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紅:易經裡的中醫

我們的歷史到了周朝末期,可以說中國文化的大格局已經定下來了,但是由於周的沒落,諸侯蜂起。

這個時候出了一個聖人——孔子,大成至聖、集大成者,他對整個中國文化進行了一次大的疏理,刪詩書,定禮樂,刪定六經,尤其對群經之首《易》做了刪定。

大家知道,《易》在歷史上曾經有三部,《連山》、《歸藏》、《周易》,據說《連山》是大禹時期的,那麼這三部《易》到了孔子那個時代,只留下了《周易》,為什麼?這也是有原因的,《周易》有什麼特色呢?

大家知道《連山》以艮為綱,以艮為首,《歸藏》是以坤為首,那麼《周易》是以誰為首呢?《周易》是以乾為綱,以乾為首。這就奠定了從孔子的時代開始,中國人的文化是強調乾,強調乾綱,強調天,強調陽,所以皇帝叫天子,跟這個不無關係,我們可以看《周易》裡面怎麼論述乾與坤的。

為什麼說學中醫的同仁要稍微瞭解一下《周易》?

研究不敢說,我本人也只是懂一點皮毛,但是這個皮毛都很要緊,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中醫理論的核心就在陰陽,顯然《易》是專門講陰陽的,而且它很直觀,就兩個符號,所以我們要稍微瞭解一下,不一定深究。

孔子都是五十而知《易》,真是不容易,所以我不敢有這個奢望,但是瞭解一些對於我們學習很有幫助,對於我們理解陰陽很有幫助。

那麼在講《易》的時候,乾是陽的代表,六爻皆陽;坤是陰的代表,六爻皆陰。在講乾的時候,是“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在講坤的時候,是“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一個是統天,一個是順承天,這就非常清楚了,一個是統帥、是主導,一個是順承,那麼主導也就是指在變化的過程中起到主導的作用,為什麼《素問》是強調陽生陰長、陽殺陰藏,而不是陰生陽長,這就體現了陽的主導作用,是陽的生帶動陰的長,是陽的殺帶動陰的藏,這個跟《易》確確實實是相通的,是一脈相承的。

那麼乾坤,在這裡就是這樣一個主從的關係,是統領和隨從的關係。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那麼強調乾呢?因為乾是以天為體,乾天坤地,天有一個很重要的功用,大家都知道“天行健”,清華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從哪裡來的?

從乾來,從陽來,陽的特徵就是自強不息,“君子以自強不息”,天是“行”的,天行乃健。還有一個東西也是這樣,大家可以回答嗎?

生命,生命也是以“行”為健,西方講生命在於運動,不錯,不過我們不講運動,我們講“行”,生命也是以“行”為健的,大家想想,生命有哪一天不“行”了會怎麼樣?當然就完成歷史使命,生命也就停止了。

所以生命的特徵也是以“行”為健,“行”是屬於什麼?是屬於“乾”的特徵,那也就意味著屬於“陽”的特徵,這就是《素問》講的“陰靜陽燥”,燥者行也,動也。所以人為什麼會生病?我們可以思考,經典中有名言“五臟元真通暢,百病不生”,五臟的元真通暢,一個“通”,一個“暢”,通暢就是什麼?就是“行”。那反過來,五臟的元真不通暢了會怎麼樣?那就會產生疾病,所以“行”是生命的一個特徵。

我們再從很通俗的角度講,氣血要流行,要循環得好,不能有瘀滯,否則就會百病皆生於瘀,百病皆生於鬱。鬱也好,瘀也好,就是留滯了,就是不行了。行是陽的特徵,就算在我們晚上睡覺了以後還行不行呢?也在行啊,行到陰分而已,白天是行在陽分,都在行,所以天是以“行”為健,人也是以“行”為健。

為什麼叫五行(xíng)而不叫五行(háng)呢?五行為什麼會在陝甘一帶,在中原一帶產生呢?大家都知道陝甘一帶或者中原一帶的特徵跟我們兩廣有什麼不同?我們現在到陝甘,到中原,已經是大雪紛飛,已經進入到“藏”了。

這裡現在也是冬,但還是風和日麗的,還挺舒服的。那裡的天地變化,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給我們一個“行”的感覺,所以五行的思想在那裡產生,而兩廣看來,一年四季都差不多熱,就好像夏天老停在這裡,不流行,所以這個文化沒有辦法在這裡產生,只是產生了以後,影響到我們這裡。

這個問題就很重要,因為“行”才有“中道”,沒有“行”不可能有“中”、“中道”。《內經》裡面界定了什麼是“中”,當然它沒有直接講,後人給它進行了補充。但《內經》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太過”和“不及”,不少的篇章都談到“太過”和“不及”的概念,也談到“損益”的概念,《素問·上古天真論》就講了七損八益,為什麼有“損益”的概念呢?為什麼有“太過”、“不及”的概念呢?這就是為了“中”,什麼叫做“太過”,什麼叫做“不及”?“至而未至”叫不及,“至而不去”叫太過。該來的沒有來,該去的沒有去,這說明它在“行”嗎?當然不“行”,它有留滯,有留滯就必然有太過、有不及。

這個佔據這個地方不去,對它來講就是太過,那麼後來的就來不了,就佔據不了這個地方,不及就會產生,所以一旦不行,一旦有留滯,太過不及就產生了,太過不及產生,中道就不平,平衡也就無處可言。

所以“行”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我們強調氣血的流暢要環周不休、如環無端?要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已必須要降,降已必須要升,老是降,太過、不及就產生了,就偏離中道,所以這個“行”非常重要,唯有“行”,才有春夏秋冬,才產生變化,才產生平衡。

平衡不意味著靜止,這一點是我們需要清楚的。乾這一卦的卦辭,開首就講乾是“元亨利貞”,這個卦辭非常之妙,這就把乾,把陽,把一切告訴大家了,乾“元亨利貞”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講的乾天的體用,以天為體,這個體又是以行為健的,那麼這一行,就行出了元亨利貞。

“元亨利貞”實際上就是春夏秋冬,古人也有很多註解,元為春,亨為夏,利為秋,貞為冬,這就意味著由於“行”的結果,就產生了四時,產生了春夏秋冬。乾天,行到“元”這個地方就產生春,“元”的特徵是什麼?陽是處在什麼狀態?《內經》裡面講,它處在生的狀態。繼續運行,行到“亨”這個地方,產生了夏,夏的特徵是什麼?盛大,長,我們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就很清楚。繼續再運轉,起變化,到“利”就產生秋,秋這個時候已經意味著什麼?陽氣要收了,這就叫盛極而衰,陽氣不能老是生髮,它要往回收。

那麼繼續運行到“貞”這個地方,就是冬了,冬的特徵是什麼呢?陽氣在藏。所以這樣就運行出春夏秋冬,生長收藏。實際上在《內經》裡面又把春稱為陽中之陰,夏為陽中之陽,秋為陰中之陽,冬為陰中之陰,這裡面又分陰陽,實際上春夏陰陽都有。所以我們就應該知道陰陽的本質實際上就是講的生長收藏,一切的變化就由這個生起來,所以我們談陰陽就要在這個基礎上去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