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圣寿寺--位于沁源县城西40公里处的灵空山景区核心地带,2013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沁源县志》及碑文载,该寺创建于唐景福二年(893),明正德九年(1514)清嘉庆十六年(1811)两次重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补修。寺院座北向南,因地势横排五院,殿堂共六十五间,占地面积3010平方米。中大殿为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柱头科五踩单抄单昂。除寺院之外,灵空山还有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布局错落,互相呼应。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圣寿寺坐落在灵空山半山腰的台地上,据《圣寿寺碑记》和《沁源县志》记载,晚期时期,唐懿宗第四子李侃为避黄巢起义流落到此,见山景奇峻秀丽,不愿离去,欣然削发为僧。这位皇太子死后,被封为“先师菩萨”,景福二年在山中创建“先师禅院”,后北宋端拱二年即公元989年钦命禅院改名《圣寿寺》一直至今。圣寿寺古建筑经唐、宋、元、明、清、民国等历代修缮扩建,近年来更多次维护修缮,现保存完好。

圣寿寺古建筑群因地势而建,左右五院横向排列,居中大殿建在石砌台座之上,面宽五间,进深六架椽。殿内为金代遗存的减柱造格局,殿内梁架四椽袱上加二椽袱,檐柱加小袱,出廊柱。柱头普柏坊上为一斗二升造斗拱,圆形瓜棱大斗上施双抄双下昂云形拱,铺间斗拱出四十五度翼形斜拱,昂头为龙头形、耍头为象鼻式。大殿内第三排柱头通枋上所施斗拱如前檐,通枋上至后墙为佛翕暖阁。殿内外共计斗拱三层,大殿上为封山式瓦顶,正脊下左右四条垂脊,施陶质脊兽、狮象宝瓶、角兽套兽等。整个大殿气势雄伟壮观。中大殿院左右配殿为阁楼式封山顶建筑,进深四架椽,施一斗二升单抄单下昂云形斗拱。南殿为面阔三间的单檐建筑,进深四架椽,单抄双下昂斗拱。左右建仿欧式山门及钟鼓楼,为一九三三年维修时改建。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中大殿一院左右两侧为观音、地藏菩萨供殿两院,大殿为窑楼式古建筑,配有厢房,其中东院前建过亭名“祈雨亭”。东西窑楼院外西为罗汉堂院、东为关圣帝君庙,均属清代建筑,云形一斗二升斗拱单下昂。

围绕圣寿外的古建筑有殿后悬崖畔的净身窑石室、西崖畔茅庵,寺西木结构峦桥,寺东单拱石桥上建长廊的仙桥、东山顶有四方形东中楼(亭)。大殿后净身窑石室传为李侃主持寺庙时顾用安泽县石工开凿,室高2米余,进升宽窄亦2米余,呈四方形,内壁有北宗大中祥符三年石刻浮雕菩萨像四尊,亦属罕见之北宋石刻。

茅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曲阶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净尘绝。这里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顿觉神清气爽。

峦桥--位于圣寿寺西南一百多米处。创建于何时,因何得峦桥,传说种种,无文字记载,有待考察。桥上现有题字为清嘉庆十三重修,据民间传说和桥基分析,此桥约在明代中期建造。孩桥横跨悬崖之上,贯通南北两山,全长14.5米,桥面宽4米,桥梁部分高3米,距地面13米,桥上木结构建筑为歇山单檐长廊,内顶长17.3米,阔6.3米。下部长廊五间,鼓镜式木雕柱础,木板间柱遮栏,雕花圈口,柱间施栏额,普桕枕通长贯连全桥。栏头斗拱一斗二升,七铺作双抄单下昂,猪咀形昂头,铺间斗拱假昂内联垂莲柱,耍头呈云形,桥两头转角斗柱与铺间斗拱成雕龙形。昂头为龙头,耍头为象鼻,四檐挑角加插飞,屋顶原为筒瓦,滴水,民间年间维修时换成板瓦。屋脊旋莲花牡丹灰陶脊兽,脊刹装狮,象宝瓶,四角装套兽,显神,风铃垂挂。桥上雕刻工巧精细,雄伟壮观,在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峦桥十分罕见。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仙桥“仙”在其险,下临数十丈深的峡谷,底宽上窄、峡端仅隔三尺多,一条一尺多宽的石条拱悬其上。相传,从前仙桥脚下对峙的悬崖相距甚远,沟内风景迷人。灵空山住着位五龙王,其母见此处景美,常来赏玩。后来她与山庙中的老和尚相识,彼此就在这里对弈。五龙王对此十分不满,一天趁其母与和尚下棋之际,运用法力将灵空山上的第一川、韩洪川、猫尾川、水洞川、五龙川等五川的河水聚拢而来,企图淹死其母。其母听到水声,抬头见洪水已汹涌而来,忙取头帕一蘸,便将洪水吸尽。所以现今五道川水贵如油。五龙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将相隔千尺的两座高山迅猛挤来。其母取下头上金簪向空―扬,金簪立刻化作现在仙桥底下的巨大石条顶住两山。其母见儿子如此残毒,一把抓住龙身扯得四分五裂。龙头、龙背、龙尾均化为山丘之石,成为灵空山一处处名胜。仙桥绝壁下一块石头上至今还留有棋盘的痕迹。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沁源县灵空山的圣寿寺


跨过峦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人言“不上十八盘,未到灵空山”。由于日久天长,岩石风化,路址更迁,至今山路已变成整30盘、555个台阶。登盘观山、盘盘有景,景景各异,一盘胜似一盘,一景强似一景。登上盘顶,隐约可见沁水南奔。耸立于峰顶的东钟楼,亭阁由四根丹柱支立,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中梁悬一口大钟,撞之轰鸣,声震四方,余音不绝。

《游灵空山》

张震(清)

阔步灵空上绝巅,始知名胜不虚传。

奇峰路险才通鸟,古寺云深别有天。

户外松风涛处处,窗中溪雨雾绵绵。

须眉前后真如画,看到浓时万虑捐。

来源: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