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官渡之战前后袁绍的指挥得失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2月,袁绍准备妥当,派大将颜良等攻曹操部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今河南滑县东),自率大军进兵黎阳,至此拉开了东汉三大战役之首的官渡之战的序幕。

在此之前,袁绍攻灭幽州的公孙瓒,彻底消除了南下的后顾之忧,坐拥黄河以北的冀、幽、并、青四大州。而曹操以兖州为基地,击袁术、灭吕布、逐刘备、降张绣,也拥有了兖、豫、徐三大州,北方最强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天下而爆发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析官渡之战前后袁绍的指挥得失

四月,曹操自己带兵去救刘延。荀攸因袁绍兵多,劝曹操引兵西向延津(黄河渡口),装出一副袭击袁军后方的假象。袁绍果然分兵向西。曹操马上率兵回转,派张辽关羽先登,击斩颜良。随后,关羽封书拜辞曹操,走奔刘备了。袁绍整军渡河,攻击曹操。刘备和文丑为先锋。曹操又把文丑击斩,绍军大震。虽然如此,但袁军主力并没有太多损失,胜负还是要决一死战的。

曹操破颜良、文丑后,回兵官渡。袁绍进军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彼此僵持,直到八月,袁绍才慢慢进兵,靠着沙堆扎营,连绵数十里。曹操出兵,数战不力。袁军地面筑土山,地下挖地道,攻击曹操大营。曹操兵远远不如袁绍的多,更为严重的是,粮草要断了!

析官渡之战前后袁绍的指挥得失

于是,曹操修书给坐镇后方的荀彧,商议撤军之事。荀彧给曹操鼓气,坚决不能撤军。因为袁绍大军就在后面,一旦撤军,袁军追杀势不可挡。历史上王翦项燕一战,项燕因粮断而撤军,王翦立即掩杀,楚军大败,项燕身死。所以,曹操不得已而继续撑着。眼看着曹操就要因军中缺粮而撤军了,只要5–10天!

但是此时却发生了一件极为诡谲的事!袁绍的谋士许攸夜奔曹营了!许攸,性甚贪财,从后方押粮回来,袁绍此时接到了后方邺城的信,说许家贪污甚大,袁绍气的说要治许攸的罪。于是许攸夜奔,透露出袁军的屯粮之地–乌巢,且只有淳于琼率一万人把守。

在此之前,曹操也派军袭击了袁军的粮车,烧毁了几千辆,但是袁军粮多,不能伤其筋骨。曹操听了许攸的建议,召集谋士和大将商议,要不要袭击乌巢?大多数人反对,只有荀攸和贾诩支持。估计曹操也心知肚明,撑不了几天了,也就孤注一掷,自带精兵五千,袭击乌巢。淳于琼见曹操兵少,出营门迎战,被曹操杀了!

乌巢被破,军粮被烧。乌巢离袁绍大营只有40里,袁绍面临的难题是应该救援乌巢还是攻打曹操大营呢?曹操自带精兵5000奇袭乌巢,大营的防守也不差这点兵,攻打曹操大营也就是聊胜于无的姿态罢了!救援乌巢,估计也救不了了,大火一旦蔓延,士气全无。回过来围杀曹操5000兵倒是可行,但袁绍也不知曹操自己带兵奇袭。所以说,一招落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攻打曹操大营的大将张郃、高揽阵前投降,袁军崩溃,袁绍领800人渡河而回,其他的所有人、物均陷于敌手。结果就是,袁绍惨败,曹操大胜。

讲完了过程,现在来探讨一下,袁绍在此战前后的指挥是否得当?

出兵前,田丰建议分兵多枝,趁虚迭出,曹操救左则击其右,救右则击其左,使曹军疲于奔命,百姓亦不得安业,不要和他决胜负于一旦。颜良文丑被杀后,沮授建议,北兵数多而不及南兵之精,南兵粮草缺乏,财力不及北兵的充足,所以,南兵利在速战,北兵利在缓战,宜用持久之计。袁绍都不听。

田丰的建议,袁绍不听,因为从刘备之速败可看出,击左则左败,击右则右亡,手下的一等一的大将颜良文丑都一战而亡,何况他人?沮授的建议是打持久战,但两军相距从四月到八月,可谓充分利用了持久之计,直到曹操粮草匮乏而讨论退军许都了。这就是袁绍持久之计的效果。不幸的是,曹操的兵,实在坚固难以动摇,以致功败垂成而已!至于袁绍既进兵,兵多将广,实力本来就比曹操强,还是用稳打稳扎之术比较妥当。

袁绍的战略既然没有错,那么究竟败在哪?

袁绍之败,实则败在最后的五分钟!败在胜利之前的最后五分钟而已!

许攸夜奔之前,袁绍大军云集,兵多将广,粮草充裕,而曹操军粮匮乏,议撤军许都。眼看着再过几天或者十几天,曹操就要败了。而在这个节骨眼,许攸竟然夜奔投敌了!这就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

如果袁绍收到来信,好好安慰一下许攸,许攸就不会投敌,或者把许攸或杀或关,都不会发生后面的曹操夜袭乌巢之事。或者加派军力防守乌巢,严令乌巢守军不得出战,一有敌军进攻消息马上报告大营,大营派兵支援。如此操作,官渡之战的结果就会变更。

所以,在彻底胜利之前,容不得半点骄傲,还得谨慎谨慎再谨慎!

最后还是要赞一下曹孟德。曹操夜袭乌巢,固然有其胆气,但也是孤注一掷之举,其能耐,倒是在历久坚守、挫敌锐气上见得。军事上的胜败,固然取决于最后五分钟,也要能够坚持到最后五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