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恶念丨余欢水:重新成为那个年轻、鲁莽却帅气的小伙

前两天追完了《我是余欢水》,看完后有一种惊艳而悲伤的感觉,

惊艳的是国产剧开始登堂入室,能普遍揭露生活的本质了;悲伤的是掩藏在这光鲜亮丽的生活下的人们,背地里又有过何种的恶念?又是否做下过恶事?


直面恶念丨余欢水:重新成为那个年轻、鲁莽却帅气的小伙


整部剧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电视剧末尾的一段。绑匪因为余欢水等人质的自救行为而想要杀人泄愤,他们提出“杀死一人放过一人”的玩法,即主动要求赴死的人可以指定拯救一个人的性命。


在这种情况下,余欢水说服绑匪由自己赴死,并让每个人质说出自己做过的最阴暗、卑鄙的事情,谁陈述的事情最阴暗,他就救谁。


在余欢水的抛砖引玉下,在生的希望前,人质们陆续说出自己背地里所做过的脏事儿,牛鬼蛇神、层出不穷。


人性中最多的恶念源自于贪婪,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魏广军为了独吞利益私设流水线,自己制造电缆自己贴牌,低成本高回报;赵觉民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分成,偷走优盘恐吓合伙人;梁安妮为了职位、利益,面对不同的男人出卖自己身体。


特别是余欢水,见义勇为本是光明正大的善行,却因为误诊、因为记者对于前途的自保、因为余欢水内心的贪婪,而演变成扮演抗癌斗士的闹剧。


英雄支撑不起英雄的含义,记者支撑不起职业的准则。


直面恶念丨余欢水:重新成为那个年轻、鲁莽却帅气的小伙


人性的贪婪不仅仅发生在职场,它发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发生在我们心目中理所当然认为充满人性光辉的地方。


我在知乎浏览关于「人性的恶」的话题的时候,看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回答,也是获赞数最高的回答,是答主于2016年写下的。


直面恶念丨余欢水:重新成为那个年轻、鲁莽却帅气的小伙


答主是一名滑膜肉瘤患者,在大二生病后经历了手术、放疗和化疗,数次死里逃生。因为罹患的是软组织肿瘤,当时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答主的父母四处奔波、寻医求法,最终通过百度知晓了某武警医院的生物免疫疗法,宣传话语十分动人。


在答主父母赶赴医院后,某主任更是信誓旦旦地跟他们打包票,俨然对医院拥有的技术十分自信,且答主通过搜索得知该主任曾不止一次地上过电视,算是权威人士,于是答主父母便筹措了资金带着答主前往治疗。


可接受治疗的答主,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癌细胞仅仅几个月内就转移到了肺部,如果不是购买到了靶向药,答主怕是已然早夭了。


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答主知道了所谓“先进技术”的真相,某主任所吹嘘的技术不过是国外弃之不用的废弃疗法,因为有效率太低在临床阶段就被淘汰了。


医院本是治病救人、充满人性光辉的地方,有些不法医院、医师却利用患者的求生心理来谋取利益,可谓谋财害命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不能轻信网上所谓的名师专家的言论,也不能根据搜索引擎的排名顺序来寻医问诊,因为这些所谓的排名不过是那些不良医院花钱购买来的,是他们坑害患者的诱饵,我们需要严谨地去筛选信息,切莫人财两空。


如今关于医患矛盾的新闻屡见不见,而造成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原因,就是因为医疗体系中存在着许多道德低下的医师他们不敢在疫情来临时奔赴前线,却可以为了利益明目张胆地坑骗患者和家属,或是隐瞒技术、或是夸大疗效,把医生的形象一损再损,是十足的害群之马。


如果说贪婪是原罪,那么随之衍生出的还有占有欲,而占有欲又衍化出不同形式的恶。


余欢水在细数他人生中的恶行时,坦言他的母亲曾遭受家暴并在孤苦中死去。

在家庭暴力中,施暴者往往拥有极强的自尊心和占有欲,他们平时沉默寡言、不擅表达内心的情绪,可当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尊严、家庭或是生活受到践踏、影响时,他们平时积攒的愤怒就会爆发出来,他们会歇斯底里地挥拳相向,露出内心掩藏的恶。


而遭受家庭暴力的人,往往会因为施暴者事后的道歉示好和家庭因素而选择得过且过,在家暴的循环往复中忍辱度日。


家暴一般发生在夫妻之间,而在家庭关系中,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恶,它大多发生于重组或留守家庭,受害者多为女性,施暴者往往为父辈或熟人,它叫做「性侵」。


直面恶念丨余欢水:重新成为那个年轻、鲁莽却帅气的小伙


前段时间,鲍毓明性侵养女案在网络曝光后持续发酵,当事人三方(鲍毓明、受害人、受害人母亲)各执一词,种种迷雾使我们很难看清事情的真相,但不管鲍毓明和受害人之间的真实关系是什么,至少性侵是不容辩驳的事实。


