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之苦》:3個意象,道出日本傳統家庭裡的3層人生哲學


《家族之苦》3部曲是日本著名導演山田洋次在85歲高齡時執導的系列影片,通過記錄一個普通日本家庭幾代人的生活日常,呈現了一幅日本社會文化縮影。


《家族之苦》:3個意象,道出日本傳統家庭裡的3層人生哲學

山田洋次的電影劇情一向不復雜,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樣,這個系列依然聚焦“家庭”這個主題。儘管人物原型、家庭結構脫胎於《東京物語》,但相比小津安二郎的“冷眼旁觀”,山田洋次似乎對每個角色都懷有慈悲心,電影中的人物總帶著無傷大雅的小毛病,底子上都樂觀、善良、正義。

全片在溫馨的底色上,用多次出現的意象“白果”、“鰻魚飯”、“籠中鳥”,與觀眾探討了死亡、家庭、婚姻等人生哲學話題,在嬉笑落淚之餘另人深思。正如一位影評人評價《家族之苦》:“這部作品是當下極為稀缺的存在,它是善良的,更是慈悲的。”


01 “白果”象徵日本老齡化下的死亡觀:比起死亡,我更害怕孤獨

在最近幾年的作品中,85歲的山田洋次開始通過影片與觀眾探討死亡的話題,而在《家族之苦》中,藉由“白果”的故事,展開的這場關於死亡和孤獨的話題讓人印象尤為深刻。

故事主線非常簡單:主人公平田在一次開車途中,偶遇了失聯五十多年的高中同學丸田,但意外的相遇卻讓丸田顯得十分尷尬和窘迫。原來,丸田早年經歷了生意失敗、妻離子散,如今73歲了還靠在工地打工維生。平田熱情地約他一起喝酒敘舊,還邀丸田到家中過夜。不料就在當晚,丸田在睡夢中突發疾病,在老友的家裡與世長辭。

《家族之苦》:3個意象,道出日本傳統家庭裡的3層人生哲學

影片裡對比刻畫了兩種晚年生活:丸田寂寞的獨居晚年,和平田兒女繞膝的晚年。丸田的老年生活十分孤獨淒涼,以至於後來憲子(小兒子的妻子)看到丸田獨居的空落落的出租屋後,難過地流下了眼淚。令人欣慰的是,影片儘管呈現了這個獨居老人的死亡,卻慈悲地給了半生孤獨的丸田一個溫馨的結局。丸田去世當晚,在好友家凝視著窗外的月光喃喃自語:“白果就酒太美了,今天晚上真是開心啊”。

《家族之苦》:3個意象,道出日本傳統家庭裡的3層人生哲學

作為世界上最早出現老齡化趨勢的日本,老人的“孤獨感”向來是文學和電影作品常關注的話題。記得曾有新聞報道:近年來日本“老人犯罪率”連年上升,日本國內大約35%的入店盜竊,都是由60歲以上的老人發起。

一些人已經老得路都走不動,卻一次又一次在家附近的商店裡行竊,而且很多老人出了監獄後,還會反反覆覆再次犯罪。而這些老年罪犯的犯罪動機,聽來卻讓人心酸:他們大多是獨居老人,因為難以忍受孤獨,通過屢屢犯罪,希望進入比家更有“人情味”的監獄。

從太宰治到村上春樹,從小津安二郎到是枝裕和,日本電影文學作品在探討死亡和孤獨的話題上,彷彿總瀰漫著“喪”的氣質,而山田洋次卻獨樹一幟,即便是這個有點沉重的“獨居老人之死”的話題,也豁達地用了戲劇化的方式處理。送殯時候,當丸田被送進焚化爐後,棺材裡平田給他帶來的“白果”突然噼噼啪啪爆了起來,此時,平田和老友在外面狡黠地笑著:“等著我們啊,丸田。我們馬上就會跟著你去那邊的,然後我們三人再一起開心地喝酒吧。”

《家族之苦》:3個意象,道出日本傳統家庭裡的3層人生哲學

當棺木中銀杏果四處爆裂,丸田的臉上似乎帶著微笑,這段帶著戲謔的處理,不僅在表現上增加了張力,更令人引發對死亡和孤獨的思考

原來比起死亡,更讓人害怕的是孤獨。丸田是不幸的卻又是幸運的,生命的最後一刻,在老友的陪伴和嬉鬧中,離開也有了溫馨的意味。

影片結束時,即使剛見證了一場死亡,觀眾的心中也更多感覺到了暖意。棺材中的銀杏果帶著火花爆開的一瞬間,也許正是85歲的導演在告訴我們:

對待死亡,其實可以輕鬆一些。死亡之前的人生,才是我們該去鄭重品嚐的白果之味。


02 “鰻魚飯”象徵委曲求全的家庭觀:家庭和諧背後,是不斷的妥協和求全

在三部曲中,每一部都出現的“鰻魚飯”實在讓人印象深刻,原因是:似乎是巧合,每次叫了3500円一份的高級鰻魚飯,就會出現一場意外,讓全家人坐下來享用美味鰻魚飯的計劃落空。

