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騙我買loft公寓了,我真的輸不起

loft在牛津詞典上的解釋是"在屋頂之下、存放東西的閣樓"。

loft公寓通常是小戶型,高舉架,面積在30-50平米,層高在3.6-5.2米左右。雖然銷售時按一層的建築面積計算,但實際使用面積卻可達到銷售面積的近2倍;高層高空間變化豐富。

loft的前世今生

聽上去洋氣的Loft,誕生之初也並沒有多高大上。

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lOFT這種居住生活方式首次在美國紐約出現。當時,藝術家們利用廢棄的工業廠房,從中分隔出居住、工作、社交、娛樂等各種空間,在浩大的廠房裡,或生活,或創作,快意人生。藝術家們也只不過是看中了它低廉的價格,足夠支撐起他們尚未被人認可的夢想。要不是搞藝術,誰想住進閣樓

別騙我買loft公寓了,我真的輸不起

普通人對於loft公寓的認知,無意外也就是停留在“上下兩層、多變空間”層面。

網絡上有很多小戶型變身大空間的視頻,通過各種嵌入設計元素,把原本40㎡左右的小戶型,變身成多維度多重利用空間,定義上“時尚、前衛、自由、青春、年輕、奮鬥”的標籤。一時間,上下兩層,樓下休閒會客,樓上起居睡眠,宣揚自由奔放的青春文化的loft公寓紅透半邊天。

要談到loft在中國的流行,必須講下2007年的那部高收視電視劇《奮鬥》。電視劇裡,佟大為飾演的陸濤破產後為了還錢,把原來的房子賣了,住進了女朋友米萊父親的閒置倉庫。經過一番折騰之後,倉庫被改造成了loft,並取名為“心碎烏托邦”。

本是劇中人變通的無奈之舉,卻在國內引起了一陣搶購loft風潮。可以說,loft這一居住形式,正是憑藉著《奮鬥》這部劇在中國年輕人心裡種下了一顆“烏托邦”的種子。很多年輕人都被這種文化和故事所吸引,夢想著這樣一套loft,來承載自己年輕不安分的內心。

“北京像素”,是全北京最大的商住Loft樓盤,9800套房子裡容納著30000北漂。2009年,剛開盤的北京像素一平不到兩萬元,北京開始限購後,不限購的北京像素價格一路走高,最高時候破了七萬元。

公寓本是住房緊張的產物,搖身一變成了青年生活方式的一種象徵,被打上了自由、開放、DIY的標籤。

別騙我買loft公寓了,我真的輸不起

北京出臺了“326新政”後,叫停“商改住”,嚴格限制商業住房的使用。北京像素一夜間遭遇熔斷,小區裡房中介全部跑路,有的業主屯了好幾套房子本是準備發財的,結果卻走上了天台。從香餑餑變成了燙手山芋,北京像素也一夜間跌落神壇。

那些買了loft公寓的人,現在一定後悔了吧。

撕下loft的面紗

公寓和住宅,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區別,都是住人的地方,而前者更自帶一種時尚自由氣息,更惹人愛憐。

2012年,新的《住宅設計規範》正式生效,土地用途又成為了區分住宅和公寓的新標,公寓也就此被徹底踢出了“住宅”的範疇。loft公寓大都建於商業用地之上,嚴格來說,我們所見的“商住兩用”口號,也僅限於使用而已,住戶可以把它當家,但在性質上,卻不屬於住宅

在投資客眼裡,loft公寓只是毫無性價比的巨坑。

40年產權、商水商電、50%首付比例高、只能商業貸十年、入住人員混雜、無法落戶、上下樓梯不便、商住兩用、住戶成分複雜、轉手難、二手房掉價,甚至還有一些公寓不通燃氣,和普通住宅比起來,簡直沒有一點優勢。

如今一場疫情的洗刷,loft的焦慮感又增加了。在普通住宅掛牌出售激增的情況下,loft想出手難上加難。

別騙我買loft公寓了,我真的輸不起

可話說回來,如果Loft真的這麼糟糕,為什麼還會有人買?

買房無非也就兩種目的,一是做投資,二是自己住。

如果跟風買Loft公寓來投資,那肯定容易被割韭菜。購買loft公寓時,購買的價格肯定是高於普通住宅均價的,開發商會說你是“買一層得兩層,總價低很多,很划算”。其實,你也只是為那或許並不存在的“二層”高價買單。

公寓的轉讓稅費約在20%到25%之間。就算你不賣,想租出去當房東也不划算。租金不僅覆蓋不了月供,如果房價夠高,可能連通脹都跑不贏。你還敢投資嗎?

買來自己住,也只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普通住宅房價太高,動輒七八十萬,決定腦子的除了屁股,還有錢包。現實很殘酷,不想做浮萍有什麼辦法?

當年輕人厭倦了顛沛流離,試圖在城市為自己尋找一腳之地時,loft公寓成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儘管它的身上還揹負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

loft公寓,年輕人,真的輸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