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障礙對語言的影響,比你想象得更大

語言障礙是大多數聽力障礙兒童在進行聽覺語言康復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語言矯正是聽力障礙兒童全面康復內容的必要組成部分。

很多人以為聽力障礙導致的語言障礙只是不會說話或說話不清楚,其實聽力障礙對於語言的影響要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

還在胎兒時期,大約在20周開始,聽力系統級就逐漸發育起來。到了胎兒後期,聽覺已經比較靈敏了。新生兒在出生後,就能對周圍的聲音產生反應,作出應答,他們能分辨母親和其他人聲音的區別。

在還不會說話時,嬰兒會以啼哭、眼神、微笑和玩弄發生與人溝通,這個階段被稱為“前語言階段”,是語言的基礎。

大約在8個月的時候,嬰兒會叫“爸爸”“媽媽”並使用單音節詞彙表達需求和情緒。從這個時候開始,兒童的語言學習進程就會突飛猛進,直至5歲的時候語言發育基本完成。

聽力障礙對語言的影響,比你想象得更大

但是聽力障礙兒童則不同於正常兒童,他們的語言學習進程相對較慢,出現語言發育遲緩的表現,比如詞彙量少、說話不清楚、無法說出完整句子等。

人們在評價聽力障礙兒童的語言發展時考慮的更多是孩子語言的詞彙量、清晰度和句法結構的完整性,很少關注到他們語言應用能力的發展。語言能力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人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聽力障礙兒童由於長期處於無聲或者低分貝世界,無法接收外界的各種聲音信息,導致其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低下,故而也無法靠模仿或學習進行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

語言理解能力是先於語言應用能力存在的,人類對於語言的學習是先要理解某個聲音或某句話所代表的意義,然後將這種理解轉化為對語言的應用。

但是因為聽力障礙兒童的語言習得方式比較單一,缺乏現實語言環境,使得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都比同齡正常兒童要遜色不少。

聽力障礙對語言的影響,比你想象得更大

正常兒童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不能很好理解的詞語或事物,家長或老師會轉換一種方法讓其理解透徹,內容形式都豐富多彩,有現實的語言環境、具體事物擺在眼前,不怕孩子不理解;

而聽障兒童由於聽力系統的缺失,使得家長或老師的教學方法都比較單一,他們缺乏語言環境的薰陶,即使有具體事物也要家長或老師告訴他們其含義,這種弊端是很致命的。

再者,由於聽障兒童的聽力系統長期沒有外界聲音的刺激,使得他們缺乏語言環境的薰染,無法在聽看結合中學習事物的意義,造成語音和語義的脫節,就像相聲《學聾啞》裡表演的那樣,不僅自己的表達困難,對方也會造成理解上的誤會。

聽力障礙對語言的影響,比你想象得更大

​所以說,家長們不能只認為聽力康復是孩子恢復健康的唯一指標,語言康復和聽力康復同樣重要。聽障兒童能準確理解別人的語言,並能使用清晰、準確恰當的語法語氣和人進行日常交流才是聽障兒童重返健康的最大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