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和宝钗性格不同的根源是什么?

赵昱斌


林黛玉其实很可怜,自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其中的心酸故事世人都可以体会;虽有贾母疼爱,宝玉爱护,然而贾母年事已高,很多事不可能其力亲为,再加上旁人不够伤心,宝玉乃“无能无为”之人,空有一颗爱林妹妹的心,奈何偌大一个贾府,只有这二人体贴爱惜,也怪不得她的“小性”“尖酸刻薄”(其实并非如此),黛玉是红楼之中第一可怜之人。

薛宝钗是“大家闺秀”,又是经商世家,家底丰厚,锦衣玉食,关键在于有父母疼爱,和黛玉比较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又有“金玉良缘”的计划,为人处世怎么能太狭隘!宝钗的真实性格不去妄言,从薛蟠的话语中就可以体会出 ,其实是有所不同的。


青云逸仙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双生花”,一个是雍容华贵的牡丹,一个是妩媚风流的芙蓉,一时瑜亮。虽然最后“钗黛合一”,但是她们还是迥然不同的。

薛林二人的判词已经点明了各自的性格:

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薛宝钗具备“停机德”,林黛玉具有“咏絮才”。

薛宝钗的“停机德”

薛宝钗举止娴雅,端庄持重,遵从封建礼教,恪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当时社会价值观认同的淑女,如乐羊子妻般有“停机德”。

“停机德”是乐羊子妻的故事。

《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故事大概是:乐羊子在外求学,因想念妻子半途而归,他妻子拿刀对着织机说:“布匹是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如果现在隔割断织品,原来的功夫就白费了。做学问是一样的道理,半途而废会一事无成。”乐羊子感言,重新去求学,七年没有再回来。

乐羊子妻是规劝丈夫走正途的封建道德典范,宝钗也持这种主流观念,她认为男子应该走仕途经济的正途,所以对宝玉多次规劝。前文通过袭人的口侧面写她对宝玉的劝谏: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

脂砚斋批语透露,曹雪芹原稿八十回后还会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正面写宝钗对宝玉的劝谏。

她是封建道德规范下的合格妻子,“山中高士”,对丈夫“举案齐眉”。

文中写宝钗的蘅芜苑简朴异常,也表现她不尚奢华,宁静淡泊的品性: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李纨称宝钗的《咏白海棠》含蓄浑厚,正是她品格的写照。“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

林黛玉的“咏絮才”

林黛玉至情至性,率性而为,同时又心思细腻,多愁善感。她才华横溢,堪比谢道媪的“咏絮才”。

谢道媪是东晋才女。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了她咏絮的故事: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谢道韫比喻雪就好像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一般,形象地抓住了雪花的洁白、轻柔。谢道韫的“咏絮才”成了才女的代名词。林黛玉的才学就不逊于谢道韫。

林黛玉具有浪漫的诗人气质,在整部书中,她写的诗最多。写诗已经成了她的日常。迎风洒泪,对月感怀,皆可成诗。

林黛玉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诗才。元春省亲,她就准备大展奇才,只是元春命他们每人只做一首诗,没有得到发挥。她意犹未尽,就替宝玉捉刀做了一首《杏帘在望》,被元春称赞是宝玉诗是最好的一首。

咏白海棠时,你看黛玉的成竹在胸的轻松。宝玉很捉急,一个劲地催黛玉,黛玉却说不用他管。文中写:

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因向黛玉说道:“你听,他们都有了。”黛玉道:“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誊写出来,因说道:“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又向黛玉道:“香就完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黛玉也不理。

等别人都写完了,黛玉才一蹴而就。文中写:

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

“一挥而就”、“掷”活画出了黛玉的轻松自如。

宝玉“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有没题到的住所,贾政又让大家把其他地方都题了词。黛玉题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黛玉的多愁善感还催生了一个美丽的行为艺术,葬花。她的潇湘馆,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窗上的霞影纱,窗前的鹦鹉架,处处充满着雅致。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不同的根源

宝钗重德,是山中高士,黛玉重才,是世外仙姝。她们性格的不同,根本在于三观的不同,而三观的形成是和家庭、生活经历分不开的。

一, 家庭出身背景决定了一个人的根本观念。

文中写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曾考中探花,可知才学出众。母亲贾敏是荣国府嫡出小姐,贾母最是疼爱,学问识见应该比元春有过之而无不及。林如海夫妻非常重视对黛玉的教育,请了曾中进士的贾雨村做家庭教师。贾敏去世,林如海还是想让黛玉守制读书,贾雨村想辞馆林如海又将他留下了。

在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加之天性聪颖,林黛玉肆意表现自己的才华,并不觉得针黹女红才是女孩的本分。对宝玉她也并不觉得仕途经济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因此从来没有对宝玉说过“混账话”。

宝钗出身在一个皇商家庭,父亲死的早,哥哥薛蟠不务正业,为了撑起这个家,宝钗不得不压抑天性,管理俗物。文中介绍宝钗: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时他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他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

薛宝钗也是博学多识,诗词歌赋,戏曲绘画,都能信手拈来,但封建礼教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宝钗对此非常遵从,对湘云、黛玉也都有规劝。

宝钗和湘云夜拟菊花诗题的时候,宝钗劝湘云不要在作诗上过于用心,说:

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

湘云和香菱叽叽呱呱谈诗论文,宝钗又说:

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

行酒令时,黛玉不慎说了禁书的语句,宝钗规劝她:

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二,生活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事风格。

