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幻做成科學,讓夢想變成現實

把科幻做成科學,讓夢想變成現實
把科幻做成科學,讓夢想變成現實

“走近‘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系列報道

編者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風華。

在時代的大潮中,何樣的夢想在熠熠閃光?

在激揚的歲月裡,怎樣的奮鬥在勃勃不息?

在祖國各地,他們像一朵朵蓓蕾,含苞、綻放,漸次開出絢麗花朵。

在各行各業,他們像一株株幼苗,成長、成才,逐漸變為參天大樹。

而這一路的意氣風發、拼搏汗水,是比“結果”更加珍貴的“過程”。

2020年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也迎來了第24屆。

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些不同屆別的“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讀一讀他們不凡的青春故事——

科學島上來了哈佛“八劍客”

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本刊記者|張斯絮

把科幻做成科學,讓夢想變成現實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青年海歸轉化醫學創新團隊

八位哈佛博士後抱團歸國,這在“海歸”已成潮流的今天依然罕見。他們的選擇並非“北上廣”,而是地處相對偏僻的安徽省合肥市“科學島”——2018年的五四青年獎章評選,被媒體譽為“八劍下哈佛”的“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青年海歸轉化醫學創新團隊”榮膺集體獎章。

要做轉化醫學,每每遇到新藥研發,必定要用到一套能精準評判藥物性能的評價體系,而過去這種體系只有美國日本具備。把藥物送去國外檢測,不僅週期長,花費也相當之高,於是團隊負責人劉青松決意率領團隊填補國內的空白:從最初三個月做不出一個細胞,到逐步掌握了其中的核心技術越做越快,再到對原始技術進一步創新,如今他們已經構建了全世界最大的激酶靶向藥物全細胞評價體系,規模相當於美日體系的2倍。

伶仃洋上無嘆息的“孤島奇兵”

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本刊記者|韓冬伊

“新世界七大奇蹟”“抵抗8級地震”“抵抗16級颱風”“建設期間,誕生400多項新專利”⋯⋯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的“頭銜”和“標籤”多得驚人。這項“超級工程”是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通道項目,集橋、島、隧為一體,設計使用壽命120年。

而這座大橋最為人稱道之處,即是深潛海底的沉管隧道——這條潛藏在伶仃洋麵下的“神奇水路”,不是玲瓏的龍宮阡陌,而是一條雙向六車道的現代化公路。這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也是我國首條外海深埋式沉管隧道。

牛頭島,伶仃洋上一個人跡罕至、礁石林立的孤島,這裡曾既無島民、也乏見植被。距陸地一個多小時水程,與港珠澳大橋施工主線也並不十分鄰近,得天獨厚的位置使得這座孤島成為中交四航局島隧項目組預製工廠的選址之所。

在這裡,他們選址建廠、設計研究、生產攻關,為世界級跨海通道提供優質產品。也許我們可以從一連串數字中窺得在這座孤島上誕生的種種“工程奇蹟”—— 八萬噸重的巨型沉管、180米長的標準管節、43米的海底埋深、120年的使用壽命、2000多個日夜駐守孤島⋯⋯

從“無”到“有”的工程實施過程,此中挑戰無法一語道盡。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在建設期間,共有60多項技術創新和400多項的專利——這數百項榮耀的背後,也是數百次艱辛險阻。

和FAST一起守望星空

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本刊記者|彭姝疑

把科幻做成科學,讓夢想變成現實

FAST工程調試團隊。供圖:袁維盛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被譽為“中國天眼”,FAST工程調試團隊獲得了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代表團隊領獎的袁維盛胸前彆著專屬FAST的徽章,是由南仁東老師親自設計的,其中FAST四個字母逐漸縮小,如同wifi信號的形狀,象徵著來自浩瀚宇宙的無線電波正通過FAST的感知,進入人們的視線中。該團隊常年紮根於貴州山區,做星空的守望者,他們正在用自己的“007”工作制,創造更多屬於中國天文人的奇蹟。

“會飛的船”與“會遊的飛機”?鯤龍都能!

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本刊記者|徐吉鵬

把科幻做成科學,讓夢想變成現實

研製團隊部分成員與大型水陸兩棲大飛機AG600留影。供圖:郭爽

去年10月20日,一架大型水陸兩棲大飛機“鯤龍”AG600翩然離開水面,宛如一條騰飛的巨龍,直上雲霄。“鯤能化羽垂天,摶風九萬;龍可振鱗橫海,擊水三千。” 鯤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古老圖騰,穿越數千年時光,而今終於化身為造福國人的科技利器,實現了“會飛的船”與“會遊的飛機”的完美結合。

讓這一夢想真正變成現實的,是創建於2009年的航空工業通飛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研製團隊。這支由865人組成的隊伍,平均年齡不足35歲,他們用9年磨一劍,從零開始,通力合作,攻堅克難,終於全面提升了我國水面飛行器的設計、製造和適航能力,推動了水面飛行器水動力設計技術的發展,為新型水面飛行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時,航空工業通飛公司團委副書記戴海濱表示,“在五四百年之際,榮獲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是對團隊的莫大肯定與鼓舞。今後,團隊將繼續迎難而上,矢志不渝,航空報國。”

“月宮一號”團隊:把“科幻做成科學”

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本刊記者|張斯絮

把科幻做成科學,讓夢想變成現實

“月宮一號”團隊工作照。供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宣傳部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有一支由骨幹教師和碩博研究生組成的青年科研團隊,正在努力把“科幻做成科學”——他們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個、世界上第三個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月宮一號”。去年完成的“月宮365”實驗更是創造了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密閉生存實驗紀錄,將我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術的發展推向世界領先的舞臺。

“月宮一號”團隊博士、“月宮365”實驗志願者、艦長劉慧作為團隊代表領取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後說道:“有夢想、有熱情、有豪情、有勇氣、有幹勁、有擔當是我們團隊一直堅持的‘六有’精神,也是我們對於五四精神的解讀和付諸。作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科研工作者,我們要把五四精神踐行到科學研究中去、滲透到求知務實中去、傳播到向上向善中去。”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責編:tamak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