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收音机这东西,传入中国,也有一百年左右了,中国的收音机博物馆也不少(详见此前我写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国的收音机(无线电)博物馆》一文。

我对收音机的热爱吧,是从小时候就开始了,现在爱上逛博物馆,就很留意博物馆中关于收音机的放置。

今天展示一下近两年在博物馆中看到的收音机。顺便介绍一下涉及的博物馆,涉及到需要购门票的博物馆,我都会有注明。

一、发现地:广西民族博物馆

这是在桂民博的《百姓寻常物,历史深辙痕——“昨日时光”百年老物件展》上拍的。这个展板告诉我们晶体管收音机的产生及在中国的发展。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在下图的左边这台是“美多”的便携机,右边的是什么品牌收音机,没看出来。图下的莺歌收音机是广西造。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这台机应该不是品牌产品,应该是当年的收音机爱好者自己用木板做的收音机。60-70年代的收音机仍然是一个奢侈品,不是人人都买得起的家电,自己做收音机,是一个很普遍的行为。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广西仅有的两家一级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以铜鼓为主。常设陈列有《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陈列》《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

广西民族博物馆藏有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铜鼓——北流云雷纹大铜鼓。1955年在广西北流水涌庵发现,云雷纹大铜鼓的鼓身高度为67.5厘米,鼓面直径为165厘米,重达300公斤,被誉为“铜鼓之王”。广西民族博物馆也以藏有铜鼓300多面,成为世界上收藏铜鼓最多的博物馆。

二、发现地:青岛邮电博物馆

这台收音机,是在青岛邮电博物馆的塔楼1901厅上的良友书坊拍的,旁边还有猫王的收音机,但我感觉这台机好象不是正经的收音机,而是一种模型、道具,专门造来给人当摆设用的,看那个度盘处,特别明显,不懂机友们怎看?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青岛邮电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安徽路与广西路交界处,是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这座楼始建于1901年,是青岛现存最早的邮电营业楼。博物馆一楼为接待大厅、古董电话墙、胶澳1901慢递、纪念品商店;二楼为主展厅;四楼为塔楼1901厅,这是青岛市目前唯一开放的百年木质塔楼,塔楼1901厅的双塔楼哥特式的构造,展示了120年前的建筑技术。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青岛邮电博物馆外观

博物馆收藏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电话机——1905年爱立信公司生产的壁挂式木刻电话,目前全世界仅存不到十部。

我在2018年曾去实地参观,觉得此馆的最大发现就是塔楼上的良友书坊,可以在那打发一下午:一本书,一杯咖啡,一段时光。在那里,你可以找到十几年前的参观者留下的日记、寄语。

博物馆需要购买门票:50元。

三、发现地:沈阳赵四小姐故居

赵一荻故居,俗称赵四小姐楼,因1929年至1931年赵四小姐在此居住而得名。这两层小洋楼位于现沈阳张氏帅府后门的边上。

赵一荻1927年夏与张学良相识,此后,不顾家人反对,不计名分与张学良同居,而于凤至感念她的一片真情,力主将此楼买下并亲自装修,1929年底,赵一荻即搬到此楼居住。占地547平方,内设有舞厅、琴房、书房,既有中国传统的描金彩绘,又有欧式雕塑廊柱。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这台收音机摆放在二楼的书房的窗边,想来应该是当年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的玩物,几十年后,二位也早已作古,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了。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下面这张图是我在张氏帅府的“百年张学良展”上拍的,反映的是张学良被常凯申软禁在台湾时,在听收音机的场景,脸上的落寞展现无遗。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翻拍于沈阳张氏帅府

堂堂一位拥兵几十万的将军,一枪不放,就退回关内,晚年,落得个听收音机、喂鸡、养狗的平常人的生活,留给世人的是一个“不抵抗将军”的名头,也不知他有无感觉遗憾?

