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家长的木偶,家长的“控制欲”太强,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剧

文 | 小微爸爸日记(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说起孩子,脑海中想到都是可爱的画面,但是很多家长想到的都是“听话”画面。简答来说,就是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是以听自己命令为主,而不是天性为主。

孩子不是家长的木偶,家长的“控制欲”太强,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剧

我家孩子今年7岁,我打算让孩子学习一门乐器,主要是因为我个人私心,在我小时候没有学习到,长大之后希望让自己孩子替我完成愿望。

所以我当时没有和孩子商量就直接带着孩子去报名了,最后结局真让我后悔。孩子因为学习乐器压力过大,经常性出现自残行为,每次都会故意把手弄受伤,这样就不去上乐器课。

后来我反省自己,我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了,控制欲望太强,直接导致孩子喘不过气也无法反抗,所以我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

自此之后我对孩子的控制就降低了一些,孩子也不会再出现自残行为,所以作为家长,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打着好的名义在伤害孩子。

孩子不是家长的木偶,家长的“控制欲”太强,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剧

一、家长的控制欲,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剧

当家长的控制欲过于强烈,实际上孩子就成为了一个玩偶,一直被家长所摆弄。强烈控制欲会让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并且沦为一种工具。

父母说什么就做什么,父母要求什么就完成什么,孩子最后没有一点个人特征,而是由父母捏造出来符合父母想象中的样子。

久而久之被操控久了会出现两种极端,其中一种是孩子学不会反抗,就这样碌碌无为被控制一辈子,另一种悲剧就是触底反弹,对家长这种控制产生报复心理。

不管哪一种,对于孩子的伤害都是很大的,孩子的身体和心灵上都受到了严重伤害。

孩子不是家长的木偶,家长的“控制欲”太强,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剧

二、为什么家长总对孩子有这么多的控制欲?

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往往都来源对孩子过高期待,因为家长总是想让孩子成为自己期待中的模样,每一次都刻画一个新目标让孩子去完成,也就是这样孩子会变得没有自己的主见。

这种期待其实也是一种地位不公平的专制,我们作为孩子无权选择父母什么样,但是父母却一直期待着我们变成他们想要的模样,就是这样不公平的控制欲让人变得难以接受。

孩子不是家长的木偶,家长的“控制欲”太强,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剧

三、家长如何克制自己的“控制欲”

1、态度正确,多宽容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样子,并不是活成大人们眼中的模样。

这个时候控制欲作祟,就会要求孩子作出改变,其实我们应该保持正确态度,理性对待孩子的要求,在这个过程,多宽容孩子不成熟,孩子年纪还小还做不到优秀,所以多宽容是对孩子最好教育,这个时候也是有效克制控制欲的良药。

2、重视孩子努力的过程

大部分家长看重孩子的成绩和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试想一下,我们如果在工作上被孩子要求一定要有所为,是什么感受。所以我们既然做不到孩子眼中的家长,就不应该去要求孩子成为自己的傀儡。

在孩子成长中,过程远远比结果重要,让孩子在过程中学会感受,而不是只看结果,一味要求孩子,这样反而会伤害彼此之间感情。

孩子不是家长的木偶,家长的“控制欲”太强,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剧

3、“自由”教育解放天性

多给孩子一些成长自由,让孩子能够在宽广空间里快乐成长,这个比强迫孩子,要求孩子成长更好,更有效果。

平时在家可以让孩子自己找到感兴趣的事情去自由发挥,而不是我们规定孩子只能够玩什么做什么,在这个教育方面是对孩子的天性有一个正面释放,当孩子感受到自由和快乐,自己就会受到激励产生前进动力,从而是一种主动前进状态。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放宽心,提供更多宽广的条件给予孩子成长支持。

家长管制孩子,这个是教育必经之路,是怕孩子误入歧途,可是家长控制孩子,这是教育错误之路,是会让孩子没有灵魂。

我们的控制欲往往都是自己在对待孩子时没有转变思想,没能看到孩子是一个单独个体,要知道克制自己的控制欲实际上就是对孩子最大教育,让孩子能够学会解放自己,拥有一个自信快乐的童年,有一个理解自己包容自己的家人。

孩子不是家长的木偶,家长的“控制欲”太强,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剧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里是小微爸爸日记,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