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會給中國及亞洲帶來什麼?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個名字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全面經濟夥伴”這6個字,意思是隻要是經濟夥伴就行,別的事情可以求同存異。

這件事為什麼重要呢?蔡鈺老師提醒我們,美國不是曾經組織過一個巨型自貿體系嘛,叫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後來特朗普又拉著美國退群了。這個體系的名字,缺了“經濟”倆字,味道就變了。TPP雖然號稱也是推動自由貿易合作,但非常講求成員國的意識形態的一致,所以TPP設置的參與門檻是中國、俄羅斯這樣的國家不可能滿足的。

相比之下,RCEP就很開放包容。所以像澳大利亞、新西蘭這樣的國家,哪怕更親近美國,但加入RCEP來賣鐵礦石和羊毛也沒什麼心理障礙。

這是我們劃的第一個重點。

第二個重點,她告訴我們,應該關注成員國和主導者之分。

在RCEP當中,中國的人口和經濟體量佔比都超過一半,也是絕大部分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但按照中國官方的口徑,RCEP的主導和中心角色是東盟,而不是中國,中國只是幫忙做了積極支持和直接推動。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還曾經說,中國“將始終堅定支持東盟在RCEP談判中的核心地位,照顧大多數成員的舒適度”。

我們以前講過,產能過剩的時代,帶有購買力的需求方掌握話語權。一個有相當影響力的國家在RCEP裡說自己只是做了一點微小的貢獻,說明我們在RCEP中的參與,採取了一個相當謙虛的姿態。這是第二個重點。

第三個重點是零關稅網絡。

RCEP劃出來的區域有一個特點:實體經濟佔主導。剛好中高低端產業國都有,資源國也都有,成員國之間的產業很互補。根據協定,這15個國家之間要充分開放彼此的市場,各自的貨物貿易要有90%的產品要麼立即降至零關稅,要麼在規定期限內降至零關稅。除了貨物貿易,其他的服務貿易、投資等等領域也都互相給出了尺度非常大的互惠約定,都是按負面清單給的,就是“除了這幾樣不可以,別的都行”。

這麼一來,RCEP在這些國家之間構建了一張統一的貿易網絡。重點是“統一”倆字。

這個統一貿易網絡跟碎片化的雙邊協定至少有兩個直接區別:

首先是統一了互利標準。以前韓村允許我去賣蘋果不交稅,但澳村去韓村賣蘋果就要交稅,賣鐵礦石才不用交。那可能澳村就會先把蘋果賣給我,我再拿去韓村賣。現在都拉通,誰給誰賣蘋果和鐵礦石都不交關稅,那中間就能消滅沒有必要的貿易轉移。這個統一網絡,就做到了低成本、高效率。

另一個區別,我們還拿中國舉例子。RCEP不是中國和其他14國家的貿易協定,而是15個國家彼此之間的貿易協定,這個多邊網絡做到了“牢固”。

這件事對中國有特別的意義。因為,外部世界要是有誰想玩“去中國化”,在平時忍忍痛可能也就幹了。但想要“去亞洲化”,那就太難了。中國嵌入了整個RCEP網絡,一個蘋果是8個國家聯手種出來的,你還能按中國產品來單獨加徵關稅嗎?前面說了,這可是一個佔了全球差不多1/3人口總量和貿易額的最終消費市場,你捨得組建“反亞洲聯盟”嗎?肯定捨不得。

這是劃的第三個重點。

下面第四個重點,RCEP給中國和亞洲都帶來了新增的經貿關係。

日本簽署RCEP之後,亞洲區域內,中日、日韓這兩對重要國家間的自貿關係是新增加的。

在這之前,RCEP成員裡只有日本還沒有和中國簽過自由貿易協定。但兩國的經濟貿易往來體量已經很嚇人了。日本是中國的第一大外資來源國,而中國則是日本第一大進口來源和第二大出口市場。日本和韓國的關係也類似。

通過RCEP,中國第一次和日本建立了自由貿易關係,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和世界排名前十的經濟體簽署自貿協定,這對中國來說,算是特別收穫。

跟日本建立了自貿關係之後,中國和自貿夥伴的貿易覆蓋率增加到了35%,也就是說,中國每年的貿易額,有35%是賣給自己的夥伴的。安全感也就拉高到了35%。

第五個重點,RCEP給非成員國印度留出了特別有誠意的歡迎敞口。

印度是不在RCEP成員國名單裡的。印度其實從2013年就開始就參與了RCEP合作談判,但在2020年7月,印度決定退出了,主要還是擔心它開放市場會衝擊本國產業競爭力。

但蔡鈺老師提醒我們注意,協定簽署完後,給印度專門留了一個特別敞口:哪怕成員國們已經把協定簽完了,但任何時間只要印度願意申請,RCEP願意隨時跟印度繼續談。

這還不算完,哪怕印度沒有加入RCEP,它也可以隨時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RCEP成員國們舉行的經濟合作活動。

為什麼這麼關照印度?

日本一度表態說,印度不來我也不來。但日本最後還是來了。所以有人猜,協定裡的特別敞口是日本極力主張留給印度的。印度來了是錦上添花,它的人口也將近14億,這個體量對RCEP的區域影響力也是很有價值的。

這是第五個重點。之所以說這些是RCEP的重點,是因為這都是未來可能掀起巨浪的關鍵細節。

其實,除了對於國際貿易實打實的影響之外, RCEP還有一層價值——RCEP還輸出了獨特的亞洲價值觀:比方說,主導國是東盟十國,而不是體量最大的中國,這是“功成不必在我”;再比方說,永遠給印度留個位子,這是“開放包容”。這樣的自貿區價值觀,在全球化退潮的大環境下,毫無疑問是非常寶貴的。

對於中國來說,秉持這樣的價值觀,既是一種氣度的體現,也是中短期的一個考驗。比如說,RCEP在推動區域內各國產業重新佈局的同時,中國的低端製造業難免會加速遷移到東南亞。這會需要中國拿出更大氣度來做讓步,這不是為了換取短期的經濟利益,而是更長時間、更大格局內的共同利益。(文《蔡鈺·商業參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