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院士”,一路走好!

8月12日凌晨

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

因病醫治無效逝世

享年89歲

“布衣院士”,一路走好!

盧永根, 1930年12月生,廣東花都人。1953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歷任華南農學院助教、講師,華南農學院農學系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3年上任華農校長之初,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談到自己的黨員、校長、教授三個角色關係時表示,要堅持“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的原則。

20世紀60年代初,他研究稻作遺傳資源,劃分我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型和氣候生態型;70年代後,從事水稻遺傳學的研究。首次建立原產我國三個野生稻種的粗線期核型。

2017年3月,他把880多萬元積蓄全部捐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教育基金。

“很多人不知道,在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後,是近乎苛刻的節約。”盧永根的學生、華農農學院副教授劉桂富說,盧永根厲行節約,家裡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老式收音機、檯燈。“他還在樓頂‘耕田’種菜,自給自足,儘量少買菜少花錢”。

2018年3月1日,中央電視臺 “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成為第一位揭曉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裡!”這是《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盧永根的頒獎詞。

節目中,主持人白巖松連線採訪了盧永根院士的夫人徐雪賓老師。徐雪賓向現場觀眾展示了一張遺體捐獻卡,這是幾個月前盧永根要求為他辦理的,卡片上面寫著:“我是一名捐獻遺體的志願者,我願在身後將遺體無償地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為振興祖國醫學事業而奉獻。”

同為遺體捐獻者,徐雪賓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決定,“作為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作為共產黨員,他捐獻遺體是最後一次做出自己的貢獻。”

“布衣院士”,一路走好!

相關閱讀:

心唯大我育青禾

--記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

“香港仔”的家國情懷

新中國成立前,他離開家人,從富足的香港來到積貧積弱的內地。對祖國深沉的愛,貫穿他的一生。

“你具備移民條件,為什麼還要留在中國?”一位美國移民局官員曾問盧永根。“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這句人生格言。

盧永根濃烈的家國情懷,源於日本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盧永根祖籍廣東花縣,1930年生於香港中產家庭,家境殷實。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在顛沛流離中度過少年時期。

親眼目睹日軍的兇殘,體會到了當亡國奴的悲慘,因而在廣州解放前,很多巨賈大亨南下跑到香港時,他選擇回到百廢待興的廣州。他說:“我是炎黃子孫,要為自己的祖國復興效力。”

對祖國深沉的愛,貫穿盧永根一生。他曾三次到國外訪學,在異國豐厚的物質生活面前,他選擇學成歸國。甚至在家庭親情面前,盧永根內心的天平也傾向祖國。他曾到美國照顧病重的母親一個月,在美的兄長竭力勸他留下,他最終也沒有動搖。

盧永根不但堅信只有祖國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還感染帶動身邊人奉獻祖國。現任華南農大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的彭新湘,1992年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深造時,收到盧永根的親筆信,希望他學成歸來,奉獻祖國。

當時彭新湘正為留菲發展和回國就業而舉棋不定。在國際水稻研究所,他每月能領到1100美元,還有機會“跳槽”到美國等發達國家。而當時回國收入低,科研條件差,連實驗臺都是水泥砌的。

盧永根一行行娟秀的鋼筆字,重如千鈞。彭新湘等一大批人才最終選擇回國奉獻才智,與盧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種等方面拼命趕超。如今,我國水稻研究技術在很多領域超過了國際水稻研究所。

“是中國共產黨指給我有意義的人生之路。”1947年12月,盧永根加入了新民主主義同志會。

1949年8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自此,盧永根自覺地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緊密相連。住院後,盧永根希望繼續過組織生活。2017年3月,華南農大成立了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每月支部成員把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等帶到他的病床前。

惜才愛才的“伯樂”

本可以在校長任上四平八穩,盧永根卻頂住壓力,破格晉升青年才俊,開風氣之先。

1990年,彭新湘在花都縣花山鎮開展科技扶貧時,突然收到國際水稻研究所信函,邀其到該所博士後流動站。

“喜從天降。”彭新湘後來得知,正由於他在華南農大讀博期間發表了3篇一級學報論文,盧永根傾力推薦他去國際水稻研究所學習。

盧永根不僅在國內發掘人才,而且到國外網羅高端人才。1983年,盧永根到康奈爾大學考察訪問。現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當時正在該校讀碩士。通過多次接觸,盧永根頗為賞識科研冒尖、基礎紮實的溫思美,主動邀請他回國工作。當溫思美猶豫不定,沒及時回覆盧永根第一封邀請信時,第二封信就來了。盧永根求賢若渴的熱情,打動了溫思美。1985年,他回國到華南農大任教。

