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不反劉邦是不是因為兵都是劉邦的?

酴醾醽醁


一、忠誠是因為背叛的本錢不夠?

有人說忠誠只是背叛的本錢不夠,這句話固然過於絕對,但作為千百年後的後人,想當然的給歷史上的人物貼上忠誠和姦佞的標籤,還是太過武斷了。

韓信背叛的砝碼到底夠不夠,答案當然是不夠的了。

二、韓信的本錢——兵

許多人認為韓信在佔領齊國後,是最有本錢造反的時期,還認為韓信當時手下的兵都是自己招募的,不是劉邦給的兵,當時韓信以少勝多佔領了齊國,韓信要兵有兵,要地盤有地盤,造反那是輕而易舉。呵呵了。

我不知道大家深信的說法,有沒有考據過來源到底是什麼?電視劇?小說?事實上傳世的說法,大部分都可以在一本明朝的小說中找到,這本小說叫《西漢演義》,可能大家都沒有看過,但基本上都受這本書影響,因為它是集民間傳說的大成者,它並不是源頭,它是小說,不是史書。

韓信的兵真的是自己招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韓信的兵是自行招募的,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劉邦派遣了大量軍隊支援韓信。

《史記淮陰侯列傳》: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脩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劉邦拿回印符後,將北方大部分軍隊拉到滎陽,還置換了剩餘的高級將領的職務,劉邦讓韓信收集未徵發的趙國兵丁擊齊,這就是韓信募兵傳說的源頭,然而韓信是募兵了,但擊齊的士兵都是韓信招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漢滅趙之後,到擊齊之前,實際上有一年的空窗期,這一年曹參、灌嬰等一大批高級軍官都被劉邦拉走,到擊齊前又重新配屬到北方戰場,他們不可能是空手去的,必然帶了大量軍隊過去,換句話說漢滅齊是漢軍出動最強陣容的一次半決戰,漢軍是以優勢兵力獲勝的,並不是韓信的計謀以少勝多,韓信招募的軍隊也不是滅齊漢軍的全部,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三年,(灌嬰)以列侯食邑杜平鄉。以御史大夫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擊破齊軍於歷下,所將卒虜車騎將軍華毋傷及將吏四十六人。降下臨菑,得齊守相田光。追齊相田橫至嬴、博,破其騎,所將卒斬騎將一人,生得騎將四人。攻下嬴、博,破齊將軍田吸於千乘,所將卒斬吸。東從韓信攻龍且、留公旋於高密,卒斬龍且,生得右司馬、連尹各一人,樓煩將十人,身生得亞將周蘭。

上文中,灌嬰在滅齊時,以御史大夫將郎中騎兵助韓信攻齊,這是灌嬰第一次屬韓信,而且還帶來了京索之戰大勝楚軍的郎中騎兵,看到這裡你還認為韓信攻齊的士兵是自己招募的嗎?

韓信招募之兵不僅只是一小部分,而且招募的時間短,不見得忠誠於韓信,更何況兵源地的趙國還在劉邦老夥計趙王張耳手裡,可以說兵的層面,韓信不佔優勢。

三、韓信的本錢——將

四、韓信的本錢——地盤

結論、韓信不具備造反的能力


長島男爵


劉邦用盡了辦法,保證韓信的軍隊“姓劉不姓韓”,防止韓信“尾大不掉”。

在大多數時候,韓信的軍隊,確實“姓劉不姓韓”。

不過,在韓信最強大的時候,韓信的軍隊,“可以不姓劉”。

當時的韓信如果真要搞事,劉邦是攔不住的。

韓信的兵

“韓信方面軍”成立之初,兵是劉邦的兵,將是劉邦的將。

不過,情況很快就變化了。

“韓信方面軍”成立後,自關中出發,破魏、下代、滅趙、降燕,總共只用了3個月!

韓信威震天下,劉邦睡不好!

高祖3年6月的一個清晨,劉邦僅僅帶著夏侯嬰等少數幾個人,佯稱自己為漢使,闖入韓信大營,收了韓信的兵符,調走了韓信的軍隊。

劉邦剛來時,韓信、張耳都還在睡覺···

劉邦以“襲擊”手段奪回自己的軍隊,可見:劉邦對”常規手段“調遣韓信的軍隊已經沒有足夠的信心了!

隨後,劉邦帶著韓信的軍隊去了滎陽戰場!並下令:韓信、張耳,你們在趙地再召集軍隊,準備攻齊!

所以,從這一刻起,韓信的兵,就不是劉邦的老部下了。

韓信毫不含糊,徵兵、訓練、成軍,僅僅2個月!

