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娃批評和鼓勵都無所謂,好動,喜歡畫畫,自控力差,怎麼辦?

麥娃


我家娃就是好動,不愛學習,為了學習爸爸打媽媽批評的,孩子也皮了,軟硬不吃,孩子雖然很皮但他也有壓力,最近總批評孩子心理有影響,都落下毛病了,我現在也不敢逼他了,覺得只要健康就好了,當然這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學習真不是逼的,越逼越差,孩子抓大方向,優良品格,堅定的意志力,健康的身體,開朗快樂的性格,家長要有自己的主意,畢竟孩子是自己的


用戶109252878737


題主您好,按照題幹中的信息,我們可以提煉出4個基本事實:

1.孩子現年7歲。如果正常情況下,孩子應該離開幼兒園不久,剛剛上小學一年級,處於學段轉換的關鍵時期。
2.孩子喜歡畫畫,有正常的興趣愛好。這說明孩子可以專注地做一件事情。
3.孩子好動,自律性差。這其實是低學段孩子的通病,需要後天引導、培養。

4.孩子對家長的批評和鼓勵等外界干預不敏感,處於我行我素狀態。

收集到上述背景信息後,對您的孩子的現狀,我有3點判斷:

一是您的孩子正處在個人成長最快樂的“本我時期”。

按照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觀點,孩子的人格分為3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謂“本我”,是孩子個性中最原始的部分,“本我”的原則是追求快樂,完全按照本能去做事情,就象嬰兒期一樣,吃奶、哭鬧,隨心所欲,只要活得舒服就好,沒有人強迫按照社會規則行事。

所謂“超我”就是自我約束自我規範,一般是由幼兒園、學校、家長逐步引導教育形成的行為趨勢,是內心的自我控制。

所謂“自我”就是通過對外界引導的 “超我”規範進行認知,來約束“本我”遵從制度和要求,從而被環境所接納。這一點正是需要後天培養的部分。

目前的孩子狀態正處在“年少不識愁滋味”的狀態,需要家長不斷引導,接納規則,形成良好的“自我”約束。

二是您的孩子正處在個人成長最重要的“第二個逆反期”。

孩子的逆反期有3個階段,分別發生在2歲左右、7左右和14歲左右。這個每一個逆反期都是孩子建立獨立思考,開始自我反省的關鍵成長加速期,家長要注意以平等、鼓勵、關愛的態度與孩子相處,不能以力壓服、以大欺小,要注意聆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

三是您的孩子“動靜相宜”,是一個擁有“相當實力”的“潛力股”。

您的孩子有“畫畫”的興趣愛好,這說明,只要孩子喜歡,完全能夠坐下來、靜下心,專注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這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品質之一。此外,孩子平時好動,不容易管住自己,這一點您不用焦慮,這是孩子的在這個學段的正常反應,只要後天加以調教,就一定會收穫驚喜。

根據孩子的基本判斷,結合孩子目前的學習和生活階段,對孩子今後的培養,我給您提3點建議:

建議一: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界限,培養責任感。

所謂界限感,就是讓孩子明確自己和家人、同學之間人際邊界,知道哪些是自己該做的事情,哪些不是自己該做的事情,能夠理解“規則”的底線意義。

1.給孩子建立“責任田”。

在家裡給孩子規定屬於“自己動手”的工作,比如:早起疊被、收拾玩具、整理小床、給自己刷碗等等。孩子一開始的時候可能不熟練或者不願意,家長要適當以獎勵的形式鼓勵孩子的主動承擔,對於孩子幹不好的地方,家長不要代勞,一定要耐心給予指導,逐步培養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擔”的責任感,這樣在家裡、在學校才不會顯得嬌氣,也容易對今後的學習和生活建立“自主”意識,這是形成孩子內在驅動力的重要活動,因此家長要放手,要捨得“使孩子”,促進孩子的快速成長。

