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春風輕靈,百花娉婷,

最美人間四月天!

焚香沐浴,淨手煮茶,

正是讀書好時節!

今天,你讀書了嗎?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簡·愛》有感:縫縫補補的人生是否太過扎手了?但有這樣一位女子,她任憑荊棘扎破自己的手掌,留下無數傷疤,也堅持為自己編織了一件夏花般燦爛的嫁衣。穿上它,跌跌撞撞踏入世間,體驗人間百態,世間無盡炎涼。一直向陽而生,最後終於歸於平靜與美好。多麼美好圓滿的故事,我想,那個年代一切向世俗低頭的女性,一切在沉默與忍耐中度過百無聊賴的一生的女性,哪一個不渴望有簡愛這樣的結局。這是無數英國女性的呼喊,是作者夏洛蒂的呼喊與願望。願世間陽光普照,一切危難終能被勇敢正直的人們克服,像簡愛一樣,迎來他們的重生與美好明天。也願曾經做過錯事而悔改的人們,像羅切斯特一樣,能完成自己的救贖。這就是我與簡愛的邂逅,感謝你的陪伴,感謝你帶給我無盡的感動與力量,你的靈魂會一直陪伴我,讓我繼續追求我靈魂的健全與心靈的豐盛。——高二(25)班 丁丁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SPRING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雲邊有個小賣部》是近期我看過最溫暖的一本書,平淡真實,有著讓人嚮往的寧靜。劉十三和很多年輕人一樣,迷茫受挫但有股不服輸的勁兒。長大後的劉十三如願走出小鎮,卻在城市四處碰壁,情場失意,官場敗北。但和現實中報“喜”不報憂的北漂、滬飄們相較,劉十三是幸運的,他還有個外婆能把他扛回小鎮。外婆王鶯鶯,一個可以在田野上開著拖拉機的老太太,是雲邊小賣部的“掌門人”。她在失去女兒的痛苦下獨自撫養孫子長大,忍受癌症的痛苦帶孫子回家。劉十三喝醉後在出租房裡悲傷痛哭,讓老太太心痛,痛的快碎掉。生死是早晚的事,可惜太快了。我們和劉十三一樣,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我們也執著於自己夢想,渴望奔向遠方,但卻總是容易忽視逐漸老去的家人。我們更關注於自己經受的痛苦,而小瞧了他人忍受的傷。我們也會經歷悲傷和希望,但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路上的一縷光。這本書的最後寫道:“寫給每個人心中的山和海,寫給離開我們的人,寫給陪伴我們的人,寫給在故鄉生活的外婆。”有些人刻骨銘心,沒幾年就遺忘。有些人不論生死,都陪在身旁。—— 高二(16)班李淼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亂世有佳人,遺世而獨立。斯嘉麗美得不可方物又鋒芒畢露,令無數男人神魂顛倒,她卻愛上了文質彬彬的艾希禮。我恨艾希禮愛而不爭的懦弱,我愛白瑞德風流倜儻外表之下的深情,我深深地陷入了這本書中,被每一個人的一顰一笑所牽動。我本以為《亂世佳人》講述地是斯嘉麗曲折的愛情故事,最後卻為她頑強獨立的精神所傾倒。我惋惜她的瑩瑩玉手變得又粗又黑,感嘆她的虛榮任性被挫折磨平,到底是多麼頑強的女人才能在亂世之中憑藉自己柔弱的身軀支撐起整個龐大的莊園呢?讀著讀著,我常放下書來,在腦海中一筆一劃地勾勒書中的畫面,越發地興奮越發對這本書愛不釋手。所有隨風而逝的都屬於昨天的,所有經歷風雨留下來的才是面向未來的,我們啊,也必須為擁有風平浪靜的明天而頑強地與命運抗爭。——高二5班 彭新月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SPRING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這是餘華老師《活著》中值得讓人細品的名句。人為什麼而活,要如何去活,書中的福貴告訴了我們答案。福貴年輕時是地主少爺,嗜賭成性,最終賭光家業,一貧如洗。後被國民黨抓去做壯丁,之後被解救。回家後母親去世,兒女長大,但女兒成了啞巴,妻子生病無法幹活。不久後兒子為縣長夫人獻血而死,女兒鳳霞結婚生子後因大出血而死亡。隨後妻子病死,女婿被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也因吃豆子撐死了。生命中難得的溫情一次次被死亡粉碎,只剩下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作者以福貴的視角告訴我們,只有經歷過苦難的人才能感受到無上的幸福,只有經歷過福貴的一切的人才知道福貴為什麼還活著,為什麼還感激生活?人不能靠記憶活著,人要靠希望活著。哪怕靠幻想,有希望,就能活著。有希望,絕望就不存在。我們應當把無限希望寄託在有希望的事物上,而不是去感嘆失去,失去的事物是回不來的,要走的人也是留不住的。總之《活著》是一本值得反覆品讀的書,如一杯名茶,愈品愈有味。——高二3班呂炳志


-----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

《孤兒列車》有感:克蘭運用雙時間軸展開故事的敘述更加吸引讀者的注意,並且有條不紊地同時推進各自的進展,把這個故事講述地更加生動飽滿。一位是生活在2011年的女孩莫莉,一位是在1921年的 9 歲女孩薇薇安。一條路,一條歸家又離家的路,永無盡頭。從卵石遍地的愛爾蘭海邊小村,來到紐約的一間公寓,在登上一輛滿載孩子的列車,最後在明尼蘇達州度過了一生。他們註定要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別離,每一次的奔波都註定是一次取捨。該帶上什麼,又該拋下什麼?一切答案都只有我們自己知道。人生很漫長,漫長到足以淹沒時光中的一切,模糊途中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但當閣樓的灰塵重新被揚起塵封的舊物會勾起泛黃的記憶。失落的舊物,拋下我們的故人其實都未離去。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沿途的山水,歡愉的夢,都是風景。——高二(24)班韓文娜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春天來了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掇菁擷華,共賞最美四月天”——三河市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閱讀交流活動紀實(二)

《生活的藝術》這本書中,林語堂將中國人流觴曲水、吟詩作賦、蓄鳥賞花的高雅情趣與淡泊名利、逍遙自得的曠懷達觀訴諸筆下,為西方人展現了獨具風韻的東方情調。同時,又“為疲憊的中國人尋找一條生活的藝術之路”。在我初讀這本書時,根本沒有“醍醐灌頂”“陶情遣興”之意,字裡行間沒有大徹大悟,只有一頭霧水。他不如散文細膩優美,不像小說跌宕起伏,難以理解程度堪比哲學課本。可是,這絕對是一本值得伴你一生的佳作。何出此言呢?人們常說,不同的年齡收穫不同的心境。隨著年歲的流逝,人生閱歷得到積累,我們不斷回頭翻看這本書,收穫便會越來越多。正如只有我們在真正面臨離別時,才能體會到“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深沉。與作者共情,便是閱讀最大的快樂。也許我們一生都無法擺脫生活的瑣事,不過沒關係啊,林語堂會告訴你:人生是笑話,是無意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選擇,創造出生活的藝術,讓遮蔽的心靈走向澄明,讓卑微的靈魂走向高貴。——高二(12)班陳靖


來源:

河北省三河市第一中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