林黛玉幼时父母爱如珍宝。母亲去世后寄居于外祖母家。虽然黛玉自认为是寄人篱下,但是外祖母对她如心肝肉一般的疼爱,宝玉对她更是体贴,她和姊妹、嫂子关系也非常好。初到荣国府,她还谨言慎行,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但随着时间久了,在荣国府熟悉了,林黛玉的天性就释放了。她不掩饰情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人际关系上就不如宝钗通达。

薛家经商的经历,使薛宝钗更加随分从时,人情练达,更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文中写“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贾母要给她做生日,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的喜好点戏、点菜。她奉承贾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并主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给金钏装裹用。

和人冲突时她能忍让。清虚观打醮,贾母说想不起谁有一个金麒麟,宝钗回答湘云有。探春夸宝钗有心,黛玉却挖苦她:

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

宝钗对黛玉的话却装没听见。

宝钗劝谏宝玉,宝玉不给她留面子,腿就走了。袭人夸她有度量:

宝钗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

她抱着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王熙凤说她“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查抄大观园后,为避是非,她赶紧找借口搬离大观园。

结语

宝钗、黛玉二人德才有别,在婚姻上又有金木之争,却又惺惺相惜,都是大观园美丽的花朵。

(图片来自腾讯视频《小戏骨红楼梦》剧照,侵权立删)


淡看云起看红楼


黛玉和宝钗性格不同的根源,在我看来,有这几个方面。

【一】黛玉性格分析:

(1):黛玉的前身

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我们在这可以看出,黛玉原本就是一颗绛珠草,因受了神瑛侍者(就是如今的宝玉)灌溉之恩,所以她来到人间,只有一件事,就是报恩。

文中还写到:

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

可见,黛玉从娘胎里自带情事和愁怨!所以她生下来就是悲伤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她从小体弱多病,林如海和贾敏为黛玉找了许多医生,但是都没有效果,

最后破足道士来到她家,给了她一个药方,但同时也说,黛玉的病要想去根,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能掉眼泪;而这诚然和她来到人世间的以泪报恩相矛盾。因此,我们看见的黛玉很多时候都是哭哭啼啼的样子。

(2)黛玉的家庭环境

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考中探花后,迁为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

可见,林黛玉的家庭条件还是好的,虽然他父亲为官清廉,但做到衣食无忧还是可以的;况且林如海就林黛玉一个女儿,更是疼爱有加,不仅是生活上;在教育上也是如此,她的父亲视她为掌上明珠,抛开了封建社会“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所以,林黛玉的学问,是很全面的!

林黛玉第一次到贾府,吃过晚饭后,贾母同黛玉还有探春迎春一起聊天,就问起了读书这件事: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

由此可见,黛玉在这些众姐妹中学问这一块受的教育是最好的,所以她不仅文采出众,也挺知书达理(黛玉在贾府吃饭,饭后喝茶这件事,同在自己家时不同,但她却并没有闹出笑话,可见黛玉还是很聪明的)。

(3):黛玉父亲去世后,她的身份变了,性格也有所不同: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贾母思念女儿,因此把外孙女接回来了,所以,这个时候,黛玉在贾府是客人的身份,她随时都可以回去的,这一段时间的黛玉,并没有那么多的小心眼。

但是在《红楼梦》第十四回林如海仙逝扬州城后,我们能够看出来,黛玉性格变了,我来举个例子你们可能看的明白: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黛玉听说宝玉被贾政叫去了,怕又挨了骂,便去了怡红院,不想晴雯正和碧痕拌嘴,以为是宝钗,说什么都不开门,我们来看看黛玉的一番心思斗争:

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想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所以,从黛玉自从父亲也去世后,她在贾府再也不是客人的身份了,而是寄人篱下,因此她明白自己再也不能同以前一样随性了,在性格方面,她又多了一点别人常说的“小心眼”。

【二】宝钗性格分析

《红楼梦》第四回,有一段描写宝钗的话,我们来看看:

寡母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时他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他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

宝钗出身在一个皇商家庭,父亲死的早,哥哥薛潘又是个不务正业,母亲对做生意又不懂。因此,为了撑起这个家,宝钗是非常努力的。

由此可见,虽然宝钗出生也是个富豪之家;但并不是衣食无忧;对宝钗来说,她不仅要学会做生意;还要学会管理生意,懂得与商人的交际。

宝钗来到贾府,是做客的,所以她处处都显得谨慎,这也是她久经商场的能力;同时,为了家族有一个稳定的靠山;宝钗不惜以自己的幸福做赌注,也要迎合她母亲撮合她与宝玉之间的婚姻;因此,她在贾府虽然表面同黛玉好,但其内心,还是有一种隔阂的。

比如《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明明是她自己听到小红和坠儿聊的那些见不得人的话,但她却是嫁祸给了林黛玉了:

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小红、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吓怔了。

宝钗在《红楼梦》里,表现的是一副成熟稳重,还有点心机的样子;她知道如何讨好别人,所以虽然她比黛玉后来到贾府,但贾府里面,上上下下的人,都只念着宝钗的好!

对于宝钗的一些小心机,我们也应该怀着同情心去看,其动机不过是为了家族的稳定;而她其实也是悲剧的,在爱情这方面,她没有选择!甚至,她根本不懂什么是爱!

【三】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和宝钗性格不同的根源有两个,第一个便是林黛玉的特殊前世身份;第二个便是她们从小出生的环境;黛玉衣食无忧,自然不需要那么多心机;但自从父母去世,寄人篱下,又不得不变得小心起来;而宝钗,身肩家族的兴盛,所以,她不得不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甚至于为了达到目的弄些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