而性侵,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性侵,在生活中实则是经常发生的,我们能从网络中看到许多的报道,甚至许多名人也不惧流言以身说法。性侵的本质是人对于性的强烈的占有欲,这种占有欲在施暴者的内心酝酿发酵,促使他们选择未成年的弱势群体成为施暴对象,以宣泄他们内心扭曲的欲望。


遭受性侵的受害者,往往因为心智尚未成熟或者受害经历羞于启齿而选择秘而不宣,然而这种秘而不宣不仅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而且在受害者的心中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这种阴影会持续而胶着地影响他们的人生轨迹。


蒋劲夫家暴事件和鲍毓明性侵养女案,从施暴者来看,他们一个是帅气阳光的荧幕偶像,一个是成熟稳重的企业高管,如果不是事情的曝光,恐怕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些恶与他们联系到一起。

行走在街头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们,我们很难从外表去辨别一个人的善恶,而想要避免遭受这些伤害,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摸清一个人的品性之前,谨慎地与之保持距离,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人性的恶往往是在缺乏约束的状况下发生的


1974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一位名叫玛丽娜·阿布拉希莫维奇的美女表演了一场诡异奇特的行为艺术,她将其命名为「Rhythm 0」,翻译成中文叫作「节奏0」。


直面恶念丨余欢水:重新成为那个年轻、鲁莽却帅气的小伙


表演现场是一个密闭空间,年仅23岁的玛丽娜站在中间,旁边是摆满物品的桌子,物品从普通的水杯、外套、鞋子到危险的刀具、铁锤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一把装有子弹的手枪,而这些危险的道具都将成为行为艺术表演中玛丽娜所承受的痛苦。


为了避免生理上的痛苦,玛丽娜事先进行了身体麻醉;为了追求表演的真实性,她签下了一份免除所有参与者法律责任的文书。


于是身体感知微弱头脑却异常清醒的玛丽娜,开始了任由参与者们摆弄的痛苦旅程。


参与者们起先只是简单地摆弄着她,大部分人都驻足观望;见玛丽娜毫无反应后,参与的人多了起来,大家开始各式的恶作剧,用口红涂抹她的脸、向她泼水、在她裸露的肌肤上涂鸦等等;然后更为过分的事情发生了,有人开始用剪刀剪碎玛丽娜的衣服,在众目睽睽之下对她进行猥亵,还有人用带刺的玫瑰花抽打她的胸口,看着鲜血从刺破的伤口中流出;有些参与者觉得有些过火,但更多的人只是冷眼旁观,他们或是在一旁评头论足,或是索性参与进去,参与者们开始对玛丽娜进行更进一步的凌辱,拍摄裸照、用刀具割破她的皮肤、甚至是舔舐那些从伤口流出的鲜血……


直到有一个人用上了膛的手枪对准了玛丽娜,部分保持理智的参与者迅速制止了那人的行为,表演到此宣告结束。


在表演过程中我们能看到玛丽娜眼中的恐惧、悲伤,她数次泪流满面却仍旧坚定不移地配合表演,在历经6个小时的痛苦后,她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把决定权交给观众,他们很可能会杀了你


我们能从这场行为艺术中看到,在没有法律规则的约束下,人们会把自身内心所萌发的恶实践出来,甚至有人只是在纯粹的为恶环境中耳濡目染也会兴奋不已地选择盲从,这无疑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人性的深处,往往藏着的,是一颗邪恶的种子,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蔓延生长


回到剧情,人质中的外国人曾质疑为何不是做过的恶事最小、最少的获救,反而是比拼谁做过的恶事更恶呢?


余欢水是这样回答的:


“我们每天都在用美好粉饰自己的卑鄙和阴暗,我们说过很多谎话,但很少承认错误。也许我们会总结自己,但我们还会继续阴暗、卑鄙。我想,勇于承认自己的阴暗和卑鄙,这个人应该活下来。”


其实这个回答是有些没道理的,余欢水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联络绑匪的其实是警方,他能直面自己心中的恶,也希望能了解他人、特别是公司里三位上司背后的恶。他曾经为了利益而深陷其中,他想要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完全信任警方的行动力,也知道这是知晓真相的好时机,所以他才会声称拯救最卑鄙的人。


于是三位上司的坦白就变成了贩卖劣质电缆的证词;余欢水的坦白就变成了认清自我的方式,他在这种自我批判性质的坦白中获得了心灵上的救赎,他渴望再活一次,重新成为那个年轻、鲁莽却帅气的小伙。


直面恶念丨余欢水:重新成为那个年轻、鲁莽却帅气的小伙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我们的确会在生活中产生形形色色的恶念,甚至付诸行动;而那时,我们的道德修养会促使我们产生内疚、厌己的情绪,我们会本能地逃避、感到难以面对,长期以往整个人变得迷惘、不自信、多疑且易怒。


而我们真正应当做的,是在产生恶念的时候,勇敢去直面自己的恶,去深思产生恶念的缘由,在思考中进行自我剖析,并及时用道德准绳约束自己。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克己复礼,君子慎独。

【以上就是本文的内容,我是刘晞凡,用自己的文字记录观影的感受。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如果喜欢本文的话,记得关注我,你的每一次鼓励,都是我创作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