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之苦》:3个意象,道出日本传统家庭里的3层人生哲学


《家族之苦》3部曲是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在85岁高龄时执导的系列影片,通过记录一个普通日本家庭几代人的生活日常,呈现了一幅日本社会文化缩影。


《家族之苦》:3个意象,道出日本传统家庭里的3层人生哲学

山田洋次的电影剧情一向不复杂,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这个系列依然聚焦“家庭”这个主题。尽管人物原型、家庭结构脱胎于《东京物语》,但相比小津安二郎的“冷眼旁观”,山田洋次似乎对每个角色都怀有慈悲心,电影中的人物总带着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底子上都乐观、善良、正义。

全片在温馨的底色上,用多次出现的意象“白果”、“鳗鱼饭”、“笼中鸟”,与观众探讨了死亡、家庭、婚姻等人生哲学话题,在嬉笑落泪之余另人深思。正如一位影评人评价《家族之苦》:“这部作品是当下极为稀缺的存在,它是善良的,更是慈悲的。”


01 “白果”象征日本老龄化下的死亡观:比起死亡,我更害怕孤独

在最近几年的作品中,85岁的山田洋次开始通过影片与观众探讨死亡的话题,而在《家族之苦》中,借由“白果”的故事,展开的这场关于死亡和孤独的话题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故事主线非常简单:主人公平田在一次开车途中,偶遇了失联五十多年的高中同学丸田,但意外的相遇却让丸田显得十分尴尬和窘迫。原来,丸田早年经历了生意失败、妻离子散,如今73岁了还靠在工地打工维生。平田热情地约他一起喝酒叙旧,还邀丸田到家中过夜。不料就在当晚,丸田在睡梦中突发疾病,在老友的家里与世长辞。

《家族之苦》:3个意象,道出日本传统家庭里的3层人生哲学

影片里对比刻画了两种晚年生活:丸田寂寞的独居晚年,和平田儿女绕膝的晚年。丸田的老年生活十分孤独凄凉,以至于后来宪子(小儿子的妻子)看到丸田独居的空落落的出租屋后,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令人欣慰的是,影片尽管呈现了这个独居老人的死亡,却慈悲地给了半生孤独的丸田一个温馨的结局。丸田去世当晚,在好友家凝视着窗外的月光喃喃自语:“白果就酒太美了,今天晚上真是开心啊”。

《家族之苦》:3个意象,道出日本传统家庭里的3层人生哲学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老龄化趋势的日本,老人的“孤独感”向来是文学和电影作品常关注的话题。记得曾有新闻报道:近年来日本“老人犯罪率”连年上升,日本国内大约35%的入店盗窃,都是由60岁以上的老人发起。

一些人已经老得路都走不动,却一次又一次在家附近的商店里行窃,而且很多老人出了监狱后,还会反反复复再次犯罪。而这些老年罪犯的犯罪动机,听来却让人心酸:他们大多是独居老人,因为难以忍受孤独,通过屡屡犯罪,希望进入比家更有“人情味”的监狱。

从太宰治到村上春树,从小津安二郎到是枝裕和,日本电影文学作品在探讨死亡和孤独的话题上,仿佛总弥漫着“丧”的气质,而山田洋次却独树一帜,即便是这个有点沉重的“独居老人之死”的话题,也豁达地用了戏剧化的方式处理。送殡时候,当丸田被送进焚化炉后,棺材里平田给他带来的“白果”突然噼噼啪啪爆了起来,此时,平田和老友在外面狡黠地笑着:“等着我们啊,丸田。我们马上就会跟着你去那边的,然后我们三人再一起开心地喝酒吧。”

《家族之苦》:3个意象,道出日本传统家庭里的3层人生哲学

当棺木中银杏果四处爆裂,丸田的脸上似乎带着微笑,这段带着戏谑的处理,不仅在表现上增加了张力,更令人引发对死亡和孤独的思考

原来比起死亡,更让人害怕的是孤独。丸田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老友的陪伴和嬉闹中,离开也有了温馨的意味。

影片结束时,即使刚见证了一场死亡,观众的心中也更多感觉到了暖意。棺材中的银杏果带着火花爆开的一瞬间,也许正是85岁的导演在告诉我们:

对待死亡,其实可以轻松一些。死亡之前的人生,才是我们该去郑重品尝的白果之味。


02 “鳗鱼饭”象征委曲求全的家庭观:家庭和谐背后,是不断的妥协和求全

在三部曲中,每一部都出现的“鳗鱼饭”实在让人印象深刻,原因是:似乎是巧合,每次叫了3500円一份的高级鳗鱼饭,就会出现一场意外,让全家人坐下来享用美味鳗鱼饭的计划落空。

