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白江:2019年河长制工作全市考核第一

近年来,青白江区按照河长制管理工作安排部署,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进、挂图作战、分级落实,着力“补短板、强监管、重改善”,取得显著成效。日前,在成都市2019年度河长制工作考核中,青白江区以第一的优秀成绩被评为先进,并在重点工作考评中获得“河湖水质改善优秀奖”。

成都青白江:2019年河长制工作全市考核第一

守水有责

“2019年是青白江区河长制工作从‘有名’到‘有力’转变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河长制作为‘一把手’工程,区委书记、区长担任总河长,带动各级河长履行巡河、管河、护河、治河职责。”青白江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青白江区共有140多名民间河长及巡河监督志愿者。

今年68岁黄志金是大弯街道化工路社区的一位民间河长。每天早晨和傍晚,黄志金都会习惯性地来到河边,他一手拿着铁钳,一手提着撮箕,在绿化带捡拾烟头、纸屑和塑料袋等垃圾。“河道漂亮了,更需要有人来护河。”黄志金说,2017年,社区成立民间河长志愿者队伍,退休在家的他便报名参加了。如今,在黄志金的带动下,社区不少退休居民都加入到护河志愿者的队伍来,用实际行动爱护河流。

姚渡镇马坪村党支书记陈寿德也是一名河长,每天傍晚他都要带着一个钉耙出去散步,散步路线就是村上管辖的几条沟渠,看到河里有漂浮的垃圾,他就用钉耙将垃圾打捞上来。久而久之,村民叫他“钉耙书记”。

据了解,青白江区创新推进河长制工作,积极推动保洁员、网格员、基层河长三支队伍融合。内河道保洁员当“前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网格员当“触角”,查找原因及时报告;村(社区)及街道河长当“领队”,协调落实并兜底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在社会基层形成一张全覆盖的保护网。

治水有“数”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治水、多元共治。

2019年,青白江区利用“成都e河长”在线巡河,无人机、声呐探测仪等智慧方式协同治理,实现巡河过程、问题上传、整改提升闭环式管理。

“青白江区推广应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污染源排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完善河湖监测监控体系。”青白江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利用声呐探查技术,对各类暗管排放污染源进行快速排查和定位,为流域排污口整治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参考;另一方面利用无人机搭载可见光高清镜头对流域进行大范围巡查搜索,发现疑似污染源后进行拍摄取证,并记录该点位的GPS坐标,最后形成青白江区流域无人机巡查工作报告,为河湖的精细化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据了解,2019年4月24日,青白江区联合市环境应急中心使用暗管探测无人船,利用声呐探查技术,对长流河沿岸的暗管及排污口进行了探查,大大提升了排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解决了传统污染源排查工作上的一系列难点问题。

护水有方

河流治理非一日之功,河长制实现“河长治”,长效机制是关键。

2019年,青白江区不断探索制度延伸,推行“河长制+警长制”和“河长统筹+专业维护”模式,创新实行周一提醒、周四汇报、周五通报工作制度,建立“月排名+季考核+年考评”督察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切实加强河湖管理保护。

同时,签订了跨区县流域水生态治理保护合作协议,强化部门联动执法监管,成功打击涉水违法行为19起,高标准完成河湖“清四乱”,全区实行河道砂石禁采。

市民张大松是一位慢跑爱好者,每天都要沿着长流河的绿道跑上一圈,他说,现在河流治理成效显著,比如长流河再也不是从前的臭水河了,“每天看到清澈的河水,听着鸟叫,真是心旷神怡啊!”

筑生态文明之基、走绿色发展之路。青白江成为了成都市首个“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区”,荣获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水生态价值实现了“形态转换、价值转换、理念转换”,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金山银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