第一部裡,鰻魚飯送來的時候,老頭平田突然暈厥過去,緊急送去醫院搶救。第二部,鰻魚飯剛剛送到家,來家裡過夜的丸田被發現意外身亡。到了第三部末尾,大兒子幸之助將離家出走的妻子在雨夜接回家,這一次全家人終於坐在一起吃上了鰻魚飯。美味卻難以吃到的鰻魚飯,如同來之不易的“家族團圓”。

很多人因此理解,《家族之苦》系列,就是通過生活的小波折之“苦”來描寫最後的大團圓之“樂”。但如果細細思量,你會發現影片蘊含的意義並不止於此:儘管影片每次都以和解收尾,但

看上去的大團員背後,隱藏的妥協才是“家族之苦”的真相。

《家族之苦》:3個意象,道出日本傳統家庭裡的3層人生哲學

《家族之苦》:3個意象,道出日本傳統家庭裡的3層人生哲學

導演山田洋次曾在採訪中對片名“家族之苦”做過這樣的詮釋:“維繫一個家庭是多麼辛苦的事情,每個家庭成員都需要為這件事情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認真想想,你會發現,劇裡拋出的各個家庭問題,其實到最後都沒有真正得到解決:想要離婚的老太太看似接受了老頭子的一句道歉,但直到第三部裡拒絕和老頭子合葬,因為“她不想死了都不自由”,觀眾才明白,原來原諒只是她選擇的與現實的和解。

而離家出走的大兒媳回家以後,想去學跳弗拉明戈的心願依然沒有實現。如同很多家庭那樣,問題表面處理了,但其實還存在。只是有人帶著苦楚選擇了妥協,讓家庭繼續相處下去。

到了故事的末尾,各種怒氣和矛盾都得到了暫時的平息,一家人儘管各自心懷不平,但終究整整齊齊地坐在一個家裡,正如老頭子不由發出的那句感慨:“我真是幸福啊”。

《家族之苦》:3個意象,道出日本傳統家庭裡的3層人生哲學

一家人在風雨之夜終於吃上了鰻魚飯,彌補了前兩部劇裡的遺憾。儘管未來的人生裡,遺憾和悲苦還是會一個接一個來,但不完美也許才是家庭的真相。有人犧牲一部分自我,才能換取暫時的圓滿。

03 “籠中鳥”象徵被束縛的婚姻出路:全職家庭主婦的困境和自我尋找

在《家族之苦》第三部裡,更多以女性視角展開敘事,把鏡頭轉向了前兩部裡常被忽略的女性:這個家裡的大兒媳婦——全職家庭主婦史枝。和日本社會典型的家庭主婦一樣,她為了照顧家庭付出了很多,卻彷彿常被老公和其他家庭成員當作理所應當。

全職主婦史枝在這個家裡唯一的陪伴,是一隻養在籠中的小鳥,這隻“籠中鳥”也作為隱喻貫穿全片。

只有在丈夫上班、孩子上學之後,這隻鳥才能被短暫地放出鳥籠,而它的活動範圍,也僅僅是在桌面上。後來,因為家裡遭了小偷,史枝偷藏私房錢的秘密暴露,在丈夫幸之助刺耳的數落下,史枝離家出走時,依然帶上了這隻小鳥。但即使是回到老家,鳥兒也依然被關在籠子裡,就像並沒有真正下定決心突破家庭束縛的女主人。

《家族之苦》:3個意象,道出日本傳統家庭裡的3層人生哲學

《家族之苦》:3個意象,道出日本傳統家庭裡的3層人生哲學

和“籠中鳥”代表的束縛相反,劇裡用“弗朗明哥舞”代表史枝內心對自由的嚮往。影片伊始,作為全職主婦的史枝,就向家人透露出自己的內心願望:想去舞蹈教室學習弗拉明戈舞。以前在讀書時期,她曾經是舞蹈社的一員。史枝想去跳舞的願望如此強烈,有一天做家務累了在躺椅上休息的她,看到風中翻飛的紅色窗簾,都夢到自己穿著紅裙登臺表演。

《家族之苦》:3個意象,道出日本傳統家庭裡的3層人生哲學

這個原產於西班牙的舞種,蘊含著強烈的熱情和自由的意味,而這卻正和史枝的生活形成鮮明反差:生活的瑣碎禁錮著她的人生,每一天都被滿滿的家務佔據。一直到片尾,史枝也沒能夠如觀眾期待的那樣走進舞蹈教室,甚至連想去跳舞的念頭都沒向丈夫提過。

有人說,她最終也沒有跳起弗朗明哥,代表她最終也沒有尋找到內心的自我。但其實,劇中她的離家出走,正是這個傳統家庭婦女對人生目標的重新尋找。當朋友邀請她回到老家生活,她卻笑著不接話,直至看到朋友家的小孩時,她突然流淚說:“我想孩子了”。這次出走,史枝並不是一無所獲,她發現了內心最珍視的東西:比起自由,家庭才是她最在乎的。因此,儘管最後的迴歸並不驚心動魄,但對家庭主婦史枝來說,卻是一次意義非凡的自我救贖之旅。

