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麼裁員潮?真正的裁員,都是暗流湧動

哪有什麼裁員潮?真正的裁員,都是暗流湧動

張志罡在一家創業公司工作,該公司是某上市互聯網公司的孵化項目,有將近200名員工。某天,領導找他談話:“公司的業務探索沒有取得預期的進展,近期公司將對人員結構進行優化,涉及管理、產品、開發、銷售、運營等所有崗位,不論入職時間長短。HR會幫大家在母公司尋找新的崗位,你們也要積極地與新崗位的負責人溝通,算是一次內部的面試。”

張志罡分析領導這些話,“公司業務沒有取得預期的進展”意思是公司的業務探索沒有成功,快乾不下去了;“近期公司將對人員結構進行優化”意思是公司要裁員了。“在母公司尋找新的崗位”是公司提供的人性化方案,至於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崗位就看運氣了。關於裁員,張志罡之前聽到過風聲,有心理準備,沒有很懵,還對領導表示了感謝。張志罡從心裡覺得公司做得還算是仁至義盡。

張志罡和母公司的新領導互相欣賞、一拍即合,他在原公司解散前便入職了母公司。但是他在入職後一個月發現,新業務不是自己喜歡的方向。正趕上此時一批不滿公司安排的員工去鬧HR辦公室,為解決矛盾,公司發了封全員郵件表示:“對新崗位不滿的員工可以選擇辭職並領取N+1補償。”張志罡選擇領取補償金離開。

上述這家“母公司”是上市企業,上市之後不斷探索新業務,先後成立和投資了20多家公司。其中有三家公司取得成功並已上市,其餘20家紛紛關閉或者合併。資本就是如此,聚集之後必然散開湧向新的增長機會,對沖風險就是資本體量的力量。這裡沒有對錯,只是其間的員工沉浮難料,漂泊不定。

吳帆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新興的互聯網公司,估值百億美金,正在籌備上市。吳帆所在的部門有300人,部門主體架構是收購來的競爭對手公司。收購之後原班人馬幾乎全部保留,任務是幫公司尋找新的增長點。

新部門業務開展一年的時候,吳帆被通知參加部門全員大會。會上,吳帆沒有見到自己的領導,隔壁部門的領導過來做了講話。隔壁領導表示:“你們部門的業務不太符合公司發展方向,你們將面臨優化,一些人我已經有了安排,也歡迎其他人與各負責人去談,去尋找機會。”意思總結起來就是原先部門不存在了,大家儘快尋找新崗位。會後,吳帆凌亂了,感覺很茫然。

為了不至於無處可去,他主動找了很多部門的負責人去談。他發現,其實每個崗位都很飽和,很難找到合適的位置。這樣大規模裁撤部門引發的崗位調動,大部分員工很難在公司內部找到合適的崗位。在被收購之前,他也是公司裡的重要人物,被收購之後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毛巍是某公司的城市運營經理。他所在的公司雖然剛成立不久,但一直處於風口浪尖,可謂風光無限。公司迅速擴張,業務覆蓋全國。有一天,總部發來郵件,內容很簡潔,大意是:“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努力,公司目前面臨危機,將收縮業務範圍,優化組織結構,相關員工將獲得賠償。”

毛巍覺得有點悲壯,前兩個月公司還在攻城掠地,覆蓋一個又一個城市,現在一切都戛然而止。自己親手建立的區域辦公室,又要親手解散。毛巍跟每個同事講了公司的安排。毛巍說:“沒有很多負面情緒,只是本來要大幹一場,很多理想沒有實現就草草結束,感覺太可惜了。”

資本是逐利的,這無可厚非。逐利的過程需要有人去實施,資本流動速度比人快,資本發現事情有機會就去嘗試,發現做不成就離開,人卻需要調整,需要時間,需要逐步適應改變。希望每個人在宏觀氣象的變遷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微觀環境,具備足夠的生存技能,適配到生態的鏈條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