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刘姥姥称为“礼出大家”的贾府,其实有许多地方并不合“礼”

#头条青云“叫好又叫座”作品征集#

《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一个重要的配角,她寡居多年,仅靠着两亩薄田度日,后来女儿嫁给了一个叫王狗儿的,于是跟着女儿女婿过活。刘姥姥虽然是个寡妇,但却颇有些见识,她热情爽快,风趣幽默,知恩图报。是许多读者大力称美的人物。

被刘姥姥称为“礼出大家”的贾府,其实有许多地方并不合“礼”


刘姥姥一共去了贾府三次,除了第三次因为《红楼梦》后40回的遗失,读者无缘得见之外,其他两次都给读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第二次,刘姥姥在贾母面前的本色表演,让我们看到一个乐观豁达,机智诙谐的农村老妇形象之外,还会看到贾府后宅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过,在刘姥姥眼中,她在大观园中见识最深刻的却是四个字:礼出大家。

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贾母为了招待给自己带来欢笑的刘姥姥,在大观园中摆宴设席,在宴席结束后,刘姥姥看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闲话,李纨与凤姐儿领着众人收拾好残席后,才另摆了一桌,相对坐着吃饭,于是她叹道:

“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刘姥姥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刘姥姥进出大观园两次,所见所闻的是规矩,都是礼法。如她看到的贾府在用餐时,小辈媳妇服侍长辈用餐后方能用餐。如她在说故事时看到的是姐妹和睦,上慈下孝,如她随同贾母游玩时看到的是尊卑上下,进退有度等,可以说整个贾府里,行事有章有法,有规有矩,分毫不差。

被刘姥姥称为“礼出大家”的贾府,其实有许多地方并不合“礼”


确实,在许多人看来,贾府是钟鼎簪缨之族,亦不失为诗书礼仪之家。如第二十四回,贾宝玉去探贾赦之病时,宝玉见了贾赦,先传了贾母的话,自己又请了安,贾赦在听宝玉传话时就要站起来,回了贾母的话之后才坐下来接受贾宝玉请安。因为贾宝玉在传贾母的话时,是贾母的代言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下尊卑,老幼有序。同样,邢夫人也是先站起来请了贾母的安,才接受宝玉的礼。

如王熙凤出身高贵,才能优异,管理荣国府时左右逢源,绰绰有余,而且伶牙俐齿,人物俊秀,很得贾母的喜欢。而她的婆婆邢夫人却是一个出身低,无子女,无才能的继室,但是,因为邢夫人是婆婆,王熙凤见了邢夫人就必须伏小做低。也因此没少在邢夫人那里受委屈。

如第五十三回,除夕之夜,贾府祭祖,谁主祭,谁陪祭,谁献爵,谁献帛,谁捧香,谁展拜毯,谁守焚池,如何传菜,如何摆放等都有一定之规。

如第七十五回,中秋佳节,贾政贾赦陪在贾母房内,坐着说些闲话,与贾母取笑,而贾琏,宝玉,贾环贾兰等孙儿辈重孙儿辈则都在地下侍立。游玩时,贾赦贾政在前导引,尤氏贴身搀服贾母,邢夫人后面跟随等。赏月时,贾母居中坐下,左边贾赦贾珍贾琏贾蓉等,右边贾政贾宝玉贾环贾兰等,按照辈分高低年龄大小依次排列。

但是,这一切都是外在的形式,这些形式看起来上尊下卑,长幼有序,伦理森严,礼法谨,至于内骨子里,却是另一种景象。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的印象,更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根本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下面咱们就浅说一下贾府里的一些不合礼仪之处。

被刘姥姥称为“礼出大家”的贾府,其实有许多地方并不合“礼”


一,男女关系不合“礼”。

我们知道,古代特别注重男女大妨,但贾府并不在意。林黛玉初到贾府时年已七岁左右,宝玉八岁左右,古代讲究男女七岁不同席,按理宝黛应该注意彼此的距离了。当王夫人提到贾宝玉, 说贾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是一个混世魔王,让林黛玉以后不要理睬他时。林黛玉曾说过:

……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们同处,兄弟们自然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可见,按当时规矩,林黛玉应该与贾宝玉别院另室,很难相见的。但是贾母是怎样安排的呢?贾母一开始准备将贾宝玉挪出来,同贾母一起在住套间暖阁里,将林黛玉暂时安置在碧纱橱中。后来贾宝玉要求自己住在碧纱橱外的床上,贾母也答应了。按照当时的社会礼法,贾母这样做其实是十分不合规矩的,本来,用"男女七岁不同席”的规矩去规范贾母,贾母已是有错,若是用男女同住一室去绑架贾母,贾母更是难以洗白,更何况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住处仅有一个碧纱橱相隔!!

