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御窯瓷器展”近日在北京故宮延禧宮東配殿開幕。這是故宮博物院與景德鎮聯合舉辦的又一個大型專題瓷器展,也是國內外首次舉辦以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為主題的展覽。

該展覽共展出215件(組)瓷器,其中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的瓷器修復品共計138件(組),其中包括首次公開展出的2014年景德鎮御窯遺址珠山北麓出土的100件(組),旨在將最新考古成果和學術前沿展示給公眾。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現場

明代景德鎮御窯瓷器名聞天下,知名品種有永樂、宣德朝青花、祭藍釉、鮮紅釉瓷,成化朝鬥彩瓷,弘治朝澆黃釉瓷,正德朝孔雀綠釉、素三彩瓷,嘉靖、隆慶、萬曆朝五彩瓷等,而對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的認識則比較模糊。特別是由於此三朝御窯瓷器均不署正規年款,致使長期以來,人們並不認識這三朝御窯瓷器,稱之為“空白期”或“黑暗期”。隨著對明代景德鎮御器廠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這三朝御窯瓷器的真實面貌被逐漸揭開。

自20世紀80年代在景德鎮御窯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以來,迄今已出土了數以噸計的御窯瓷片標本。其中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的考古發現,有兩次最為重要。第一次是1988年,在御窯遺址西牆、靠近東司嶺巷一帶發現了以青花雲龍紋大缸殘片為主要包含物的地層堆積。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和文獻記載判斷,這些青花雲龍紋大缸的燒造年代為正統時期。這是首次經考古確認的正統時期御窯瓷器遺存,改寫了正統朝御窯已停止燒造的既往認識。

第二次是2014年,在御器廠內珠山北麓,發現了從明代宣德至清代的地層堆積,包括疊壓在宣德地層之上、又被成化地層疊壓的瓷片堆積層。該地層出土的瓷器均不署年款,從一部分瓷器具有宣德御窯瓷器風格、另一部分瓷器具有成化御窯瓷器特徵看,其燒造年代應為正統至天順時期。這次考古發現與1988年相比,出土瓷器數量更多、種類亦更豐富,這說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燒造非但不是空白,而且還取得了較高成就。這一發現不僅改寫了人們對“空白期”瓷器的認知,而且還將改寫對傳世品中一部分不署款的、原定為宣德或成化御窯瓷器的認識,能夠充實、完善明代御窯從洪武至萬曆時期的生產鏈條,可謂學術意義重大。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青花雲龍紋花盆(大型) 2014年珠山北麓出土

展覽中有很多展品使人耳目一新。如:一組青花雲龍紋大缸殘片,修復後龍缸口徑70多釐米,高80多釐米,形體之大,在明代絕無僅有。這種青花雲龍紋大龍缸的出土,印證了相關文獻記載。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北京宮殿剛剛落成一年,前朝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即遭雷火焚燬。直到19年後的正統五年(1440年)二月才開始重建,於正統六年九月完工。據《明史》記載,當時“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花缸。王振以為有璺,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當時命造這種青花大龍缸是為了用來蓄水救火,但因燒造難成,遂改用銅缸、鐵缸。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出土的大型器物胎體殘片

再如:2014年景德鎮明清御窯遺址出土的六件青花大花盆,外壁繪有云龍紋、海獸、麒麟等,體型碩大,頗有氣勢,即使在明代御窯瓷器燒造取得最高成就的永樂、宣德時期也未見有類似作品。另有同期出土的紋飾各異的青花大繡墩殘片,在明代御窯瓷器中也堪稱絕無僅有。青花繡墩座面上分別描繪雙獅戲球、方勝飄帶、松竹梅等紋飾。繡墩亦稱涼凳,傳世品中明代瓷繡墩多為正德、嘉靖、萬曆朝作品,正德朝以前的非常罕見。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青花雙獅戲球圖繡墩2014年珠山北麓出土

展品中還有借自武漢博物館的“天順年置”銘青花雲龍紋碗,此碗2007年出土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流芳嶺明代王室家族墓地。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瓷器均不署正規年款,這件青花碗出土信息明確,所署紀年款雖非正規年款,但仍可被視作天順御窯瓷器斷代的標準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天順年置”銘青花雲龍紋碗

本展覽對於明代御窯瓷器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以往人們囿於考古資料限制,將一些不署年款的具有宣德、成化御窯瓷器風格的傳世瓷器年代分別定為宣德、成化。今天,大量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的展出,對於重新認識這些御窯瓷器,提供了新的資料。

宣德、成化御窯瓷器

除考古發掘品外,故宮博物院還利用收藏明代御窯瓷器較為豐富的優勢,展出一批宣德、成化朝御窯瓷器精品。因為正統、景泰、天順三朝,上承宣德,下啟成化,所以在瓷器面貌上有承前啟後之處。通過對比,觀眾可以領略到正統朝御窯瓷器風格明顯帶有宣德遺風,而正統到天順朝的御窯瓷器風格又明顯影響了成化瓷器。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礬紅彩雲龍紋匜 正統到天順年間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白地綠彩雙獅戲球圖盤(殘片) 正統到天順年間

