歷史典籍都記載當年在定軍山發生的三國故事,其中,《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中有八十回提到漢中,有十六回寫在定軍山下發生的故事。

定軍山南麓,有一天然形成的小盆地,四面高山環繞,中部廣闊平坦,方圓約四五華里,名曰“仰天窪”,可屯兵數萬,相傳諸葛亮曾駐兵於此;北麓至漢江岸邊,襟山帶水,形成一天然平原,為諸葛亮當年推演“八陣圖”的武侯坪,諸葛亮活了54歲,死後有人為他種了54顆松柏,到現在還活著,這是最大的奇蹟。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定軍山雖山勢不高,風光也非奇絕,但它卻因一場戰爭而一舉成名。公元219年,劉備為奪取漢中,和曹將夏侯淵在此交戰,經法正指點,老將黃忠趁其不備,襲殺夏侯淵於定軍山西側,曹軍敗北,劉備遂佔據漢中。正是這場戰役的勝利,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建興十二年秋八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時,病死於五丈原軍中,時年五十四歲。遵照其遺命:“死後葬漢中定軍山”。定軍山不但是蜀漢北大門的軍事要地,而且是黃忠襲殺夏侯淵大戰定軍山而決定三國鼎立的古戰場,還是先主劉備稱王建立蜀漢政權的根據地,更是諸葛亮在此屯兵八年五次北伐的大本營,人雖已死,但他要以自己的餘威激勵蜀漢將士繼續以此為基北伐曹魏,“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襄陽記》說:諸葛亮死後,蜀中百姓追思他的功績,要求立廟祭祀。在立廟問題上,劉禪把壓抑已久的不滿表現得淋漓盡致,先以不符合禮儀為由否決;再以諸葛亮級別不夠拒絕;後以影響劉備廟為由不從,一直拖了29年,中書郎向充實在看不下去,聯名上表後主,建議在沔陽的諸葛亮墓旁立廟,讓親屬、故臣、百姓前往祭祀,迫於壓力,劉禪不得不同意這一建議,批准在諸葛亮墓旁建廟。

據《水經注·渭水》載,“秦名天子冢日山,漢日陵,官吏稱墓,百姓為墳”,諸葛亮在遺命中將自己的墓地稱為“墳”,是指越簡單、越隨便、越小越好,不張揚、不奢華,保持他一生名節。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歷代皆知諸葛亮死後從簡安葬,墓中沒有什麼珠寶器物,加之世人對諸葛亮的尊崇敬仰,所以,他的墓從沒有被盜記錄和傳說。

日月同懸出師表,風雲常護定軍山——清.馬履泰


秋姨講歷史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所以定軍山下建有武侯墓。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想要葬在定軍山了。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在古代,人去世後無非是“就地安葬”和“葬於桑梓”這兩種。五丈原在魏蜀邊界,準確說是在魏國境內,諸葛亮當然不能安葬在敵國境內,所以“就地安葬”這個就可以排除了。諸葛亮祖籍是山東臨沂,很早就跟隨叔父遷居到了荊州,諸葛亮病逝時山東在魏國,荊州在吳國。第一和第二姑鄉都在敵境內,那麼“葬於桑梓”這個也是不行的。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安葬於當時蜀國都城“成都”了。主要是兩個因素影響,第一個因素是地理因素,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正值八月,氣溫偏高,且五丈原離成都距離遙遠,如果送回成都安葬,那麼屍身必然腐壞,且運送


成本高。第二個因素是考慮到政治因素,諸葛亮為國鞠躬盡瘁,名氣和影響極大,不但是後世而且是當時,也遠遠超過劉備,成都已有劉備墓,如果再加一座武侯墓,那必然會掩蓋劉備的光環,這樣讓老爹委屈的事,劉禪是不會讓它出現的。諸葛亮是聰明人,肯定會提前考慮這一點的。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會選擇定軍山了,定軍山在漢中,漢中是蜀漢的北部屏障,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出兵,退兵,製造“木牛流馬”,推演“八陣圖”都是在定軍山完成的,諸葛亮活著沒能北伐成功,就算是死也要守住漢中,他希望後人能夠繼承其志,還於舊都,這樣他就能含笑九泉,所以葬於“定軍山”是希望能勉勵後人。看懂了的,點個贊吧!


白話歷史課


定軍山,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城南,雖然三國時期此地屬於蜀國,但諸葛葬在此未必是為了入土為安。因為當時還處於戰爭時期,勝負未分,此地最終落於誰手還不得而知。但是此地戰略位置的重要性關乎全局,"得定軍山則得漢中,得漢中則定天下”是兵家共識。而蜀軍疲弱,蜀主荒靡,萬一軍心動搖,輕易放棄此地也是有可能的。換句話說,諸葛更願意把自己的陵墓變成一根釘子,緊緊釘在戰略核心形成一個精神象徵,從而激勵蜀主劉禪不要放棄,激勵蜀軍務必死守。還記得蘇聯衛國戰爭中那條偉大的名句嗎?年輕的軍官克洛基科夫·季耶夫面對自己僅剩的28名紅軍戰士,喊出了那句話:“俄國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彼時的諸葛陵墓與莫斯科,異曲同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