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和尚道士表示很冤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出自《增广贤文》。前半句很好理解,是在规劝人们多做善事,不要关注自己的前程。后半句就让人有些费解:不要跟僧道交往,就是个好人?和尚道士表示很冤!

修行中的小和尚

在大众的印象里和尚道士过着平静、与世无争的生活,不在历史上还是影视里,他们还充当过济世救民、普度众生的角色,像众所熟悉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丘处机一言止杀等,无一不映射出僧道的光辉正面形象,并且"儒释(佛)道"的精髓长期居于历史的主流思想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里。之所以出现"不交僧道"的说法,主要出自三方面的原因。

花和尚鲁智深

首先,古代出家的规则上有一个BUG。杀人偿命是古代法律中一个天经地义的法则,如果想逃脱法律的制裁有什么方法呢?出家做和尚就是其中一种,尤其是在封建时代君主比较推崇佛道两教的时候,出家表示犯人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忏悔意识,并且过起清苦的生活以求弥补过错,而法律的作用在于改造罪犯,犯人有了悔过自新的表现,官府就不再追究他们罪责。比如《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鲁智深,因为用拳头打死了镇关西,经过多方运作跑到了五台山出家看菜园子了,类似的经历还有"行者"武松。

行者武松

此外,出家人也有免除徭役赋税的特权,在苛捐杂税较重的年代,很多人也会浑水摸鱼的加入僧道的队伍。因此导致出家人的行列鱼目混杂,有些掩盖身份的僧道在出家之前是大奸大恶之徒,和他们交往有走向歧途的可能。

甄士隐随僧道出家

其次,为了防止听信僧道的说教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人生不如意事之八九,人的情绪都有低落的时候,僧道所做的正是叫人看清世间的琐事、淡泊名利,在遭受沉重精神打击的时候遇上道行高深的僧道,劝你潇潇洒洒地离家远游是分分钟的事。就像《红楼梦》中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戏份不多、其貌不扬但地位颇重,是两个被比喻成"神仙化"的人物。弄丢了女儿、失火烧去全部房产的原中产阶级甄士隐听了两人的《好了歌》,仿佛命运召唤一般疯癫模样,抢过道士背上的褡裢,也不回家,竟随着道士飘飘然而去,只剩下哭的死去活来、守活寡的媳妇封氏,这样突如其来的皈依往往会造成抛家弃子、自毁前程的悲剧。所以劝诫人们远离僧道的说教也是为了保护个人及其家庭。

佛系青年

再者,避免出现过多的"佛系青年"。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网络词语---佛系青年:一切随缘、不苛求、崇尚得过且过、不走心活法的青年人。佛道自有自己的逻辑和主张,每个人会对其中的含义有不同理解,每个人的悟性也不一样,当然对成佛成道也存在曲解的可能性。比如口口声声称自己为"佛系青年"的年轻人真的无欲望、不焦虑吗?这里面有装作轻松、降低竞争对手警惕的可能,也有在现实激烈竞争、各种社会压力下的逃脱和自我欺骗的妥协。避免随缘、无为等佛道宣扬的种种逃避思想,想必这也是文中希望读者能够做到的。

习武中的道长

现在,想要通过出家从而逃脱法律的制裁选择并不可行。经过历史的演变,不论在社会制度还是思想教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在我们熟悉的佛道已经不再跟社会运行的规则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是一种单纯的精神追求或者学术研究,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超越了古时的局限。

采茶中的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