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为何变学术诈欺之岛?


台湾为何变学术诈欺之岛?


台湾中时电子报刊载台湾辅仁大学社会系教授戴伯芬撰写的文章说,台湾社会近来开始热搜学术论文,举凡高官政要、学术龙头的研究都成了大众抓鬼的对象,显示社会对于学术界的高度不信任感,论文抄袭风损毁文凭的认证力,学术体系的科学公信力也摇摇欲坠。

依据科学诚信中心下的论文撤稿监视(Retraction Watch)数据显示,2012至2016年之间,台湾因伪造审查的国际论文撤稿数量有73篇,居全球第二,但如考虑学术人口数,台湾被撤论文的数量则高居全球之冠,成为名符其实的“学术海盗之地”。

台湾当前的学术诈骗类型可以分为数类:最一般性出现的是共同作者挂名,即一篇论文由多位共同作者挂名,以增加个别作者的出版量。还有家族式论文抄袭,经常出现的是教师抄学生或者是先生抄袭太太。对于获得千万级计划的学术大佬,则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公家经费建立学术生产线,或以与资浅学者合作之名,或合法地雇用博后或助理,透过对年轻学者制度性剥削造假制造大量的论文。对于没有研究经费,又急需论文应付评鉴或限年升等的年轻项目教师或助理教授,花钱外包论文是学术丛林的生存法则。上梁不正下梁歪,最近,写不出论文的研究生也开始找代写论文,可以获6折优惠。政治人物花钱入学,找人代上课、代写论文,也等于是变相买学历。

为什么在前防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杨念祖、前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蒋伟宁相继因为论文抄袭、假审下台,台大李嗣涔、杨泮池两位校长先前爆发学术丑闻,台湾的学术界仍然一再发生研究伦理事件?前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杨弘敦曾以“古今中外、先进国家与地区都会发生”来自我安慰,他认为这是“人性问题”,要求大学加强伦理课程,全台研究生必须进行在线研究伦理测验,通过测验方式非常简单,只要在计算机旁打开手机就可以找到答案,等于鼓励学生以不伦理的方式来通过学术伦理测验。

造成台湾学术造假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外在学术环境的竞争,但是研究者普遍缺乏学术伦理信念,学术界对于违反学术伦理者被杨弘敦视为“人性问题”,是过去升学主义下只求成绩不择手段的产物。

2014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生物学博士小保方晴子爆发《自然》期刊的STAP细胞研究论文疑似造假被曝光,指导教授笹井芳树在舆论压力下自杀,最后小保方被注销博士学位。台大前校长李嗣涔的“能源国家型计划”爆发多次抄袭、冒用相关研究成果而遭国际期刊撤稿,主持人火速开除助理吕锡民,充分体现“下属的功绩是上司的功劳,上司的过错却是下属的责任”。

违反学术伦理几乎没有惩罚机制,多数学伦案件只是书面告诫,申请公家计划停权,仅追回奖项或部分奖金,等于制度性鼓励造假。初审交给各大学内审,学学相护下往往查无实证。杨念祖、蒋伟宁两位高官都仅停权处分,只有前“中研院”生化所主任陈庆士请辞,“中研院”仅追回186万、停权10年。2005年韩国刘禹锡干细胞造假案,除被撤销首尔大学教授职务,禁止5年内担任教授公职,退休金折半发放,2009年再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2010年对涉嫌侵吞研究经费,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

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在缺乏耻感的社会又无严格法律规范,全民都将成为学术诈欺的对象,我们的学生也从学校开始学习作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