鈞窯遺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內,最著名的窯場位於禹州舊城北門內的鈞臺、八卦洞附近。鈞窯瓷器可分為兩類:一類器形以碗、盤、洗、罐、瓶、爐、枕等日用品為主,軸色以帶乳光的天藍居多,部分飾有紅或紫紅色斑塊。 這類產品的年代為金、元時期,陶瓷學界己基本達成共識。

另一類器形主要是各式花盆、花盆託、出戟尊等陳設類器,由於這類器物以花盆和花盆託為主,故又稱“花器”。通體施玫瑰紫、海棠紅、月白、天藍等窯變釉,底部、 足內側多刻劃從“一”至“十”的漢寫數目字。這類鈞瓷即通常所說的“五大名窯”之——“鈞窯”產品。有關陳設類鈞瓷的燒造年代,陶瓷學界尚有爭議,有“北宋說”、“金代說”、“元末明初說”、“明代說”等不同觀點。“北宋說"是明清以來收藏鑑賞界的傳統觀點,後三種觀點是20世紀初以來學者根據考古地層學、類型學和科 技檢測等提出的新認識。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宣德時期 鈞窯玫瑰紫釉盤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元到明初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花盆託

永樂、宣德御窯瓷器燒造因集各地名窯技藝之大成,並博納海外工藝品之所長,致使這一時期的御窯生產步入新的境界,尤以青花、甜白釉、鮮紅袖、孔雀綠釉瓷等品種名重於世。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永樂年間 甜白釉玉壺春瓶

宣德時期,為宮廷燒造瓷器的窯場有景德鎮窯、龍泉窯、鈞窯、磁州窯四大窯場;天順時期,龍泉窯仍承擔燒造御用瓷器的任務;但到了成化時期,燒造御用瓷器的窯場卻只有景德鎮御窯。何以發生如此鉅變?原因在於宣德至天順時期景德鎮御窯成功地燒造出高品質的白釉、銅紅釉和仿龍泉青釉瓷器,成化時期,景德鎮御窯瓷器胎薄釉潤、精巧雅緻,既有白釉、青花瓷等傳統品種,又有仿龍泉青釉、仿官釉、仿哥釉瓷等品種,彩瓷品種——鬥彩也臻於極盛。至此,景德鎮成為唯一的御窯所在地。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成化鬥彩海水雲龍紋“天”字罐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成化款鬥彩高士圖杯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正統鬥彩滿池嬌圖碗

伊斯蘭花紋的運用

伊斯蘭紋飾,是指與西亞地區傳統紋飾相似的裝飾圖案。與中國傳統紋飾相比,伊斯蘭紋飾多通過簡單素材的組合、疊加形成繁密圖案,體現出有規律的幾何佈局。

唐代揚州城址發現的青花瓷,是中國人以此類圖案為裝飾的最早例證。明代永樂、宣徳兩朝御窯瓷器上不僅經常出現伊斯蘭紋飾,甚至在器形上直接模仿西亞地區黃銅、玉器。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伊斯蘭紋飾被應用於中國傳統造型器物上, 紋飾亦有所變化。同時,正統到天順時期還把宣德時期新出現的鬥彩工藝、仿龍泉青釉工藝等發展成熟,併成功使用國產青料,奠定了成化時期使用本土青料描繪青花瓷器的輝煌。

至成化時期,伊斯蘭紋飾與中國傳統器形的融合己經完成,這種外來裝飾日漸內化為御窯瓷器自身的特徵。嘉靖、萬曆時期,御窯瓷器持續使用這種紋飾,明代嘉靖時期官修《江西省大志》一書所說的“回回花”即伊斯蘭紋飾。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永樂青花阿拉伯文無當尊

揭開明代御窯瓷“空白期”的面紗

宣德青花伊斯蘭花紋臥足碗

這一年,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公司不僅保持了傳統板塊中的優勢地位,同時在拍賣門類方面也勇於創新和嘗試。得力於廣大藏家和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實現了穩中求勝,眾多活躍的資深藏家直接參與競拍,保證了成交率,同時也出現了不小的驚喜。不少主題與特色專場競爭激烈,成交遠超預期,新買家積極參與極大地提升了市場的信心,促成了更多的中檔價位作品的成交。特別是古代書畫作為紀伯倫的優勢項目,許多重要稀缺的作品大都是領域中最資深的藏家直接參與。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大量新鮮血液注入,不斷為市場帶來了新的發展和活力。

2018年,是紀伯倫國際成立的第九個年頭,佈局未來,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進步的藝術品拍賣業,紀伯倫始終堅持誠信、專業的經營理念,並且不斷尋求正規化、企業化的發展方向,力圖把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打造成國際藝術品交易的一流平臺。

藏品送拍點擊右上角“關注”私信“輸入”聯繫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