张学良听收音机的处所是台湾省新竹的井上温泉,当时的台湾竹东山区除了山地居民原始耕作外,与外界多无联系,交通尚不通畅,更谈不上用电及电话,晚上多靠油灯照明,国外友人或朋友送来的小电器,张学良都戏称“多为废物”。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井上温泉远离城镇,为此张学良亲手开荒种地,自给自足。翻拍于沈阳张氏帅府

张学良被押往台湾后,由于没有兑现确保张学良无事的承诺,宋美龄深感愧疚,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改善张学良的生活,不仅派人送来食品、药品,还送来收音机、杂志、照相机,供张学良打发无聊的时间。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张治中三访张学良及张学良伏案写日记的照片,翻拍于沈阳张氏帅府

宋美龄送来收音机时交代“我已装了电池,你打开就能收听……我希望它带给你乐趣”。这是张学良在井上温泉唯一能使用的“家用电器”,也使他后来养成听收音机的习惯。而这一台收音机在张学良前往美国之时,也刻意的带了过去,至今存放在博物馆。

张学良因用油灯熬夜,视力很差,很难看清收音机上的波段刻度,因此他就在卧室摆放了好几台,请人分别固定好波段,这样他想听什么电台的节目就打开哪台收音机,通过收音机来得以了解外界的变化。

门票:不单独售票,持张氏帅府门票(需50元)才能进入。

四、发现地:上海电影博物馆

上海电影博物馆,不是“上海市的”电影博物馆,而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年的上影人或者由上影拍影的电影中的主角使用过的物品,因此知名电影人使用的收音机也就成为了我拍摄的重点。

下面这台是汤晓丹导演使用过的春雷牌收音机。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说起汤晓丹,可能光听名字不一定有印象,但一说《红日》《渡江侦察记》《南昌起义》《南征北战》《廖仲恺》这些电影,大家是否都感觉很熟悉呢?

这些电影都是汤晓丹导演的,汤导演曾获得过第24届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第4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汤晓丹导演,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下面两台收音机,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早期电影制片公司使用的老式收音机道具,也是真的收音机。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下面这台收音机,可以说是一眼就能认出来的“红灯754”收音机,因为我家也曾有过一台。这是音乐家王云阶曾经使用过的收音机,由他的儿子捐赠给博物馆的。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光说王云阶,估计大家也是一头雾水吧,但一说电影《三毛流浪记》肯定都知道吧——90后的小哥哥小姐姐不知是否知道呢?

大家都知道漫画家张乐平是“三毛”形象之父,而王云阶却是“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亲爹,这也是我参观上海电影博物馆后才知的。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王云阶夫妇和7岁的“三毛”(右)的合影,图片来源:网络

上海电影博物馆位于徐汇区漕溪北路原上海电影制片厂原址,总体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电影主题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四大主题展区,五号摄影棚及1座艺术影厅。

上海电影博物馆呈现了百年上海电影的魅力,生动演绎了电影人、电影事和电影背后的故事,是满足大众电影文化需求的艺术圣殿,也是上海电影乃至中国电影最为重要的展示窗口之一。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上影片头中的标志性雕像

参观上海电影博物馆,得先从一楼搭乘电梯到四楼,再慢慢逛到一楼的。一出电梯,就是一条“星光大道”,当你走在上面,周围会响起欢呼声,此起彼伏,让参观者体验红毯明星的荣耀。这个时候,你适合挽着一位女子走过红地毯。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星光大道,地板下是红色的灯泡

上海电影博物馆门票:60元。上海电影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很有创意,是电影海报。

五、发现地:瑞士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博物馆

这台高悬的收音机不懂是什么品牌,但看样子是外国货,不会是中国出口的。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收音机悬挂在国际红十字会博物馆一个展示单元中,是这家博物馆唯一收音机。这个展示单元是告诉大家收音机在应对突发大范围灾害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40年前,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抗震英雄李升堂第一个通过无线电向中央汇报了地震灾情。40年后的今天,在网络通讯信号和电视卫星信号无法第一时间抵达的灾区,广播凭借传播速度快、覆盖率高、设备方便易行等其他媒介无法企及的优势,在世界历次重大灾难的报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美国,至今仍有95%以上的美国人保持着每周收听广播的习惯。68%12岁以上的美国人每天都收听广播。在地质灾害多发的日本,每个家庭的应急包里都有收音机。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国际红十字会博物馆外观。图上,乱穿马路的(其实左边还有一人的,我截掉了),都是对面的联合国机构上班的外交官们,在外国,不停车礼让斑马线的也不少啊。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广播作为灾难中应急传播的主要工具,但在我国,仍然没有明确提出要求大家在日常的应急装备中放置收音机,希望看了本文后的博友如果想多了解一下收音机,可以关注我的收音机主题公众号“北纬21度收音机”。