2.在家裡建立“留言牆”。

家長平時要有意識地建立“平等、民主”協商機制,家裡的事情比如:屋內的擺設、添置的書籍、給孩子購買衣服等,都可以適當跟孩子商量,徵求孩子的意見,鼓勵孩子發言;平時有事情,可以通過家裡的“留言牆”留言的方式通知孩子,也可以讓孩子給家長留言,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平等的參與感,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孩子就容易融入集體,平等合作,很快適應集體生活。

3.在家裡建立“反省區”。

孩子在家難免淘氣犯錯,家長要在客廳或者臥室建立“10分鐘靜坐室”,孩子犯錯後,就以“罰坐”或者“罰站”10分鐘進行處罰,讓孩子建立“尊重規則”的意識。初期,家長可以示範,用故意犯錯,“自罰站10分鐘”的方式,引導孩子關注“懲罰”的意義。如果孩子耍賴,不接受處罰,家長要保持足夠的情感強度,對孩子進行處罰,“如果不接受,會有更嚴重的處罰”。實施處罰前,要讓孩子自我陳述錯誤之處,然後接受懲罰。孩子受罰時,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在處罰結束後,要第一時間對孩子進行安撫,並鼓勵孩子對制度的遵守“說話算數”,以此強化孩子的規則意識。

4.給孩子足夠的關愛。

孩子在低學段的安全感需要著意培養,主要表現在,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在“圈裡”,就儘可能滿足,讓孩子產生“爸爸媽媽最愛我”,“即便處罰,也是因為自己做錯了,爸爸媽媽會一直愛我”的觀念。不缺關愛的孩子往往比較自信、勇敢,這對於培養孩子頑強的意志和品質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小結:讓孩子從小建立“界限感”,就是要通過培養孩子責任感、平等意識和對規則的尊重,讓孩子擁有未來更好地融入學校、融入社會的間接經驗,可以使孩子將來更快地適應集體生活。

建議二:幫助孩子建立成就感,培養濃厚的學科興趣。

1.從“畫畫”入手,讓孩子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

孩子從小學1年級開始,學科的學習從數量到難度,都比幼兒園增加了很多,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從孩子最喜歡的“畫畫”入手,從孩子的態度、筆法、創意、專注度等細節給孩子充分的精神表揚和物質鼓勵。對孩子的精神表揚一定要從行為描述講起,讓孩子認識到,是因為自己的主動態度、自己的良好行為受到獎勵。同時,由於孩子對語言的肯定不敏感,家長要從孩子最喜歡的食品、玩具等物質方面給予孩子適當滿足,讓孩子通過外部肯定,逐步強化內心的成就感。

其次,要積極創造條件,要孩子在外人面前“露一手”。主要是在家裡來了客人,或者到外面做客時,鼓勵孩子當眾展示,增強孩子的榮譽感,從而增加內在的動力。

最後,要在家裡設立“榮譽牆”。要及時把孩子的畫作、獎狀逐年張貼,讓孩子感受到榮譽給自己帶來的滿足感,從而增強內動力。

2.以興趣為延伸,逐步引導孩子向數學、語文等基礎學科拓展。

當孩子通過畫畫建立學習動力之後,要通過“搭車”的方法,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比如:從畫作的數量關係角度,建立數字和運算的概念;從畫畫的描述開始,建立語文學習的意識;通過“命題畫作”對圖畫裡的人物的英語、日語名稱開始,識別外語單詞,這樣就可以實現“一個愛好遍地開花”的良好學習態勢,小學低學段的知識,也可以通過興趣愛好進行深度延展,達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3.培養閱讀愛好,提高知識的積累。

在小學低學段要有意識培養孩子的閱讀喜好,可以通過“識字小競賽”、“看誰背得快”、“今天我當小老師”的家庭趣味活動,進行親子閱讀,通過指讀、看圖說話等方式,積累孩子的課外知識,開闊孩子的事業。

