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由來

#相信閱讀的力量#

現在的“四大名著”稱呼的由來,是在建國之後,最多也不過五六十年的歷史。

在很早之前,古人就喜歡把若干部作品放在一起,冠上一個總稱,比如:明朝時,王世貞將《史記》《莊子》《水滸傳》《西廂記》列為所謂“宇宙四大奇書”!

四大名著稱號的來歷,最早的時候是在明朝時期當時民間普遍的說法是“四大奇書”,指的是《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和《金瓶梅》,後來清朝文學家曹雪芹的《紅樓夢》橫空出世,無論是在文學價值還是歷史意義方面都更勝一籌,一下子躍居古典小說價值排行的首位,同時內容略微有些淫穢負面的《金瓶梅》也被擠出了名著之列,餘下的三大奇書和《紅樓夢》便成了新的四大古典名著。

另有說法是當時的文學批評家總結經典的時候,將《史記》、《莊子》、《水滸傳》、《西廂記》列為了“四大奇書”,而另一位明代的劇作家馮夢龍也提出了“四大奇書”的說法,不過他的書單卻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有《金瓶梅》,四大奇書究竟是哪一種版本?民間一直爭論不下,清初的時候,文學家李漁總算一錘定音。

他認為《史記》是史書,而《莊子》為散文,《西廂記》是劇本,不太適合放在一起。還是馮夢龍的比較合理。因此馮夢龍的說法受到了社會上普遍的認可。然而事情到了清朝中期又有了轉折,很多小說鉅著又湧現在了公眾的視野,比如曹雪芹的《紅樓夢》,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等等。

期間這些書籍也曾有過風波,在清朝順治皇帝入關之後,清朝廷就開始四處查抄低俗文學,而《金瓶梅》因為有太多露骨的描寫,也被列為了禁書名單,遭到了焚燬和禁止,名聲逐漸銷聲匿跡,到了乾隆皇帝晚期,清朝的文字獄一度到達了巔峰,曹雪芹含辛茹苦留下來的《紅樓夢》因為描繪官員人家的生活,多少帶有一點影射朝政的意思,差點被打入冷宮,這還多虧一位大人物,也就是清朝著名大貪官和珅,他認為《紅樓夢》有著很高的文化價值,故而擔保下來,為讓其免受災難。

到了民國的時候,隨著文化的解禁,六大名著的說法也就有了,分別是《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文化部為了選出適合廣大人民群眾閱讀的小說,精心篩選之後,去掉了尾部的兩本,人民文學出版社最先推出了三國水滸西遊以及紅樓四本小說,這也就是現在四大名著的由來了。

值得一提是,聊齋和儒林雖然落選,他們的價值也非常高,裡面的故事曾今數次被拍成電視劇和電影,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包括范進、寧採臣這樣的人物,更是家喻戶曉。

其實四大名著也曾受到一些人質疑,比如有人認為《西遊記》太過於幼稚,一些佛教徒認為吳承恩有醜化佛教的嫌疑,而《水滸傳》也曾受到人們的批判,認為裡面殺人放火的情節很容易誤導青年,不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馮夢龍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稱為“四大奇書”;

清朝時,金聖嘆把《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評為“天下六大才子書”;

民國時,胡適則說:“吾國第一流小說,古唯《水滸》《西遊》《儒林外史》《紅樓夢》四部。

上面的多種說法裡,沒有一種是現在的四大名著。

新中國成立後的1949年到1966年期間,人民文學出版社應出版計劃要求(劃重點),先後印刷了《水滸》—267萬冊,《三國》—646萬冊,《紅樓》—284萬冊,《西遊》-379萬冊,是當時古典文學類圖書中印量最大的幾種,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大名著的由來


四大名著的由來


四大名著的由來


四大名著的由來

#泰山文學# #在春天說愛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