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 呂祖 《太乙金華宗旨》(一)

95年馮廣宏先生編譯《太乙金華宗旨今譯》,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發行的.

呂洞賓 呂祖 《太乙金華宗旨》(一)

第一章 天心

呂祖曰:自然曰道,道名無相,一性而已,一原神而已。性命不可見,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見,寄之兩目。古來仙真,口口相傳,傳一得一。太上見化,東華傳遞某,以及南北兩宗,全真可謂極盛,盛者盛其徒眾,衰者衰於心傳,以至今日,濫泛極矣,凌替極矣!極則返,故蒙淨明許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別傳之旨,接引上根,聞者千劫難逢,受者一時法會,皆當仰體許祖苦心,必於人倫日用間,立定腳跟,方可修真悟性。我今叨為度師,先以太乙金華宗旨發明,然後細為開說。

太乙者,無上之謂。丹訣總假有為而臻無為,非一超直入之旨。所傳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為妙。金華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於金華,亦秘一光字在內,是先天太乙之真炁,水鄉鉛只一位者此也。回光之功全用逆注,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黃庭經》雲:’寸田尺宅可治生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方寸中具有鬱羅肖臺之勝,玉京丹闕之奇,乃至虛至靈之神所住。’儒曰虛中,釋曰靈臺,道曰祖土,曰黃庭,曰玄關,曰先天竅。蓋天心猶如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炁皆上朝,如聖王定都立極,執玉帛者萬國;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諸子只去回光,便是無上妙諦。光易動而難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結,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於九霄之上矣。心印經所謂’默朝飛昇者是也‘。

宗旨行去,別無求進之法,只在純想於此。《楞嚴經雲》:‘純想即飛,必生天上,天非蒼蒼之天,即生身於乾宮是也,久之,自然身外有身。’

金華即金丹,神明變化,各師於心,此種妙訣,雖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聰明,又須沉靜,非極聰明人行不得,非極沉靜人守不得。”

第二章:元神,識神

呂祖曰: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其精氣則隨天地而敗壞矣。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學人但能守護元神,則超生在陰陽之外,不在三界之中,此惟見性方可,所謂本來面目也。凡人投胎時,元神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腸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至聞驚而跳,聞怒而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頭上天心何嘗微微些動也。問天心不能動乎?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動。到動時便不妙,然亦最妙,凡人死時方動,此為不妙,最妙者,光已凝結為法身,漸漸通靈慾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

下識心,如強藩悍將,欺天君闇弱,便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矣。今凝守元宮如英明之主在上,二目回光,如左右大臣盡心輔弼,內政既肅,自然一切奸雄,無不倒戈乞命矣。”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為無上之訣,精水云何?乃先天真一之氣,神火即光也,意土即中宮天心也。以神火為用,意土為體,精水為基。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為身也。蓋身中有魄焉,魄附識而用,識依魄而生。魄陰也,知識之體也,識不斷,則生生世世,魄之變形易質無已也。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晝寓於目夜舍於肝,寓目而視,舍肝而夢,夢者神遊也,九天九地,剎那歷遍。覺則冥冥焉,淵淵焉,拘於形也,即拘於魄也。故回光所以煉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斷識。古人出世法,煉盡陰滓,以返純乾,不過消魄全魂耳。回光者,消陰制魄之訣也,雖無返乾之功,止有回光之訣,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只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發生,意土凝結,而聖胎可結矣。蜣螂轉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純功也。糞丸中尚可生胎離殼,而吾天心休息處,注神於此,安得不生身乎。

一靈真性,既落乾宮,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陽也,輕清之炁也,此自太虛得來,與元始同形。魄,陰也,沉濁之氣也,附於有形之凡心。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動氣皆魄之所為,即識神也,死後享血食,活則大苦,陰返陰也,物以類聚也。學人煉盡陰魄,即為純陽也。”

第三章:回光守中

呂祖曰: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則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所謂精思者此也,純炁者此也,純想者此也。初行此訣,乃有中似無,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無中似有。百日專功,光才真,方為神火。百日後光中自然一點真陽,忽生黍珠,如夫婦交(百度)合有胎,便當靜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陽光為主宰,有形者為日,在人為目,走漏神識,莫此甚順也。故金華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華,直回造化之真炁,非止一時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輪迴。故一息當一年,人間時刻也,一息當百年,九途長夜也。凡人自哇的一聲之後,逐境順生,至老未嘗逆視,陽氣衰滅,便是九幽之界。故《陰符經》雲:‘機在目’。《黃帝素問》雲:‘人身精華,皆上注於空竅是也。’得此一節,長生者在茲,超升者亦在茲。此是貫徹三教工夫。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臨,無非此光,故不獨在身中。聰明智慧,一切運轉,亦無非此光,所以亦在身外。天地之光華,佈滿大千,一身之光華,亦自漫天蓋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華,上注於目,此人身之大關鍵也。子輩思之,一日不靜(百度)坐,此光流轉,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靜(百度)坐,萬劫千生,從此了徹。萬法歸於靜,真不可思議,此妙諦也。然下手功夫,由淺入深,由粗入細,總以不間斷為妙。功夫始終如一,但其間冷暖自知,要歸於天空海闊,萬法如如,方為得手。

聖聖相傳,不離反照,孔雲致知,釋曰觀心,老雲內觀,皆此法也。但返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識二字之義耳,反者,自知覺之心,反乎形神未兆之初,則吾六尺之軀,反求個天地未生之體,今人但一、二時中間靜(百度)坐,反顧己私,便雲反照,安的到頭!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謂著念於鼻端也,亦非謂眼觀鼻端,念又注中黃也。眼之所至,念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誤指而為月。畢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為眼之準耳。初不在鼻上,蓋以大開眼,則遠視,而不見鼻矣。大開失之外走,易於散亂。太閉失之內馳,易於昏沉。惟垂簾得中,恰好望見鼻端,故取以為準,只是垂簾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勞你注射與不注射。

看鼻端,於最初入靜處舉眼一視,定個準則變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線一般,彼自起手一掛,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線看也。

止觀是佛法,原不秘的,以兩眼諦觀鼻端正身安坐,繫心緣中,不必言頭中,但於兩〇中間起平處,繫念便了。光是活潑潑的東西,繫念兩〇中間,光自然透入,不必著意於中宮也,此數語已括盡要旨。其餘入靜出靜前後,以下止觀書印證可也。

緣中二字極妙。中無不在,遍大千皆在裡許,聊指造化之機,緣此入門耳。緣者緣此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意,活甚,妙甚。

止觀二字,原離不得,即定慧也.以後凡念起時,不要仍舊兀坐,當究此念在何處,從何起,從何滅,反覆推究,了不可得。即見此念起初也不要又討過起處,覓心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境,此是正觀,反此者,名為邪觀。如是不可得已,即仍舊綿綿去止,而繼之以觀,觀而繼之以止,是定慧雙修,此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觀也。止而不觀,名為有回而無光,觀而不止,名為有光而無回,志之。”


來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