第一部里,鳗鱼饭送来的时候,老头平田突然晕厥过去,紧急送去医院抢救。第二部,鳗鱼饭刚刚送到家,来家里过夜的丸田被发现意外身亡。到了第三部末尾,大儿子幸之助将离家出走的妻子在雨夜接回家,这一次全家人终于坐在一起吃上了鳗鱼饭。美味却难以吃到的鳗鱼饭,如同来之不易的“家族团圆”。

很多人因此理解,《家族之苦》系列,就是通过生活的小波折之“苦”来描写最后的大团圆之“乐”。但如果细细思量,你会发现影片蕴含的意义并不止于此:尽管影片每次都以和解收尾,但

看上去的大团员背后,隐藏的妥协才是“家族之苦”的真相。

《家族之苦》:3个意象,道出日本传统家庭里的3层人生哲学

《家族之苦》:3个意象,道出日本传统家庭里的3层人生哲学

导演山田洋次曾在采访中对片名“家族之苦”做过这样的诠释:“维系一个家庭是多么辛苦的事情,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为这件事情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认真想想,你会发现,剧里抛出的各个家庭问题,其实到最后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想要离婚的老太太看似接受了老头子的一句道歉,但直到第三部里拒绝和老头子合葬,因为“她不想死了都不自由”,观众才明白,原来原谅只是她选择的与现实的和解。

而离家出走的大儿媳回家以后,想去学跳弗拉明戈的心愿依然没有实现。如同很多家庭那样,问题表面处理了,但其实还存在。只是有人带着苦楚选择了妥协,让家庭继续相处下去。

到了故事的末尾,各种怒气和矛盾都得到了暂时的平息,一家人尽管各自心怀不平,但终究整整齐齐地坐在一个家里,正如老头子不由发出的那句感慨:“我真是幸福啊”。

《家族之苦》:3个意象,道出日本传统家庭里的3层人生哲学

一家人在风雨之夜终于吃上了鳗鱼饭,弥补了前两部剧里的遗憾。尽管未来的人生里,遗憾和悲苦还是会一个接一个来,但不完美也许才是家庭的真相。有人牺牲一部分自我,才能换取暂时的圆满。

03 “笼中鸟”象征被束缚的婚姻出路:全职家庭主妇的困境和自我寻找

在《家族之苦》第三部里,更多以女性视角展开叙事,把镜头转向了前两部里常被忽略的女性:这个家里的大儿媳妇——全职家庭主妇史枝。和日本社会典型的家庭主妇一样,她为了照顾家庭付出了很多,却仿佛常被老公和其他家庭成员当作理所应当。

全职主妇史枝在这个家里唯一的陪伴,是一只养在笼中的小鸟,这只“笼中鸟”也作为隐喻贯穿全片。

只有在丈夫上班、孩子上学之后,这只鸟才能被短暂地放出鸟笼,而它的活动范围,也仅仅是在桌面上。后来,因为家里遭了小偷,史枝偷藏私房钱的秘密暴露,在丈夫幸之助刺耳的数落下,史枝离家出走时,依然带上了这只小鸟。但即使是回到老家,鸟儿也依然被关在笼子里,就像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突破家庭束缚的女主人。

《家族之苦》:3个意象,道出日本传统家庭里的3层人生哲学

《家族之苦》:3个意象,道出日本传统家庭里的3层人生哲学

和“笼中鸟”代表的束缚相反,剧里用“弗朗明哥舞”代表史枝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影片伊始,作为全职主妇的史枝,就向家人透露出自己的内心愿望:想去舞蹈教室学习弗拉明戈舞。以前在读书时期,她曾经是舞蹈社的一员。史枝想去跳舞的愿望如此强烈,有一天做家务累了在躺椅上休息的她,看到风中翻飞的红色窗帘,都梦到自己穿着红裙登台表演。

《家族之苦》:3个意象,道出日本传统家庭里的3层人生哲学

这个原产于西班牙的舞种,蕴含着强烈的热情和自由的意味,而这却正和史枝的生活形成鲜明反差:生活的琐碎禁锢着她的人生,每一天都被满满的家务占据。一直到片尾,史枝也没能够如观众期待的那样走进舞蹈教室,甚至连想去跳舞的念头都没向丈夫提过。

有人说,她最终也没有跳起弗朗明哥,代表她最终也没有寻找到内心的自我。但其实,剧中她的离家出走,正是这个传统家庭妇女对人生目标的重新寻找。当朋友邀请她回到老家生活,她却笑着不接话,直至看到朋友家的小孩时,她突然流泪说:“我想孩子了”。这次出走,史枝并不是一无所获,她发现了内心最珍视的东西:比起自由,家庭才是她最在乎的。因此,尽管最后的回归并不惊心动魄,但对家庭主妇史枝来说,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自我救赎之旅。

