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襪廠,千里隨行 | 吉林老工廠"


在吉林市重慶街與建設街交會處西北角,有一座灰色樓房,面對十字路口的牆面上懸掛著一隻巨大的襪子裝飾,這就是從前的吉林市襪廠(以下簡稱市襪廠)。

市襪廠,第一印象

第一次知道市襪廠是在1987年,那時候筆者讀小學,每天踢球、爬高、到處野,特別費鞋費襪子。媽媽的同事知道筆者費襪子的事兒後,就主動告訴媽媽,市襪廠可以買到沒有縫合完的半成品襪子,很便宜。

一個星期日,媽媽帶著筆者從家(今錦東·世紀新村位置)出發徒步去重慶街,在江城劇場門前見到事先約好的媽媽的同事,一起來到市襪廠。就是這個灰樓,似乎站在樓下就可以聽到縫紉機的噠噠聲,煩躁、嘈雜。媽媽的同事找到一個帶著褪了色的工作帽的中年男人,和他說了些什麼,那個男人不耐煩的點點頭,走回樓裡。不一會兒,拿出一包襪子,媽媽的同事塞給他幾張人民幣。媽媽的同事轉手把襪子遞給媽媽,說:“十雙,夠他穿一陣子的了。都是尼龍的,扛穿。”大家都知道,襪子的前尖是反轉過來,再縫合的,但是這些襪子都是沒有縫合的半成品,回到家裡,媽媽用隨襪子贈送的尼龍線縫上沒有縫合的襪子,就是筆者的新襪子了。

剛開始,筆者因為有新襪子還真高興好幾天,然而,穿上不到兩天就不開心了。讀小學時,筆者還不是汗腳,但是到外面野了一天回來,一腳的汗,尼龍襪子不吸汗,都捂著,時間長了那氣味可想而知,到誰家玩都不讓脫鞋,太臭。這十雙襪子,一直困擾了筆者一個學期。


市襪廠,記憶尚存

家住藍天小區,67歲的馬先生在市襪廠工作,市襪廠與市針織廠是鄰居,也一度是競爭對手(市針織廠也曾經生產襪子)。馬先生對筆者說:“我們兩個廠子很近,又都生產襪子,所以有點競爭關係。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不久,還沒有太強的經濟意識,通常在百貨商店可以看到兩家的襪子並排擺著,襪子標也差不多,弄混是經常的。”“是啊,我手上收藏的襪子標確實差不多,擺放的時候也經常弄混呢。”筆者一邊說一邊給馬先生看收藏的襪子標。“這應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或中期的產品,你看還沒有註冊商標的標誌,一般註冊商標都會標註註冊商標字樣或者?字樣,這個都沒有。”

“那時候,市襪廠經濟效益還算不錯,還有第三產業,像旅館啥的。你看,市襪廠隔著重慶街對面的美食城沒,那就是市襪廠以前的旅館,對內、也對外。三層小樓,很樸素的那種,建築質量非常好。1989年拆除的時候用剷車、鉤機都不行,工人用大錘砸了一上午就都累得不行退下來了。直到幾天後,來了一批警察給建築周圍拉上了警戒線,還封鎖了建設街的一部分,幾輛扣了棚兒的解放車拉來一批勞改犯,一頓大錘,硬給拆了,那鋼筋就有大拇指粗細。拆了白瞎了,多結實啊。”家住鐵路住宅樓的楊先生無不感慨的說,“以前還安排過四川來的親戚住過這個旅館,條件還挺好的,他們說趕上大城市的招待所了。”

市襪廠,商海沉浮

當大家談論市襪廠的過往時,提到的還有它當年輝煌。曾在市襪廠工作過、77歲的劉女士說:“市襪廠最初是吉林市針織生產合作社,1979年才有了吉林市襪廠這個名字。當年是吉林省第一家生產化纖襪的廠家,那時候純棉線襪是主流,化纖產品是新產品,比較少。你看現在的絲襪就是化纖襪的一種,尼龍材質、輕薄、透氣,很受大家的歡迎。尤其是長筒絲襪,是女孩子很喜歡的。我們生產的尼龍、棉線交織襪還出口過伊拉克,也算是出口創匯吧。對了,那時候山寶牌的彈力棉綸雙織女花襪還是省優產品,因為多次榮獲省、市級的優秀企業,所以成為省預備級企業,以後成沒成省級企業就記不得了。”

另外,據媒體消息,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市襪廠負債高達1.1億元,不得不在1997年全面停產。由於資不抵債,1998年法院把市襪廠的全部資產判給了當時的中國工商銀行吉林市分行。直到1999年,企業申報關閉,進入再就業中心分流安置了部分下崗職工。2006年,通過職工“內欠”折資入股的方式,組建了吉林市金蒂雅針織有限公司,從而完成企業改制,吉林市襪廠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雖然市襪廠的消失並沒有影響大家的生活,但是對於一個陪伴吉林市人27年的企業,大家還是會時常提起它,說說它的過往,說說它給大家帶來的便利。襪子是生活必需品,它跟隨它的主人走南闖北,故此市襪廠也因為它的產品千里隨行。

來源信息:

圖/文 張海川,

文中商標為作者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