在片尾一段裡,籠中小鳥終於被放了出來,但只見它飛到了沙發上,又折返回到幸之助的手上。和史枝一樣,這是一隻永遠不會逃離這個家、迴歸青空的小鳥,也許能在有限的空間裡飛翔,既是史枝要承受的家族之苦,也是她最好的選擇。

《菊與刀》裡提到,日本文化裡最基本的一點是“各得其所”:在一個家庭裡,每個人都需要在各自的等級內行事。於是,離家出走的史枝重新回到家中,並且為自己的失職表達歉意。作為長兒媳,這是她在家中所要承擔角色的職責,這是她的“各得其所”。

“家族之苦”實則苦於羈絆,只是這羈絆卻也讓她甘之如飴。


04 《家族之苦》的現實意義


《家族之苦》三部曲之所以動人,不僅因為瑣碎日常裡真實的溫度直擊人心,更因為在觀看這家人的故事時,我們也在凝視自己的人生。劇裡探討的暮年婚姻危機、孤獨與死亡、家庭主婦的生存困境等問題,對我們的生活也十分有啟發:


1. 電影提醒子女們:老人最怕的是孤獨,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劇裡的老頭子平田性格固執、愛抱怨,平日裡常因子女們的干涉不滿。但在偶遇了孤獨半生的老同學丸田後,不僅深深感慨自己的幸福:“你們都是好人,我好幸福啊”。

在這個大家庭裡,儘管成員們總是摩擦不斷:性格愛浪漫的老太太忍受不了老頭子想要離婚,全職主婦的兒媳婦想要自由地去工作去跳舞,家裡的老人們總讓兒女操心,子女也讓人煩擾。但影片卻在無聲中傳遞了這樣的信息: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在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下,這個煙火氣十足的家庭正是很多老人的夢想,即使人生即將謝幕,熱熱鬧鬧裡也不怕孤單。而現代社會里這樣三代同住的大家庭已經不多,更多老人和子女分開居住,很多年輕人在忙碌工作的時候,常忽略對老人的陪伴。

《家族之苦》:3個意象,道出日本傳統家庭裡的3層人生哲學

蕭伯納說:“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裡的美”。這部作品也在用這種方式提醒我們,老人最怕的其實是孤獨,陪伴才是老人最需要的禮物。對社會上的獨居老人多些關注,給家中的老人多些陪伴。

2. 電影提醒伴侶們:愛是尊重彼此內心的夢想

即使生活在一個家裡,人人卻都有自己的夢想:主婦期盼能從家務中脫身,去和閨蜜看一場演出;老人喜歡聚在居酒屋,和老友痛快暢飲,唱一曲年輕時的歌;而小孩子們,希望能無人管束盡情吃披薩。

但住在一個家裡的我們卻常常不能理解對方,尤其常對身邊人的夢想嗤之以鼻:例如劇裡的老太太生性浪漫,做了一輩子家庭主婦,老了希望能追求內心的夢想。為此,她參加社群學寫小說,為了圓夢去北歐看極光,但老頭卻總對她的夢想給予嘲笑和打擊。

或許老頭只是習慣開開玩笑,但伴侶卻感受到不被尊重、不被懂得,也造成了老太太想要離婚的根源。其實,我們中的很多人也像劇中的老頭,以為生活在一起的兩個人可以隨便對待,殊不知

親密關係中忽略了“尊重”和“理解”,不經意間給婚姻留下難以修復的傷痕。如果愛一個人,要尊重對方內心的夢想,像你希望如何被對待那樣去對待伴侶。


3. 電影提醒每一個人:甜蜜中帶著苦澀,才是家庭的真味

在這部看似輕鬆實則深思熟慮的家庭電影裡,家人和和美美的背後,依然藏著無奈與苦楚。儘管是家庭喜劇,卻以“生活之苦”作為基底。

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位,從《東京物語》到《無人知曉》,再到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都在提醒觀眾:家庭關係也是衝突關係。正如人生需要妥協,維持家庭的穩定也需要個體的忍耐與付出。但即使有衝突和失望,只要像影片中那樣,最後家人能齊齊整整坐下來吃上一份美味的鰻魚飯,似乎也值得了。


《家族之苦》:3個意象,道出日本傳統家庭裡的3層人生哲學

這部《家族之苦》,自始自終沒有激烈的衝突、尖銳的矛盾,只是在尋常瑣事裡用輕快的方式展示人生的甜和苦,卻讓人感受到那份對於“活著”的熱愛。

正如羅伯特·麥基所言:“一個講故事的人即是一個生活詩人,一個藝術家,將日常生活事件、內在生活和外在生活、夢想和現實轉化為一首詩,一首以事件而不是以語言作為韻律的詩。”《家族之苦》系列用靜水流深一般詩意的表達,展示著家庭生活和人生之苦樂,平靜中令人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