盧永根還努力為人才打造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1987年的華南農大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困局,職稱評定上論資排輩的風氣又很重。為給有能有為的年輕人拓展廣闊天地,1986年底,盧永根專程到北京向原農牧漁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何康請示。得到批准後,華南農大在全國率先打開人才培養新格局。

當時很多四五十歲的老教師都沒有辦法晉升,提拔年輕人風險很大。盧永根仔細閱讀每個人的檔案,通過談話考察每個人的品質,在100多人的全校副教授以上會議上進行述職,系、校兩級學術委員會不記名投票,並寄到校外進行專家評審。

最終,駱世明等3人從講師晉升為副教授,羅錫文等5人從教員或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年齡最小的溫思美當時才29歲。如今,8個當年被破格提拔的年輕學者已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被稱為“華農八大金剛”,其中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抗擊非典和禽流感戰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華南農大原校長駱世明等。在盧永根精神的感召下,華南農大廣納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風氣一直延續至今。

為了舉薦英才,盧永根不怕得罪人。評選珠江學者時,部分專家對年輕學者鄧詣群參選有異議,認為他回國不久。“從康奈爾大學學成歸國,已是愛國表現,哪能以回國時間長短論成敗?”盧永根力排眾議。事實證明盧永根並未看錯人,鄧詣群很快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並參與、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課題等重大項目,為國內農業發展作出諸多貢獻。

盧永根還在生活上關愛人才。溫思美剛到華南農大工作時,盧永根給他100元安置生活,這對當時工資僅有幾十元的他來說是一筆鉅款。博士生劉向東到香港大學做研究,盧永根主動借其1500元,還把自己用的兩個行李箱、一套新西服送給他。

堅守原則的“布衣院士”

他橫眉冷對商業化,訓斥走關係的親戚,將對黨和祖國的忠誠化作兩袖清風。

“再不回來,我就找你領導,讓你丟飯碗。”盧永根大發雷霆,嚇得一位上門求他辦事的年輕教師停下步伐,並拿回手錶。

原來該教師和愛人兩地分居,他希望盧永根把愛人調到華南農大,盧永根答應按照程序辦理。為表達感謝,該教師冷不防往盧永根兜裡塞了塊手錶,卻不料被狠狠批評了一頓。

溫思美目睹這一幕,他深知正由於盧永根講原則、重規矩,學校裡沒人敢送他東西,也沒人敢請他吃飯,“他會當場拒絕,還讓你下不了臺”。

盧永根對待親人要求更嚴格。一個做工程的親戚來“走後門”,被他罵了回去,“只要我在一天,你就一天不要進華農大門”。他在位時,老家人從沒沾過光,親戚們對他頗有意見。

他管得最嚴的還是自己。在校長任上,盧永根堅守原則,不坐進口小車,在住房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盧永根作為專家學者也是如此,不圖虛名不圖利。從2004年開始,不願當“掛名博導”的他主動停招學生,改為協助自己的學生輩帶研究生。

盧永根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學科評議組召集人。部分高校和科研單位打聽到他是評委時,就四處公關。曾有人找到華南農大發展規劃處處長、盧永根弟子莊楚雄說情。“找盧老師沒用,歪門邪道只會適得其反。”莊楚雄明確告訴來訪者,盧永根只看實力。

身為中科院院士,盧永根也從不越位。他認為院士只是某一領域的權威,並非什麼都懂。他更不允許別人打他的旗號跑項目、要課題。

前幾年,華南農大為院士配了專車,但莊楚雄經常看見盧永根揹著雙肩包擠公交,“沒生病前,盧老師常拿著半舊的飯盒,與學生一起排隊打飯,成為校園內活生生的‘教材’”。

【畫像盧永根】

“布衣院士”,一路走好!

廣州解放前,盧永根放棄香港,回到百廢待興的廣州。

他說:“我是炎黃子孫,要為自己的祖國復興效力。”

盧永根任校長時,老家人從沒沾過光。一位做工程的親戚來“走後門”,被他罵了回去。

他說:“只要我在一天,你就一天不要進華農大門。”

評選珠江學者時,盧永根為年輕學者力排眾議。

他說:“從康奈爾大學學成歸國,已是愛國表現,哪能以回國時間長短論成敗?”

罹患癌症後,盧永根將畢生積蓄880萬元捐給學校。

他說:“黨培養了我,我要將個人財產 還給國家,作最後的貢獻。”

(中國教育報記者 劉盾 通訊員 方育闐 方瑋)

鞠躬盡瘁農業事

死而不已稻花香

一路走好

永遠懷念

我們的“布衣院士”

文章來源:綜合自人民日報微信、@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央視新聞、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