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中國每次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都有農民的偉大付出

小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這首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農民,這個在中國土地上存在了最久的群體,從古至今,在土地上默默耕作,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溫鐵軍:中國每次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都有農民的偉大付出

而隨著時代發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喜歡了高科技高水平的生活,甚至對於紮根土地的農民產生了質疑科技落後,收入低的農民群體,為什麼一直都是國家大力扶持的對象呢?農民到底為國家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呢?

建國之初

面對農民們遭遇的"疑問",我國著名的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在演講中,以自己多年的研究為支持,詳細陳述了農民群體在建國以來,對國家做出的貢獻。

事實上,新中國的成立,就是依託了廣大的工農兵群體,近代的多次農民起義更是對舊社會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可以說農民階級的覺醒,奠定了革命勝利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面臨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現狀,多年戰爭是這個國家的工業基礎幾乎為零,當時城市與農村的人口比例約為1:4,可見當時的第二和第三產業發展並不具備適當的條件,

當年的農民們貢獻了近百分之九十的經濟產值

溫鐵軍:中國每次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都有農民的偉大付出

說起建國初期,我們有多麼的艱苦,相信每一個學過歷史的人都明白。我們的先輩們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當時國內,所有的道路橋樑、工廠商店、學校醫院都在多年的戰爭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對外,美蘇兩個大國都緊盯著我們這個剛剛誕生的國家,五十年代更是爆發了戰爭,這一切所帶來的經濟消耗是驚人的。

而這一時期,我國的農民在沒有先進機械的狀況下,憑藉自己的雙手積極大量生產,為國家貢獻了一個億左右的生產值,養活了當時的四億人口,也為國家的基礎建設和國防建設提供了支撐,如果沒有這一時期農民的貢獻,也就沒有後來新中國的崛起了。

改革開放

70年代末,中國遭遇了另一個艱難時期,這一時期中蘇交惡使我們的外交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且這一時期工業急劇發展,卻導致我們大量從國外進口高科技設備,以至於國家負債,西方的傾銷導致了貿易逆差,使我們在享受改革開放紅利的同時,也承受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傾軋。

溫鐵軍:中國每次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都有農民的偉大付出

城市中的經濟危機再一次爆發了,如何緩解危機?農村再一次登上了歷史舞臺,這引出了我國經濟史上的一次大事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就是包產到戶。

包產到戶的好處,可以用當年農民的順口溜來概括:留夠國家的,交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農民有了屬於自己的一份收入,自然大大增加了他們的勞動熱情。這一政策拉動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大大減少了國家在農業方面的財政支出,經濟壓力驟然減輕。

自此,農村開始大規模脫貧,糧食生產幅度大大提高,"吃飽飯"終於成為了一件不那麼困難的事情。

溫鐵軍:中國每次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都有農民的偉大付出

同時,自九十年代以來,有近三千萬農民從農村走向城市,開始參與城市建設,農村和城市之間人口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開始得到緩解,在今天,許多城市人口都曾經是"農民的後代"。

城市的擴張也意味著農村的萎縮,在高樓大廈的侵蝕下,許多農民也只好讓出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但這一時期的農民所得到的補償遠遠少於他們土地的價值,可以這樣說,城市的誕生是建立在農民的犧牲之上的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經濟全球化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機遇與挑戰並存,在大國的經濟博弈中,許多小國甚至面臨著國家破產的危機,相對於這些破產國家,我們顯然更有底氣一些,我們的底氣,很大一部分也仰賴著我們身後數億人口的農民群體,當一個國家陷入經濟危機時,它的土地和農民是它最後的保障。

溫鐵軍:中國每次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都有農民的偉大付出

心繫三農

08年經濟危機時,全球陷入恐慌,我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這一年外需急劇縮減,對外貿易十分困難,只能依靠拉動內需,否則大量的工廠企業都會破產,隨之而來的連鎖效應,是我們難以承受的。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對農村實行了購買補貼,農村戶口購買電器、汽車等產品可以享受優惠,這拉動了農村的消費潮,工廠的產品能夠售出,外貿壓力得到緩解。此外在這一時期,國家開展了新農村建設,這既是為了促進農村發展,也是為了消耗產能過剩,實現城鄉平衡,為度過經濟危機創造基礎。

溫鐵軍:中國每次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都有農民的偉大付出

由此可見,農民,對於一個國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曾經在舊時代為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做出重大貢獻,更是建國以來我們化解一次次危機的"定海神針",農業是立國之本,這句話絕不是空談,而是千百年來歷史經驗的總結。

溫鐵軍教授一直致力於三農問題的研究,農民、農村、農業這三農問題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們國家發展必須要關注的問題。

溫鐵軍:中國每次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都有農民的偉大付出

由於城市的快速發展,許多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與農民,不過是花錢賣糧食的關係,為什麼我們要感謝農民的貢獻呢?

然而歷史的經驗表明,農民所獲得的回報與他們的奉獻並不成正比,看看史書上當農民的數量減少時,我們面對的境況是:千金難買一粟,百姓易子而食。

中國有數百萬平方公里的耕地,但這些耕地的生產力面對十四億人口是遠遠不足的,而我們的農民在"遠遠不足"的情況下,依然做到了讓中國人"吃飽飯",這是何等偉大的貢獻。

溫鐵軍:中國每次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都有農民的偉大付出

沒有廣大農民流血流汗的付出,也就沒有我們如今優越的生活。看上去,農民似乎只侷限在他們的幾畝薄田,而事實上,在中國每一次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都有農民偉大的付出。

正因為農民對一個國家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才更應該時刻關注三農問題,解決農民生活的困難,時刻不忘農民的付出,敬愛農民,珍視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