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一次过的牛娃学霸,只因父母重视阅读?他的书单值得收藏

美国密歇根州最好私立寄宿高中克莱布鲁克中学(Cranbrook Schools)的学生高若嵩,他一路就读公立学校,英文学习依靠大量的课外积累,托福和SAT考试一次通过,“并不费心”。


他有什么样的学习秘诀?他做过哪些课外活动?为什么“短板”没有影响到申请?


习惯养成:

不仅“看书”,更要“讲书”


若嵩的读书习惯,是在父母的影响下慢慢形成。他的妈妈是文学系毕业,爸爸是物理专业,但文理兼备的家庭背景,却不会自动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


若嵩的父母重点做了几件事:


1) 有意识的购买一些书,放到孩子看得到的地方。


若嵩的妈妈买了很多文学类的书籍,爸爸虽然学理工科,但他认为新时代的少年人,需要具备经济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关注和分析世界事物。所以,爸爸购置了一些西方的大家,例如米塞斯、洛克的书。


托福一次过的牛娃学霸,只因父母重视阅读?他的书单值得收藏


若嵩从小在有书可看的环境里长大,提前关注和思考学校之外的问题。


2)父母也是书虫,引导孩子讨论问题


很多父母困惑的是,家里买了一堆书,但是孩子不看,每天打游戏。


其实所谓“渗透式教育”,需要同时满足两点:环境 + 环境里的人。


有了环境,当环境里的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那么身处这个环境里的其他人,会被潜移默化影响到。


若嵩的父母也很爱读书,家里的书并不是买回来只给孩子看的,而是全家人都在看。


童年时,若嵩的妈妈会陪着孩子一起读书,跟他讨论书里的问题,引导他去思考。若嵩说,他原本对这些书没什么兴趣,更看不懂,但妈妈带着他一起,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他爱上了文学。


现在他很喜欢思考,也喜欢翻译。他打动美高招生官的一大亮点,就是翻译了三大本古风中国歌词,而这些只是他业余时间的一个爱好,没想到申请时用到了。


3)不仅“看书”,更要“讲书”


若嵩的妈妈认为,读书和写作是一体的,不能只“输入”,没有“输出”


所以每次一起读完书,妈妈会让他“讲书”,把书里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托福一次过的牛娃学霸,只因父母重视阅读?他的书单值得收藏


这样一讲,就变成了“二度创作”,孩子开始积累了创作的能力,而不是只会背诵,什么都写不出来。


若嵩记得有一次看完书上的描写之后,妈妈让他跳出书本,描述一下。若嵩滔滔不绝地讲了好多,还说妈妈是个“莲蓬头”,他妈妈听了不仅没生气,还自嘲地笑得前仰后合的。


若嵩记忆中的这些“家庭讲书游戏”,总是在一片欢乐的气氛里进行的。无论他讲成什么样,父母都不会批评他,让他很喜欢做这件事情。


等他开始自己选择书籍的时候,父母也不会干预他的“书单”,而是放手让他读自己喜欢的东西。


【若嵩的推荐书单】


低龄阶段

《圣经》绘本

《汉声中国童话》

《我的第一套哲学启蒙书:小柏拉图》

《丁丁历险记》

《Dr Suess》


少年阶段

《人、经济与国家》穆雷·N. 罗斯巴德

(若嵩说这本比米塞斯的《人的行为》易读)

《The Ultimat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魔戒》J.R.R.托尔金

《福尔摩斯全集》

《诗经》

《罗马帝国衰亡史》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编程、围棋等,也帮助思考


就像其他考上美高的孩子一样,若嵩的课外兴趣不只一两个,而是多元化的发展。而这些兴趣串起来,也反过来帮助了思考和写作。


若嵩喜欢数学,在APP上自学了微积分课程;他还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习编程,因为觉得这个技能对未来很重要;他下围棋十年,业余围棋5段,有功底但不算是最厉害的。


托福一次过的牛娃学霸,只因父母重视阅读?他的书单值得收藏


虽然每个兴趣都没有走到世界水平(不像有些美高孩子那样),但这些事情促进了他的逻辑思考。编程的每一个变量,都需要逻辑架构来组织;而围棋更锻炼深度思考能力,需要比别人想得更远一步。


更重要的是,他做这些事情是出于兴趣、也愿意花时间思考。他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刷题,而有大量“闲着的”时间,去思考琢磨,无意间把各种事情打通了。


不回避“短板”,展现思考


无论是阅读,还是其他课外活动,最终打动美国招生官的,并不是金灿灿的奖项,而是孩子的思考和应对能力。


与其问多少奖项可以申请到顶尖名校,不如看看孩子通过这些活动提升了多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若嵩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没有获得举世瞩目的奖,甚至有一些看得见的“短板”,比如竞技运动的爆发力,以及美高很喜欢的极为阳光外向的个性。


若嵩在体育方面,投篮准确率高、射球率也很高;但在竞技运动中,他不是那种进攻型选手,不属于很积极带领团队赢得比赛的人;他的语言很有逻辑、思路非常清楚、想问题有深度,但他不属于那种一见面就滔滔不绝,极其外向的个性。


托福一次过的牛娃学霸,只因父母重视阅读?他的书单值得收藏


虽然如此,但他没有缺乏自信。当美高的招生官问他有什么短板时,他很坦诚的告诉对方,自己的语言表达不是很快,他需要花时间想一想,才能把想说的话讲出来。


他既清楚的认知了自我,同时也没有否定自己。一方面告诉对方自己的“短板”,另一方面这个短板是可以弥补的。


他说,美高招生官询问“短板”,主要是想看看你的自我认知,以及你有没有什么问题,会影响今后的学习生活。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不存在找不到的亮点,和看不到的缺点。


关键是对自己要有所思考、有所认识,并且让招生官看到你的短板不会成为障碍。你可以竞技体育成绩一般,但只要你是一个健康、阳光的人,未来还有很多潜力。


经历过一次美高申请,能感觉到若嵩的思路开始变得靠近美国的教育者:能正视自己、相信潜力。


他不会像一些中国孩子那样,常常否定自我,不敢面对质疑。而是很自信的告诉我们,是啊,我有短板,但我才15岁,而美国的学校那么多资源,我未来还有很大的改变空间,不用着急,拭目以待啊!


这样的少年,相信他的未来会在我们想不到的远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