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唯有死戰,安能言降?”劉諶——蜀國最後的倔強

“劉諶(?-263年),三國時期蜀漢宗室,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孫,後主劉禪第五子,封北地王。鄧艾大軍兵臨成都城下時,劉諶固請出戰,但被劉禪拒絕。當聽聞劉禪舉國投降鄧艾之時,劉諶盡殺家人,後赴昭烈廟自殺。”——百度百科

“此刻唯有死戰,安能言降?”劉諶——蜀國最後的倔強

劉諶,一個三國迷們並不很熟悉的名字。百度百科上劉諶的簡介只有上面這一段,《三國志》裡對劉諶的記錄也只有一句:

“是日,北地王諶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三國志·後主傳》

三國演義稍微多了一點:

次日,眾議紛然。譙周見事急,覆上疏諍之“依臣之見,不如降魏。裂土以封陛下,則上能自守宗廟,下可保全黎民,望陛下三思”。後主從譙周之言,正欲出降;忽屏風後轉出一人,厲聲而罵周曰:“偷生腐儒,豈可妄議社稷大事!自古安有降天子哉!”後主視之,乃第五子北地王劉諶也。後主生七子,惟諶自幼聰明,英敏過人,餘皆懦善。

後主謂諶曰:“如今百官都說當降,汝獨仗血氣之勇,難道想讓成都化為灰燼嗎?”諶曰:“昔日先帝在時,譙周從未參與國政;而今妄議大事,出口亂言,甚非理也。臣切料成都之兵,尚有數萬;姜維全師,皆在劍閣,若知魏兵犯闕,必來救應:內外夾擊,可獲大勝。豈可聽信腐儒之言,輕廢先帝之基業啊?”後主叱之曰:“大膽!無知小兒豈識天時!”諶叩頭哭曰:“父皇!即使大勢已去,也該父子君臣背城一戰,與社稷共存亡,倘若投降,死後有何面目去見先帝啊。”後主不聽。諶放聲大哭:“父皇,先帝非容易創立基業,今一旦棄之,孩兒劉諶寧死不降!”後主令近臣推出宮門,遂令譙周作降書,遣私署侍中張紹、駙馬都尉鄧良同譙周齎玉璽來雒城請降。

“此刻唯有死戰,安能言降?”劉諶——蜀國最後的倔強

北地王劉諶聞知,怒氣沖天,乃帶劍入宮。諶乃至昭烈廟中,伏地哭曰:“臣羞見基業棄於他人,故先殺妻子,以絕掛念,後將一命報祖!祖如有靈,知孫之心!”大哭一場,眼中流血,自刎而死。蜀人聞知,無不哀痛。後人有詩讚曰:

“君臣甘屈膝,一子獨悲傷。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蒼。凜凜人如在,誰雲漢已亡?”

有人說劉禪七子之中,最像昭烈帝的就是劉諶。劉備一生漂泊,他無數次處在生死危險之中,始終與風雨飄搖相伴。快五十歲了,手中沒有超過一萬兵士,身邊也只有張飛關羽趙雲這些草根老將。但將近三十年的時光,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從來沒有動搖過,從來沒有心灰意冷過。幾經坎坷,年老的時候終於三分天下,讓後人記住了這個一生不懈努力要恢復漢室的皇叔。

“此刻唯有死戰,安能言降?”劉諶——蜀國最後的倔強

劉諶跟劉備一樣具有堅韌不拔的品性。可惜的是,劉備有桃園三兄弟,有諸葛,有趙子龍,有一堆願意追隨皇叔的的青史留名的文臣武將。而劉諶什麼都沒有,諸葛瞻戰死綿竹,姜維遠在劍閣,朝廷一幫投降派。先帝的基業毀於一旦,自己卻無能為力。沒人願意勤王,沒人願意幫助劉諶。劉諶的境地比當年的劉備還要兇險萬分。可是,即使如此劉諶也沒有選擇向命運低頭,他自刎於昭烈廟,堅守住了蜀漢最後的倔強!

不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蜀國留給後世讀者的印象從來都是鬥志昂揚的,熱情似火的。很多人說,蜀國是那個黑暗時代的浪漫主義,小慄是認同的,前三國時代的群星璀璨,到了後三國時代,蜀國已經人才凋敝,國力衰敗,再也沒有五虎將和諸葛亮那樣的人才了,可是在身死國滅的時刻,北地王讓所有喜愛蜀國的人重新看到了屬於蜀國的精神和光芒,不屈服,不投降,不認命,為理想百折不撓。讓人們想起,這才是蜀國,是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蜀國,是張飛喝斷長坂橋的蜀國,是趙子龍單騎救主的蜀國,是劉備為關羽報仇,不惜身死白帝城的蜀國,是那個黑暗時代的理想主義。

哪怕正史上只有一句“是日,北地王諶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