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大學之治的現代化密碼-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是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有效途徑,是高校推進“雙一流”建設、實現內涵式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由大到強”歷史性轉變的客觀要求。

過度追求大學排名、“官本位”傾向嚴重等,凸顯了高校治理現代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當前,高校治理面臨諸多挑戰和困境,主要表現在:

受資源競爭的驅動,辦學治校理念有所偏離,追求大學排名,官本位傾向顯現,功利主義抬頭,忽視了師生為本的辦學治校邏輯,缺乏對大學求真育人本質的守持;

受規模擴張的影響,辦學規模外延提升,師生員工基數增長,校區面積擴大,多校區管理規模大、層次多、涉及面廣,對書記校長的管理能力提出挑戰;

受傳統管理模式所限,內部治理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不夠完善,自上而下的人治強,理性的民主管理及制度管理弱化,管理組織架構低效、機構臃腫,資源配置平均主義,缺乏差異化激勵,各要素活性沒有充分激發,需要尋求更富效率的管理模式。

這些挑戰與困境,凸顯高校治理現代化的必要性。對高校自身而言,在政府部門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更應從低效的內部治理體系上尋找原因,以問題為導向,尋求大學之治的現代化密碼,達成“善治”目的,把治理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推動學術去行政化,釐清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邊界

發揮黨的領導優勢。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根本特徵在於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是確保高校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障,是高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證,也是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

在大學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高校黨委是坐鎮中軍帳的“帥”,高校治理結構不管怎麼改進,治理要素不管如何優化創新,堅持黨委的領導是毫不動搖的。另一方面,學校黨員領導幹部的初心使命,亦體現在權力為師生所用、利益為師生所謀、感情為師生所繫上,涵蓋了“師生多元共治”的現代化治理理念,顯現出先進性、群眾性、民主性的優勢。

高校黨委必須擦亮政治底色,從制度層面來思考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現實意義,確保在高校內部治理體系中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和作用。要建立和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堅持完善好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把加強黨的領導始終貫穿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以黨建政績強力推動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

推動學術去行政化。“去行政化”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推動學術去行政化,要堅決防止形式主義,重視發揮學術、教授委員會等學術組織作用,完善學術事務議事規則,釐清行政權力、學術權力的邊界,避免兩種權力捆綁交織,過度集中在小部分人的手中,從而對學術資源過度集中甚至壟斷,滋生學術權貴。

要完善學術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大管理重心下移力度,從政策上大力扶持教學團隊、科研團隊,賦予相應的自主權,擴大團隊負責人在人才引進、財務支配等方面的自主權和話語權。

探索設置虛擬學部、虛擬平臺,推進學科交融合作,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集體攻關、集中發力

優化內部組織結構。組織結構的演進和調整,是激發人內在動力的有效途徑。高校傳統上多為“金字塔”式管理模式,特點是自上而下、管理重心高、結構層級化、穩定集中,缺點是權責邊界不清、指令弱化。

隨著近年辦學規模的擴張,這種管理模式弊端逐漸顯露,許多高校力圖通過改革構建新的治理結構,探索從“金字塔”向“扁平化”管理模式轉變,簡化層級,橫向延伸,強調效率和彈性。從實踐來看,最契合實際的理想化管理狀態,應該是二者兼容,採取相對中和的扁平化和科層化疊加的管理模式,以此重構學校與職能部門、學院關係。這種科層化、扁平化疊加態的管理模式,為以學科為基礎的學院整合提供了改革方向。

目前,很多高校學科設置過多過細,要想實現有組織的學科建設和科研活動,增加重大“高精尖”科研平臺項目的產出,學科交融和合作就非常重要。這就需要對現有學院進行整合,以“大學科”為單元,在各相近學科之上設相應的虛擬學部、虛擬平臺,這樣既可以高效承接學校指令,保證頂層意志,又可以盤活資源,強化支撐作用,促進教師、學術教學活動的融通,集中優勢,面向經濟社會需求,圍繞前沿科技、關鍵核心技術,向大科研、大平臺、大項目集中發力。

激發學院辦學活力。對學校而言,信息上不對稱,對學院缺乏細緻瞭解,直接管理鏈條過長,容易出現決策偏離或滯後。從學院來看,資源稟賦有差別,建設週期不一,發展不平衡,學校層面權力過度集中,各學院比較優勢難以發揮,勢必會影響學院高質量發展。

學校治理者要正確認識把握二者辯證關係,尋找集權與放權、學校整體利益與學院利益的最優平衡點,既要把方向、管大局、抓宏觀,又要考慮管理重心下移,充分簡政放權,賦予學院更多的自主權,激發“學院辦大學”的動力,還要完善制衡機制,健全學院黨政聯席會制度,發揮學院自治性組織作用,避免產生院長行政權力過大、過度集中、不會用權等問題。

以生為本、以師為尊,不浮躁、不從眾、不功利,堅守積澱、兼收幷蓄,使大學精神卓然於世,大學之治臻於至善

尊重個體差異訴求。大學最主要群體就是教師和學生,他們雖處不同學科,各有所求,但都心繫學校發展。比如,學生群體希望學校為之提供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提供儘可能好的教育、學習和成長體驗;教師群體更關注學校的收入分配、教研激勵、工作條件等。但目前治理體系下,象徵大學主體的師生利益訴求很容易邊緣化,學校對師生的關注度仍然不夠,對同一群體中的個體差異化訴求沒有高效回應,給予師生參與學校治理機會並不充分。

高校治理現代化,需要管理者遵循“以生為本、以師為尊”的治校邏輯,在制定決策的過程中,把教職工、學生群體以及個體的差異化訴求充分考慮進來,聆聽他們的想法,實現他們的合理需求,充分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引導其共同實現學校使命。

積澱獨特文化精神。大學治理應著眼於三大要素。首先要考慮制度要素,搭建好科學、規範、高效的組織結構框架,制定順暢、完備的政策支持體系和運行流程。其次考慮人的要素,激發出大學人的能動性,幹部要擔當作為,教師要用心科研教學,學生要明理好學。最後是文化要素,也是大學治理的頂級狀態,追求文化理念的深厚底蘊、大學精神的卓然於世,以“無形之手”維繫推動大學高效有序運轉。

大學文化精神,浸透在大學的血液裡,是一所大學的靈魂,以其獨有的價值取向和濃厚人文氛圍,制約著大學人養成良好習慣,構建著大學的正向態勢,發揮著積極地引導作用。

當然,獨特大學精神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辦學治校中不浮躁、不從眾、不功利,不斷堅守積澱、兼收幷蓄、凝練特色,才能積跬拓遠、臻於至善,達到文化治理的最高境界。

概言之,推動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要以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為核心,以“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為基本框架,以高等教育法、大學章程和黨內法規為基本遵循,堅持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釐清匡正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學術權力、民主權力的邊界及運行規則,平衡規範管理者、幹部職工、教師、學生等大學人的利益訴求和最優關係,建立科學、高效、民主、有序的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職能,全面促進高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