后来,贾府为迎接贾妃省亲,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阔大,气势恢宏的大观园,在贾元春省亲后,并根据她的旨意,将贾府三春,李纨,宝钗,黛玉等都搬了进去,更出人意料的是贾宝玉十岁左右,并已与袭人等有了人事,他也搬进去,并且出入黛玉的潇湘馆如进自家后花园一般随意,而宝钗黛玉进出宝玉的怡红院也很随便。更别说贾宝玉口中常说的一块儿吃,一块睡这些事了。这可是与当时"男女受授不亲"的礼法悖谬的很呢。

而且,过去,有规矩的人家,为了保护姑娘的名声,轻易不提姑娘婚事的,但贾府里,却把宝玉与黛玉的木石姻缘,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挂在嘴上一般,特别是林黛玉的婚事,王熙凤,薛姨妈,薛宝钗,探春,湘云等都曾做过筏子。而贾母王夫人等却似听不到似的听之任之,贾府的这种做法,根本就是置男女大妨于不顾。此贾府于礼不合之一。

被刘姥姥称为“礼出大家”的贾府,其实有许多地方并不合“礼”


二,兄弟关系不合"礼”。

过去讲究兄友弟恭,认为兄弟血脉相连,手足情深,应该守望相助,互通有无,但是,贾赦与贾政的关系关不和谐。

在修建大观园时,本来正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时侯,贾赦却是在家高卧,“有芥豆之事,贾珍等或自去回明,或写略节,或有话说,便传呼贾琏、赖大等领命。”完全一副不在意不上心的样子。文中虽然没有明说,却让人能够感觉得到贾赦对贾府大兴土木迎接元春省亲的行为有多么的反感。

在中秋节时,合家团圆,齐聚一堂,本是欢乐无限的事情,但是贾府的中秋节却过的并不愉快,而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贾政和贾政的理念不同。当时贾政让自己的儿孙做诗助兴,贾政对贾环之诗批判了一通,认为"发言吐气,总属邪派,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一起下流货",贾赦偏要赞美贾环之诗有骨气,不失侯门气概。不但让人拿了玩物赏赐贾环,还说将来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贾环去袭呢。而贾政则赶忙劝止。

在迎春嫁人一事上,也能体现出贾赦贾政的思想相左。第七十九回,贾赦见孙绍祖是“世交子侄,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遂择为东床娇婿”。但贾政却是深恶孙家,因为当初孙家与贾家结交,也不过是借荣宁之势,了结不能了结之事。并不是真正的诗礼名族之裔。并因此劝了贾赦两回,可贾赦并不听劝。

从以上三事,我们可以得出贾赦和贾政这两兄弟的三观不合,两人做事总是拧着劲儿来。不但贾赦和贾政的关系不太和谐,就是贾宝玉和贾环的关系也不融洽。如贾宝玉眼看着自己的丫头欺骗贾环而不作为。贾环也曾经向贾政告贾宝玉的黑状,给贾宝玉招来一顿胖揍。无论贾政贾赦的三观不合,还是贾环贾宝玉之间的淡漠冰冷,都是与我们老祖宗所提倡的兄友弟恭的关系不沾边。此乃贾府不合礼处之二。

被刘姥姥称为“礼出大家”的贾府,其实有许多地方并不合“礼”


三,母子关系不合“礼”。

贾母是不折不扣的贵妇,她出身于史候府,嫁到了国公府,是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历经好几代,对各种事情反应敏锐,看事也比较透彻。如她听鸳鸯说到王熙凤被邢夫人当人面给了一个大没趣,马上说出邢夫人是嫌弃王熙凤太讨她老太太喜欢了。她听说大观园里的下人有饮酒赌博等不良风气,马上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让王熙凤领着人去查赌,但就是这样一个老人精,在处理母子关系兄弟关系中却犯了很大的错误。

首先,贾母作为一个母亲不能够把一碗水端平。贾赦承了爵,荣国府是敕造,本应该跟着爵位走的,可是贾母却利用自己作为母亲的资格,强迫性的让贾政管理荣国府,住在荣国府正院"荣禧堂",反倒是贾赦这个一等将军衔,位在由荣国府花园隔断出来的精巧的院子里。其次,贾母做为一个母亲,对贾赦这个大儿子却是百般嫌弃,嫌弃她不好好做官,只会每天与小老婆吃酒做乐,怀疑儿子要纳鸳鸯为妾是算计自己,却不知那可能是贾赦想引起她注意的手段呢。贾赦也因此借口身体不好,不再去贾母处请安。甚至中秋宴上,贾赦借一个老婆子针灸偏心母亲肋条骨的笑话去暗讽贾母,贾母也心知肚明,坦诚不讳,说自己也需找个婆子针一针呢。贾母贾赦之间的母子关系不是古礼所提倡的"上慈下孝",反倒是民间问题家庭中的疏离淡漠,难怪许多专家读者考证贾赦是不是贾母亲生的呢。母子不和,此乃贾府不合礼法之三。

此外,荣国府贾琏惦记贾赦的小姨娘,偷娶尤二姐,宁国府的贾珍贾蓉父子同麀乱伦等,说起来,都是不符合中国传统礼法的。

贾母曾说:“我们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可以刁钻古怪,但见了外人必须有真正的礼数。”翻译过来,就是我们这样的家庭,无论里子是多么不堪,多么胡闹,多么的不合礼法,但是在人前,行事都必须摆出懂礼知礼守礼的样子。

被刘姥姥称为“礼出大家”的贾府,其实有许多地方并不合“礼”


刘姥姥所看到的所谓“礼出大家″的贾府,其实也就是外表看着好看罢了。贾府看起来是讲规矩讲礼仪的贵族之家,内子里却是脏得很,就如同张爱玲所说,外表是一袭华丽的衣裳,里面却爬满了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