在片尾一段里,笼中小鸟终于被放了出来,但只见它飞到了沙发上,又折返回到幸之助的手上。和史枝一样,这是一只永远不会逃离这个家、回归青空的小鸟,也许能在有限的空间里飞翔,既是史枝要承受的家族之苦,也是她最好的选择。

《菊与刀》里提到,日本文化里最基本的一点是“各得其所”:在一个家庭里,每个人都需要在各自的等级内行事。于是,离家出走的史枝重新回到家中,并且为自己的失职表达歉意。作为长儿媳,这是她在家中所要承担角色的职责,这是她的“各得其所”。

“家族之苦”实则苦于羁绊,只是这羁绊却也让她甘之如饴。


04 《家族之苦》的现实意义


《家族之苦》三部曲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琐碎日常里真实的温度直击人心,更因为在观看这家人的故事时,我们也在凝视自己的人生。剧里探讨的暮年婚姻危机、孤独与死亡、家庭主妇的生存困境等问题,对我们的生活也十分有启发:


1. 电影提醒子女们:老人最怕的是孤独,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剧里的老头子平田性格固执、爱抱怨,平日里常因子女们的干涉不满。但在偶遇了孤独半生的老同学丸田后,不仅深深感慨自己的幸福:“你们都是好人,我好幸福啊”。

在这个大家庭里,尽管成员们总是摩擦不断:性格爱浪漫的老太太忍受不了老头子想要离婚,全职主妇的儿媳妇想要自由地去工作去跳舞,家里的老人们总让儿女操心,子女也让人烦扰。但影片却在无声中传递了这样的信息: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这个烟火气十足的家庭正是很多老人的梦想,即使人生即将谢幕,热热闹闹里也不怕孤单。而现代社会里这样三代同住的大家庭已经不多,更多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很多年轻人在忙碌工作的时候,常忽略对老人的陪伴。

《家族之苦》:3个意象,道出日本传统家庭里的3层人生哲学

萧伯纳说:“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里的美”。这部作品也在用这种方式提醒我们,老人最怕的其实是孤独,陪伴才是老人最需要的礼物。对社会上的独居老人多些关注,给家中的老人多些陪伴。

2. 电影提醒伴侣们:爱是尊重彼此内心的梦想

即使生活在一个家里,人人却都有自己的梦想:主妇期盼能从家务中脱身,去和闺蜜看一场演出;老人喜欢聚在居酒屋,和老友痛快畅饮,唱一曲年轻时的歌;而小孩子们,希望能无人管束尽情吃披萨。

但住在一个家里的我们却常常不能理解对方,尤其常对身边人的梦想嗤之以鼻:例如剧里的老太太生性浪漫,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老了希望能追求内心的梦想。为此,她参加社群学写小说,为了圆梦去北欧看极光,但老头却总对她的梦想给予嘲笑和打击。

或许老头只是习惯开开玩笑,但伴侣却感受到不被尊重、不被懂得,也造成了老太太想要离婚的根源。其实,我们中的很多人也像剧中的老头,以为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可以随便对待,殊不知

亲密关系中忽略了“尊重”和“理解”,不经意间给婚姻留下难以修复的伤痕。如果爱一个人,要尊重对方内心的梦想,像你希望如何被对待那样去对待伴侣。


3. 电影提醒每一个人:甜蜜中带着苦涩,才是家庭的真味

在这部看似轻松实则深思熟虑的家庭电影里,家人和和美美的背后,依然藏着无奈与苦楚。尽管是家庭喜剧,却以“生活之苦”作为基底。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从《东京物语》到《无人知晓》,再到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都在提醒观众:家庭关系也是冲突关系。正如人生需要妥协,维持家庭的稳定也需要个体的忍耐与付出。但即使有冲突和失望,只要像影片中那样,最后家人能齐齐整整坐下来吃上一份美味的鳗鱼饭,似乎也值得了。


《家族之苦》:3个意象,道出日本传统家庭里的3层人生哲学

这部《家族之苦》,自始自终没有激烈的冲突、尖锐的矛盾,只是在寻常琐事里用轻快的方式展示人生的甜和苦,却让人感受到那份对于“活着”的热爱。

正如罗伯特·麦基所言:“一个讲故事的人即是一个生活诗人,一个艺术家,将日常生活事件、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梦想和现实转化为一首诗,一首以事件而不是以语言作为韵律的诗。”《家族之苦》系列用静水流深一般诗意的表达,展示着家庭生活和人生之苦乐,平静中令人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