小結:學科興趣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家長耐下心來,從孩子最喜歡的興趣愛好入手,不斷讓孩子嚐到“好好學習”的“甜頭”,形成良好的“路徑依賴”效應。只要開好頭,起好步,孩子的學習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好。

建議三: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是孩子在小學低學段重點培養的基本素養。一旦養成,就可以長期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態,因此,家長要給予重點關注。

1.幫助孩子形成穩定的生物鐘。

小學段的孩子,重要的生物鐘有3個:一是起床時間,保證不拖拉;二是做作業時間,保證按時完;三是睡覺時間,保證要充裕。在這方面,家長要注意強化。初期可以採取“小紅花”制度,哪一項最難就多獎勵小紅花,那一項容易就少獎勵小紅花;湊足一定“小紅花”可以換孩子最喜歡的小禮物、小玩具、小零食等等。通過初期的強化,逐步提高孩子的時間觀念,生活節奏也逐步快起來。

2.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主要通過 “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或者“有條件”滿足的方式來加強孩子自制力的培養。這個方法來源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原理是在孩子面前放一塊棉花糖,承諾孩子15分鐘忍住不吃,就在時間一到後立即獎勵2塊,這樣不斷強化孩子的自我約束力,提高自制力。具體講:當孩子提出買個零食或玩具的要求後,家長可以答應滿足,但要通過讓孩子收拾屋子、洗一個小手絹等方式,“磨一磨”孩子的性子,然後再享受自己“戰利品”,來進行“自制力”的鍛鍊,這樣既增強了責任感,也進行了“延遲滿足”,也算一舉兩得。

3.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引導孩子“問一問是什麼、為什麼”,凡事不貼標籤,不立即下結論,讓孩子充分發散思維,養成勤思好問的好習慣。家長要多抽出時間,帶著孩子到郊外、到博物館、到外地旅遊,讓孩子從小就關注自然、關注外界的變化,關注自己的成長過程,讓好奇的種子,成為自身成長的動力。

小結:低學段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質上,是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過程。因此,家長要立足於從一開始就牢牢抓住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養成不放手,從生物鐘的建立、自制力的培養到好奇心的保持,都一以貫之,持之以恆地培養,才能實現久久為功的成長目標。

總之,孩子從幼兒期進入到小學段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如何讓孩子走出“無憂無慮”的幼兒生活,開始適應並順利進入小學生活,是家長必須認真思考和積極應對的關鍵時期。這就需要家長要從瞭解孩子的性格、條件、興趣、愛好開始,著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強化孩子的學科興趣,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更好地適應學校集體生活,為將來更好地成長打下堅實地基礎。

最後,我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話送給您,我們共勉: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對於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於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象茅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兒童痛苦增進兒童幸福之正確路線。”

以上是我的一點思考,希望可以給您一點啟示。


我是@老白嘚啵嘚,一個專注教培的耕耘者,點擊關注留言,可獲得相關資料,謝謝!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版權,請聯繫我刪除)


老白嘚啵嘚


這個問題我覺得不用焦慮哦,我的兒子今年八歲,跟這娃有點像。

批評和鼓勵都無所謂,就是我們常說的油鹽不進,混不吝吧,家長可能拿他沒招,手足無措,感到頭疼。不過,這也說明孩子內心敏感度低,不會因為批評就過分難過、自責,這種“鈍感力”其實也是一種很棒的能力,代表了一種心理的強大和內心的主見,只要孩子不是過於頑劣就好。

不過我相信鼓勵一定還是有用的,在他感興趣的事情上持續正向激勵,比如畫畫,在他有改進的方面不失時機地豎起大拇指,孩子一定會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

另外,我建議不要過早給孩子貼上“自控力差”的標籤,不妨觀察一下。孩子什麼時候能靜下心來做事,畫畫的時候是否可以,閱讀的時候是否可以。畢竟好動是這個年齡孩子的普遍特點 ,不好動反而更令家長擔心了。

如果家長能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畫畫、運動、玩耍結合,動靜結合,正面激勵,相信一定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