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是叛徒還是功臣?

人們常常有這樣的疑問:施琅背叛了明朝難道不是叛徒嗎?他幫助康熙統一了臺灣推進了統一中國的步伐怎麼不是愛國的功臣呢?

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人,自幼生長在海邊,少年時代從師學劍,武藝精通。清順治三年(1646年),施琅與其弟施顯投奔鄭成功,參加了鄭成功領導的武裝。由於才幹超群,沒過多久施琅就成為鄭成功最為得力的將領。不過,戰功卓著的施琅不小心觸怒了鄭成功,結果父子三人都被扣押起來。後來,施琅用計得以逃脫,但他父親和弟弟卻慘遭殺害。1652年,施琅投降清廷,立志打敗鄭成功,統一臺灣,以報家仇。

施琅是叛徒還是功臣?

有學者認為,要評價明清之際的歷史人物施琅,首先不能站在明朝的立場上,更不能充當明朝的遺老遺少,要客觀地認識到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王朝,滿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成員。在此前提下,對施琅做出評價,就會比較客觀,比較接近事實。

施琅青年時個性極強,常常與脾性相同的鄭成功發生衝突。順治八年(1651年),施琅因反對鄭氏“舍水就陸”的戰略方針和強徵百姓糧餉的做法,與鄭氏產生了尖銳的分歧。次年四月,施琅捕殺了手下一名改投鄭成功的清兵曾德,然而曾德原在鄭氏軍中地位較高,雖一度隸屬於施琅部下,無論犯法與否,也無論施琅是否已經解除兵權,施琅都無權擅自將他處斬。於是,鄭成功盛怒之下便將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顯投入牢中。施琅被捕後竟然奇蹟般地逃到大陸,藏在副將蘇茂家中,並請人從中調停。但鄭成功非但不接受調解,反而派人前去刺殺施琅。行刺失敗後,鄭成功一怒之下於七月間把施大宣、施顯處斬,將施琅逼上了投清之路。施琅得知消息後,遂死心塌地投靠清政府,一意與鄭成功為敵。

施琅是叛徒還是功臣?

施琅降清後任福建水師提督。他之所以力主統一臺灣,儘管主要是為了報家仇,但同時也是為了祖國的統一。他認識到只有使“四海歸一”,才能使“邊民無患”。後來,他幾經周折,拼力說服清廷不可放棄臺灣,最終使清廷下決心在臺灣設府建制。施琅為實現統一臺灣的理想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的思想和行動可以從如下三方面加以評價。

第一,清朝平定三藩之亂以後,鄭氏政權已無恢復明室的可能,只想保持住在臺灣割據的局面。他們在與清朝的談判中,多次要求“不剃髮,執朝鮮事例”,“稱臣納貢”,“世守臺灣”,“照琉球、高麗等外國例,稱臣進貢”。他們的這種設想,從主觀上看未必是要分裂中國,但客觀效果則不堪設想。如果清朝同意鄭氏政權的要求,臺灣這塊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的領土,就會在那時從祖國分割出去。幸而那時的康熙帝採納的是大學士明珠的意見,決定先招撫,招撫不成,再用武力。於是,在遣使與鄭氏代表談判中,做出了很大讓步,即鄭氏歸順清朝以後,可以在臺灣居住,“保境息民”,但鄭氏必須成為清朝臣民,臺灣必須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對於這樣的讓步鄭氏政權依然沒有同意。不久,鄭成功之子鄭經病死,鄭氏內部彼此爭權,政局動盪。這時力主乘勝統一臺灣的福建總督姚啟聖認為,徵臺的時機已到,就向康熙帝再次奏請進取臺灣,並推薦施琅任福建水師提督。此奏很快得到康熙帝的同意。

從以上史實不難看出,清朝用施琅徵臺,已不是民族戰爭的繼續,更不是什麼明清兩個帝國之間的對抗(那時的明朝早已不存在,就連南明諸政權也早已相繼結束),而是清朝要麼統一臺灣,要麼允許臺灣從中國領土上分割出去。

眾所周知,清代奠定了現代中國疆域的基礎,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施琅正是完成清初統一大業的重要歷史人物之一,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施琅是叛徒還是功臣?


施琅率兵擊敗鄭軍,統一臺灣,立下豐功偉績,這是為表彰他而制的石刻。

第二,清軍攻下澎湖以後,有人向施琅進言:“公與鄭氏三世仇,今鄭氏釜中魚、籠中鳥也,何不急撲滅之以雪前冤?”施琅卻說:“吾此行上為國、下為民耳。若其銜璧來歸,當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有與?”他還向鄭氏手下的人聲明:“斷不報仇!當日殺吾父兄者已死,與他人不相干。不特臺灣人不殺,即鄭家肯降,吾亦不殺。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報私怨乎?”施琅的胸懷可見一斑。

第三,統一臺灣後,清廷內部發生了一場針對臺灣的棄留之爭。許多大臣對臺灣的歷史、地理缺乏認識,竟然認為臺灣地域狹小,得到了不會增加領土面積,失去了也不會有太大損失,就連康熙帝也這麼認為。

眾大臣中只有少數人主張守而不棄,其中包括施琅。在臺灣棄留之爭中,施琅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決反對放棄臺灣,並奏請朝廷設官兵鎮守。為此,他還專門給康熙帝寫了《恭陳臺灣棄留疏》,反覆陳述臺灣的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指出臺灣是關係到江浙、福建等地的要害所在,如果棄而不守,必將釀成大禍。更可貴的是他高瞻遠矚地指出,如果放棄臺灣不守,無論是荷蘭人還是叛徒,隨時可能乘隙而入,而臺灣如果再次被外國侵略者所侵佔,那時恐怕後悔都來不及了。在施琅等人的力爭下,康熙帝很快改變了原來的主張,決定對臺灣設官治理。

在施琅的故鄉福建晉江縣施琅紀念館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平臺千古,復臺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應該說,這就是對鄭成功和施琅功績客觀、完美的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