国际红十字会博物馆门票:10瑞朗

六、发现地:云南昆明卢汉公馆

这台美国PHILCO(飞歌)收音机,我可以保证这是一台真的收音机,而不是模型。这个收音机的造型与山进的WR12的收音机,很相似,度盘的倾斜度及在收音机面板中位置几乎一样。这个造型圆润可爱,不大不小,大概是3个巴掌大,与猫王2的大小差不多。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卢汉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云南起义领导者。卢汉公馆,现在改为“云南起义纪念馆”,再现了卢汉的生平事迹和云南起义的历史,成为昆明市又一历史文化地标。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卢汉公馆一角

七、发现地:广西南宁市博物馆

这是南宁市博物馆的一个民俗展厅,展示的是20世纪50-70年代南宁人家的家居环境。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其中有两台收音机,一台是放在木箱上的红灯台式机,还有一个放在旧木箱的便携收音机。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红灯704”,在70年代时,我家曾经有过一台,后来应该是被我拆坏了。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下面这台莺歌牌收音机,是1976年南宁市无线电三厂试制并批量生产的八管两波段便携式821型收音机,据说该机的线路、工艺结构及外壳均为自行设计、自行制造。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南宁古称“邕州”,至今的简称也是“邕”,在博物馆大厅中,展示有“邕”字艺术装置,既体现了众水环城的“邕”字本义,又由“邕”与“雍”通假,引申出“熙融和睦”的文化内涵。

但是说了这么多,做了这么多,南宁市博物馆却自称为“南博”,而南京博物院和深圳南山博物馆也都自称“南博”,在此我建议南宁博物馆不妨把简称改为“邕博”。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南宁博物馆一楼大厅的“邕”字装置

南宁博物馆共设有五个常设展,分为:“邕容华桂—古代南宁陈列”、“邕城百年—近现代南宁陈列”两个基本陈列;“1929南宁兵变展”、“大地飞歌—南宁民歌艺术展”、“红土情韵—卢权智红陶艺术展”三个专题展。看,“邕”字用得何其多?

八、发现地:厦门红点设计博物馆

下面两台收音机是获得过德国红点设计奖的展品,这两个都是法国LEXON的收音机。上面这台是应用了藤编作为产品外饰,很有创意;下面这台是MEZZO,采用ABS材质制成机身,流线型线条以及一体式的天线让它的整体性更佳突出,配有两个可按旋钮,轻轻按下即可打开电源,旋转旋钮即可调频,同时可做MP3设备的音频输出。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我印象中,山进的收音机获得过红点奖,建议与这个红点馆商议一下,是否把中国的收音机也收进馆展出,提升一下中国产品的占比。

厦门红点设计博物馆是全球第三座红点设计奖博物馆,门票88元。

九、发现地:北海近代外国领事机构历史陈列馆

北海近代外国领事机构历史陈列馆原为“英国领事馆旧址”,建成于1885年,由英国领事馆第二任领事阿林格聘请英国建筑师设计,是西方国家在北海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也是北海近代建筑中的代表性建筑。

放置在展厅里的这台落地式收音机,不懂是什么品牌的收音机,应该是二十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产物。有知道的机友、博友留言告诉我。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英国领事馆旧址曾经是我读初中时的教师办公室所在地,以前调皮,没少被老师拎到那训话。时光荏苒,一晃已经毕业30年。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英国领事馆旧址,本图由博友“九格格”提供技术支持

北海近代外国领事机构历史陈列馆一共两层,共5个展厅,主要用于介绍外国驻北海领事馆的设立、领事馆的业务活动、领事馆对北海的影响、外国人在北海的生活以及国内目前现存的部分近代英国领事馆的概况,同时展出了相关的文物资料。

十、发现地: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

这是在讲武堂博物馆中的“中国远征军”展上看到的电子管收音机,同样看不出是什么品牌型号。“ 中国远征军”展是中国第一个全面介绍国民党军队抗日的历史展。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早期著名军事院校之一,从这里走出了以新中国开国元勋朱德、叶剑英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军事将领。

讲武堂的旧址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加挂“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牌子,强化其收藏、展示、教育功能。

讲武堂的主题展览《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分为“讲武堂的创办”、“辉煌业绩”、“将帅录”等三个部分,全面介绍了讲武堂的创办背景、军事教育体系及历史作用。

博物馆里的收音机

我在将帅录中,看到了我的老乡——李明瑞将军,李将军厉害到什么程度?打跑过李宗仁,凭这点,能吹牛叉啦,所以,我的进瑞姑基本上一讲北流史,都会讲李明瑞,我的进瑞姑也是一位厉害人物,我们家族1988年版的《覃氏族谱》里唯一有小记的女士。

—第92篇,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