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家長的木偶,家長的“控制慾”太強,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劇

文 | 小微爸爸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說起孩子,腦海中想到都是可愛的畫面,但是很多家長想到的都是“聽話”畫面。簡答來說,就是他們認為孩子應該是以聽自己命令為主,而不是天性為主。

孩子不是家長的木偶,家長的“控制慾”太強,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劇

我家孩子今年7歲,我打算讓孩子學習一門樂器,主要是因為我個人私心,在我小時候沒有學習到,長大之後希望讓自己孩子替我完成願望。

所以我當時沒有和孩子商量就直接帶著孩子去報名了,最後結局真讓我後悔。孩子因為學習樂器壓力過大,經常性出現自殘行為,每次都會故意把手弄受傷,這樣就不去上樂器課。

後來我反省自己,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了,控制慾望太強,直接導致孩子喘不過氣也無法反抗,所以我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

自此之後我對孩子的控制就降低了一些,孩子也不會再出現自殘行為,所以作為家長,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對孩子好的方式,其實就是一種打著好的名義在傷害孩子。

孩子不是家長的木偶,家長的“控制慾”太強,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劇

一、家長的控制慾,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劇

當家長的控制慾過於強烈,實際上孩子就成為了一個玩偶,一直被家長所擺弄。強烈控制慾會讓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依賴父母,並且淪為一種工具。

父母說什麼就做什麼,父母要求什麼就完成什麼,孩子最後沒有一點個人特徵,而是由父母捏造出來符合父母想象中的樣子。

久而久之被操控久了會出現兩種極端,其中一種是孩子學不會反抗,就這樣碌碌無為被控制一輩子,另一種悲劇就是觸底反彈,對家長這種控制產生報復心理。

不管哪一種,對於孩子的傷害都是很大的,孩子的身體和心靈上都受到了嚴重傷害。

孩子不是家長的木偶,家長的“控制慾”太強,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劇

二、為什麼家長總對孩子有這麼多的控制慾?

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慾往往都來源對孩子過高期待,因為家長總是想讓孩子成為自己期待中的模樣,每一次都刻畫一個新目標讓孩子去完成,也就是這樣孩子會變得沒有自己的主見。

這種期待其實也是一種地位不公平的專制,我們作為孩子無權選擇父母什麼樣,但是父母卻一直期待著我們變成他們想要的模樣,就是這樣不公平的控制慾讓人變得難以接受。

孩子不是家長的木偶,家長的“控制慾”太強,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劇

三、家長如何剋制自己的“控制慾”

1、態度正確,多寬容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樣子,並不是活成大人們眼中的模樣。

這個時候控制慾作祟,就會要求孩子作出改變,其實我們應該保持正確態度,理性對待孩子的要求,在這個過程,多寬容孩子不成熟,孩子年紀還小還做不到優秀,所以多寬容是對孩子最好教育,這個時候也是有效剋制控制慾的良藥。

2、重視孩子努力的過程

大部分家長看重孩子的成績和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試想一下,我們如果在工作上被孩子要求一定要有所為,是什麼感受。所以我們既然做不到孩子眼中的家長,就不應該去要求孩子成為自己的傀儡。

在孩子成長中,過程遠遠比結果重要,讓孩子在過程中學會感受,而不是隻看結果,一味要求孩子,這樣反而會傷害彼此之間感情。

孩子不是家長的木偶,家長的“控制慾”太強,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劇

3、“自由”教育解放天性

多給孩子一些成長自由,讓孩子能夠在寬廣空間裡快樂成長,這個比強迫孩子,要求孩子成長更好,更有效果。

平時在家可以讓孩子自己找到感興趣的事情去自由發揮,而不是我們規定孩子只能夠玩什麼做什麼,在這個教育方面是對孩子的天性有一個正面釋放,當孩子感受到自由和快樂,自己就會受到激勵產生前進動力,從而是一種主動前進狀態。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放寬心,提供更多寬廣的條件給予孩子成長支持。

家長管制孩子,這個是教育必經之路,是怕孩子誤入歧途,可是家長控制孩子,這是教育錯誤之路,是會讓孩子沒有靈魂。

我們的控制慾往往都是自己在對待孩子時沒有轉變思想,沒能看到孩子是一個單獨個體,要知道剋制自己的控制慾實際上就是對孩子最大教育,讓孩子能夠學會解放自己,擁有一個自信快樂的童年,有一個理解自己包容自己的家人。

孩子不是家長的木偶,家長的“控制慾”太強,容易造成孩子的悲劇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微爸爸日記,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