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銘》什麼書體?

用戶1706061352258


石門銘 摩崖石刻 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刻於陝西石門崖壁,王遠書丹,書法飄逸多姿,是北魏體書格的典型。

《石門銘》北魏摩崖石刻,介於隸楷之間的過渡型刻帖,此碑造型、線條變化萬千。它風格雍容大氣,雖經刻工之手上石,但仍然表現出較為明晰的運筆方法,這是在臨摹《石門銘》時不可不明察的。

書丹經過刻工之手;難免會發生變形,歷經風雨,更是會走樣,所以碑帖兩者相比,碑變形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所謂“病筆”,並不是單純指運筆之誤,還包括筆畫變形的情況在內,臨摹時切忌照搬,將一些習氣誇張而成蟲蝕之趣。

康有為譽之為“神品”,在《廣藝舟雙輯》中評曰:“《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門頌》、《孔宙》等碑,皆夏、殷舊國,亦與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籠也。”書者王遠在正史中並沒有記載,但康有為推之為南北朝碑十大書家。《石門銘》是魏碑中可以臨摹、借鑑的上佳範本之一,歷史上的許多著名書法家都曾得此石之沾溉。


愛芳書法


《石門銘》是摩崖石刻,書體為北魏楷書。刻於永平二年(5o9年),王遠書丹,書法開張超逸,叄差變化多,多篆意。自然天成,氣勢恢宏。

《石門銘》在陝西褒城縣。現己割移藏於陝西漢中博物館。康有為稱之為飛逸渾穆之宗。他以臨此銘而得名。

(石門銘)

《石門銘》和《石門頌》筆意接近,《石門頌》是隸中之草,《石門銘是楷中之草,都是逸品。《石門銘》是由隸演變成成熟楷書的過渡書體。大氣磅礴。結體險絕多側勢。線條艱澀多高古篆意。

下圖是沈尹默的入室弟子,胡問遂臨的《石門銘》,其書法渾厚峻利,意態從容。

(胡問遂)

他曾遍臨北碑、柳公權、顏真卿、褚遂良、"二王″、李北海和宋四家碑帖。形式自己風貌。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文史館館員。


神韻軒書法


隸書向楷書轉變過程的歷史證明,隸書筆意較濃,其它史料網上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