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書《歲月的平仄》:把日子都裝滿詩意

我常以為,中國人是最有詩意的。因為,我們稱日出是“旦”“早”“朝”“晨”,稱日入是“夕”“暮”“昏”“晚”。彷彿“從前的日色”,就像詩人木心所言般“變得慢”。所以,人們就要為每一刻,取一個溫暖動聽的名字。

哪怕是過去的,無法停滯的日子,我們也要為它起個“歲月”的別稱。

因此,作為一本以“歲月”為題的散文集,《歲月的平仄》彙集汪曾祺、朱自清、林徽因、老舍、梁實秋等十餘位散文名家的三十篇作品,以極細膩的筆法,編織出一段溫柔發光的舊日時光。這時光裡,藏著汪曾祺的《花園》,一個奇幻繽紛的動物與植物世界;也藏著梁實秋的《東安市場》,滿滿的人間煙火氣……還有紐約的書鋪、秋光中的西湖、春天的北平等,每一處都有每一處的記憶,每一段記憶都曾是藏著笑語。

而散文比之其他文體,大多有著更重抒情的特點。所以,不管是些觸景生情的抒懷,還是懷念故里的追憶,都常以極真摯動人的訴說,引我入勝。於是,聽陸小曼宛若囈語的“哭摩”,便不覺得“摩摩”這樣的稱呼肉麻了。反而是為一句“報之於與將來”而感動,以為這就是深愛之人該有的來生之約。而讀著《故都的秋》、《異國秋思》等,也會想到自己久未返回的故鄉,那千里原野,離離衰草的秋景,約莫還是舊時模樣。從而,也就與郁達夫、廬隱等作家一起,生出些綿綿的思鄉之情。

當然,最讓我難忘的,還是汪曾祺與父親的父子之情。書中,汪曾祺寫“我看見一個火星。咳嗽一聲,招我前去,原來是我的父親。他也正因為睡不著覺在園中徘徊。他讓我抽一支菸(我剛會抽菸),我搬了一張藤椅坐下,我們一直沒說話。”短短几句話,既勾勒出汪父隨和、開明,又沉默、孤獨的樣子,又透露出父子間平等而親密的關係。其後,汪曾祺說“那一次,我感覺我跟父親靠得近極了”。而“靠近”不僅是距離的縮短,更多的是一種父親對孩子的無言支持與安慰。而這,也正是中國式父子關係中最動人之處。而這,也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父親。所以,好的文字,總能讓人與人之間,實現跨越時間與空間 的情感上的互通。


推書《歲月的平仄》:把日子都裝滿詩意

《歲月的平仄》封面


而一首詩歌,有平有仄,才能押韻到琅琅上口。過去的日子,也絕不僅僅只有燦爛的陽光。就像,我們總難忘的,常常是“凌晨四點未眠的海棠花”。因而,在困頓的日子裡,讀一讀梁實秋的《雅舍》是很有必要的。因為,讀過之後,才會知道原來“雅舍”並不怎麼雅緻的,不過是“火燒過的磚頭,常常用來做主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的樣子。但是,在梁實秋的字裡行間,“雅舍”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英國作家毛姆說過:“當一個人能觀察落葉、羞花,從細微處觀賞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麼樣了”。所以,當梁實秋以豐盈的趣味來面對月夜、風雨,甚至蚊子時,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可以把生活當做詩來書寫的人。而這,又何嘗不是在啟示每個身居陋室的人,應該懷著無限的光與希望來面對人生的風雨呢。

因而,倘若你情緒悲觀,就可學老舍“愛笑”起來;若路途多舛,就和朱光潛一同“慢慢走,欣賞啊”;若生活寡淡,便從周作人的生活藝術中偷學幾招;甚至於婚姻不順,也可聽李宗吾講講夫妻相處的哲學……

在作家的文字裡,除了優美詞句的美的感受,其實更珍貴的,應該是態度,一種將所有平淡、無趣或曲折的日子,變得別具一格起來的態度。

故而,在《歲月的平仄》裡,或許缺乏波瀾起伏的情節,也缺乏驚心動魄的反轉,更缺乏快意恩仇的暢快。但,它卻會讓我們原本很快的生活,變得慢起來。因為,它會讓我們停下來,在凝望他人歲月的時候,往自己或平順,或曲折的日子裡,添入些溫暖的詩意。


推書《歲月的平仄》:把日子都裝滿詩意

為楊惲抱不平的“十分可愛”汪曾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