劉邦為了加強控制,又把曹參、灌嬰等將領調了過來,”加強領導“。

隨後,韓信平定齊國,擊敗楚軍,佔據了齊地!

此時,韓信軍的結構是:高級將領,多是劉邦親信;中基層將士,多為趙、齊軍士。

曹參、灌嬰等人,固然威望、能力都很出眾。但是,他們是在韓信成軍後“空降而來”(當然,他們自己也帶了一些部隊來)。韓信這支軍隊的徵集、訓練、成軍,都是韓信自己一手操辦的。

所以,如果韓信真的決心不跟劉邦玩,是不難控制,甚至除掉這些忠於劉邦的高級將領的。

這個時候,韓信真要搞事,誰也攔不住!

十字路口

滅齊以後,韓信,成了決定歷史走向的人物。

韓信“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楚王勝”。

此時,項羽的使者武涉,韓信的謀士蒯徹都提出:韓信當自立!

面對誘惑,韓信似乎猶豫過。

一方面,韓信以劉邦的“知遇之恩”,謝絕了項羽的使者;但另一方面,韓信又沒有理會劉邦的不斷催促,按兵不動達數月,沒有立刻揮失南下攻楚。

而劉邦呢?他在不斷催促韓信進軍時,除了封王,許地之外,什麼也作不了。

看來,本出自漢軍的韓信軍,已經跟英布、彭越這些“加盟商”一樣,非劉邦所能牢牢控制的了。

還是那句話:韓信這時候要搞事,劉邦只能“乾瞪眼”。

不過,韓信在猶豫再三後,還是揮師西進,與劉邦會攻項羽。

垓下決戰,漢軍鼎定天下!

窗口關閉

在劉邦這種權遊高手面前,機會轉瞬即逝,錯過就不再有了。

垓下之戰的硝煙尚未散盡,劉邦就動手了。

這次,劉邦用的是老辦法,“襲奪齊王軍”。

搞這一手。韓信,真的不是劉邦的對手。

如果給韓信反應時間,劉邦是制不住韓信的。

只有在垓下之戰剛剛結束,大軍鬆懈,“沉靜在勝利的喜悅”中時,以突然手段控制韓信,才能奪取韓信的軍權!

隨後,韓信被改封為楚王,離開了齊地。

1年後,韓信連楚王之位也被擼了,被改封為淮陰侯。

此後,韓信一直處於劉邦的嚴格監視下,再難有作為了。

5年後,當韓信被誅殺時,韓信毫無抵抗之力!


當韓信為齊王時,他要搞事,劉邦是攔不住的。

以韓信之明,武涉、蒯徹說的道理,他不可能不明白!

以劉邦在趙地奪軍權時的手段,韓信不可能不瞭解劉邦對他的猜忌!

從理智上考慮:韓信應該自立,也有條件自立。

韓信最終選擇繼續為劉邦滅楚,主要還是他那“士為知己者死”的士人情懷。

只是···情懷,再一次被辜負了。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韓信滅齊後,項羽派武涉勸韓信聯合項羽三分天下。《史記》記載,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這裡說的很明白,韓信不原背叛劉邦是因為劉邦親近他,信賴他,就是死也不會背叛劉邦的。

韓信在沒有遇到劉邦前可以說就是個倒黴蛋,吃不飽,穿不暖,受盡了冷眼,受盡了冷眼;好不容易天下大亂,以為可以施展抱負出人頭地,可項梁、項羽都不重用他。

而劉邦對他是“解衣衣我,推食食我”,這讓從小就吃不飽、穿不暖的韓信找到了從來沒有過親切和溫暖。不管劉邦出於什麼目的,但他的這些行為撫慰了韓信的心靈上的傷口。

韓信心有壯志,但壯志難酬,亂世中他希望自己能建功立業一展平生所學。但沒人信任他、欣賞他、認可他,當從劉邦那逃走時,韓信的內心應該是茫然的,因為他不知道他的平臺到底在哪裡,也許會從此埋沒一生。

但韓信是幸運的,蕭何這個伯樂讓韓信這匹千里馬沒有被埋沒,韓信終於也見到了劉邦。

劉邦直接讓他掛大將軍印,從此言聽計從。這讓漂泊半生,鬱郁不得志的韓信得到了認可、信賴,更得到了可展吞雲之志的平臺。

所以韓信不背叛劉邦其實就是因為感恩劉邦,他認為正是劉邦親近他,信賴他,他才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

韓信說項羽是婦人之仁,其實我認為韓信何嘗又不是婦人之仁呀!感恩之心要有,憂患之心也要有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