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心理”,我們吃過它的虧嗎

偶然接觸到“受害者心理”一詞,於是我帶著好奇上網去搜索了它的定義,受害者心理是指把自己擺在受害者地位的心態。瞭解到大致,我驚訝的發現生活中很多現象都源自於此。


就以我自己孩童時的行為為例。當我受到父母責備時,我便下意識的為自己反駁,而委屈感會又讓我選擇賭氣,而錯過了享受美味的機會。這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而生活中還有很多更為典型的事例。例如一個罪犯在警察面前痛訴自己被傷害而內心受傷、無法自制行為的經歷。又好比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西安奔馳店女博士怒懟女經理的談判錄音中女經理的措辭。


很多時候,在大腦判定疑似傷害時,出於對自我的保護,受害者心理會湧上來佔據我們的思維。於是處事措施便會不自覺地傾向於自己,無意間就偏袒了自己,有時或許還可能以傷害到他人為代價。


有人說,我出生不幸,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太過深刻,也太過沉重。於是一邊埋怨著父母,一邊又自暴自棄,成為自己都看不起的人。有人在燈紅酒綠中游走,戲弄了誰的心啊,又在哪一個夜晚訴說著以前深情錯付。有人似乎感覺在婚姻裡受到忽視,或是不公的待遇,心裡不快卻仍不語,強迫自己去承受。最後冰凍三尺,到頭來哭啞了嗓子也訴說不完心中的苦楚。又有人……


“受害者心理”,我們吃過它的虧嗎


受害者心理逐漸矇蔽了我們的理智,更多的是用感性去思考,帶著我們一步一步的走向情緒的谷底。更可怕的是,我們還未見清醒,而是任其肆意發展。任其拽緊了我們的心臟,由隱隱做痛最後到難以承受的失望、絕望。


可是這就結束了嗎?若非有外界的影響,一個人極少有可能因為自己而產生這種情緒。而只有受到外界的衝擊——或是我們渴望的東西,或是那個想要的人,亦或是害怕發生的事情。受害者心理才會突如其來又不動聲色地滲入,最後傷害的或許不只是我們,還有被我們拉入這樣一個怪圈的其他人。


其實,何必如此呢?這麼的折磨自己。


原生家庭的傷害的確難以磨滅,但只有當我們停止抱怨、下定決心遠離這樣一種傷害時,才能更好的找尋我們自己。

成長為想要的模樣。就好比明王朝時期的朱佑樘,幼時深受宮闈鬥爭的迫害導致其童年苦不堪言,但他並未因此而仇怨。登基後也並未因為身份的尊貴而沉迷,而是自覺的脫離自己深惡痛絕的事情,只娶一妻不貪美色、勤懇於朝政,最終造就“弘治中興”的盛況。


而受過傷的人呢,就別把傷害再施加到到別人身上了,畢竟願意去愛你的人想給予你的是愛。網絡上有一句話說的極是:有些人是渣不起來的,因為他骨子裡的教養和責任感不允許。所以,也別把自己受到的傷害作為傷害他人的理由。


兩個人在一起有時候你感受到的忽視、受到的委屈,或許只是對方不經意間無意的行為,也並非雙方意願。不要輕易就否定一個人的愛,也別讓自己陷入到自哀自憐的漩渦中出不來。婚姻中兩個人好好的交流,各自反省,一起解決問題,不是更好嗎?即便是感受不到對方的愛了,也要好好照顧自己,而不是似乎無可奈何、寄希望於傷害自己來賭氣。


“受害者心理”,我們吃過它的虧嗎


小時候賭氣次數多了,也便發現賭氣致使內心不舒服的是自己,到頭來沒吃到美味的也是自己。


同樣的,懷揣著受害者心理的我們到最後會發現,其實,這樣的心態除了讓我們情緒失落而無法擺脫、如此循環往復以外,再無其他意義。到不如就此改變來得痛快!


當我們感受到“受害者心理”的入侵時,最好的方式是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暫時拋開所有社交,安靜地獨處在個人空間,把想對別人說的話對自己說一遍,或是寫下來。再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話裡的邏輯性與情緒化的比重,從而更直觀的看穿自己的想法,而非單純的讓頭腦自己“表演”。


在私人空間裡,我們更少的受到外界的干擾,也更有勇氣直面自己內心——無論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無意之舉,還是下意識對責任的逃避。我們也都更有勇氣去面對,從而更好的幫助自己從受害者心理的泥潭中拔出。


想到很多年以前,因為自己的受害者心理,而至此與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朋友分道揚鑣、再無緣分,我就心生內疚。我很想告訴大家的是,別被這樣的心緒左右了我們自己。傷害自己很痛苦,傷害我們在乎的人更痛苦。不要到頭來,讓道歉顯得太過淺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