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哎呀,我家孩子就特别内向,怎么办?”

“他看到陌生人都不愿意打招呼甚至躲起来,也不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耍,总是很难融入集体。”

“我们总是觉得内向的孩子就会吃亏,我们自己就很内向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内向.....”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内向的孩子会吃亏么?

其实,我们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有时候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又不高兴了,问他,他也不说,有时候真是火气大,我和他爸都不是那样的人啊!

一旦觉得自己孩子是内向的人,我们便开始怀疑:内向是一种病吗?我该怎样让孩子外向一点?我是不是应该把他们多带出去主动跟别人打招呼?是不是应该多做一些“外向的孩子”才会做的事?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我们似乎一点都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内向。甚至觉得内向很不好,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甚至我们为了改变孩子内向的性格,逼着孩子出去社交,把孩子锁在家门外,让她一定要跟院子里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或者教会他各种社交技能,就为了跟别人交流时更友好。

尤其在当今这个“社交至上”的大环境下,大家似乎都偏爱能言善辩的外向型人。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内向是一种病吗?

01、内向≠性格缺陷

很多人有这样的误会:

一个外向的人应该是乐观、自信、阳光、能干、勇敢、能言善辩的。

一个内向的人应该是悲观、自卑、阴暗、笨拙、懦弱、沉默寡言的。

总之,形容外向的人都是积极的词语,而形容内向的人都是消极的用词。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上学时,一个品学兼优但不爱说话的小孩,期末评语:各方面都很优秀,就是性格太内向,上课不爱举手发言,希望下学期活泼开朗一些。

相亲时,女生会评价:这男的话太少了,以后肯定不懂情调,不体贴,沟通困难。

工作时,同事会说:你在办公室怎么都不聊天,一点都不融入大家。

内向被默认为是一种性格缺陷,而内向的人通常被看作异类。

其实内向是一种性格的表现,但它并不是性格的缺陷。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内向是一种性格的表现,并不是性格的缺陷

02、内向与外向的差异

外向与内向的人在大脑生理结构上天生就存在差异,或者说从出生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内向的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安静(但在一些让他觉得放松的环境里他会显得很活泼)。太多的外部活动会让他的能量殆尽,所以他需要在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安静一会,以恢复精力。

外向的孩子,从外部世界获得能量,只要哪里有好玩的,外向的孩子是最快乐的。他会越玩越带劲,好像天生有用不完的能量。他们也很容易融入新环境,也总是看起来精力充沛。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偏内向的孩子:孩子很容易在外人面前有压力,比如在很多人的场合表现出退缩。

偏外向的孩子:孩子总是精力充沛,不管有没有人跟他一起玩,他也总是想着去外面玩。

哈佛大学神经科学教授卡尔•施瓦兹教授认为,那些在2岁时表现出腼腆内向的孩子,即使在他们长大到18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难以被真正改变。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你还在因为孩子内向而郁郁寡欢?往下看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内向的孩子有什么优点?如何发掘孩子最大的潜在优势呢?

一、内向孩子的优点

一些关于性格的研究认为,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是有生理基础的,大约50%是由基因决定的。据调查,美国有将近一半的人是内向者。欧洲是外向者的聚集地,亚洲是内向者的聚集地。看到这你还会责备孩子么?

内向的人,往往是敏感而冷静,深沉而腼腆的。敏感人群中有70%是内向者,这种独特的敏感性使得内向者往往在观察能力方面比外向者更细致。内向的人往往容易被一首音乐,一个电视片段,一句深情的话或者某种善良行为而感动。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

历史上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名人,他们都是性格内向的,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的伟大作品的创造。

比如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肖邦的《夜曲》等;

比如国内的马化腾、张朝阳、丁磊,李彦宏等人,国外的巴菲特、比尔盖茨、甘地等都明确表明过自己是内向型的性格。他们的成功,与他们沉稳、内敛,不张扬的气质有很大的关系。

一项经过长期反复的测试表明,创造力更强的人往往都是内向的,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也常常是腼腆而孤独的。内向者喜欢独立工作,而孤独是创新的催化剂。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二、内向不好么?

内向不好么?非也!在许多领域,只有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投入到所谓的“刻意练习”,因为这会使你精神高度集中,而这正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

同时,内向者热爱工作,是因为其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心流(英语:Mental flow)在心理学中是一种某人在专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一种让你感觉完全投入到某项活动中的极佳状态。进入心流状态的关键在于,追求某种事物本身,而非将目光锁定在其带来的回报上。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三、如何发掘孩子最大的潜在优势呢?

1、尊重孩子的内向,不乱贴标签。

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接纳和爱,学会欣赏内向的孩子,给孩子建立一个对自身的积极的看法。不要拿别人家的外向孩子的标准来定标自己的孩子,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正如开篇我们提到,内向是一种性格的表现,不是性格的缺陷。

所以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父母的期望使他感到很羞愧并有压力,这样只会让孩子缩回自己的内向世界,以为外界带给他的负面反馈都是对的,只会让他变得自卑。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切勿给孩子乱贴标签

2、教会孩子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对于一个内向的孩子,如果你非要让他变成外向的孩子,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只会让他感到更加的焦虑,就好比你不喜欢吃榴莲,可我喜欢吃,我非逼着你吃,你是什么感觉?与其逼着他出去社交改变自己,不如给予孩子信任与时间。

可借助孩子喜欢的书本和影视作品来帮助孩子区分内向和外向的角色特点,使他能做更好的自己。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给他们读读《小熊维尼》系列故事,与他们讨论不同的角色的表现,让他们认知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人,让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3、给孩子提供一个恢复精力的场所

当孩子需要安静的独处一会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尽管让他自己呆一会儿,等他能量恢复好了,他自然就好了。

对于感到不安的内向小孩,作为家长,不要试图跟他讲太多道理,内向的孩子本身就敏感多虑,讲太多道理反倒会让他变得更加的焦虑。

也不要强制他出去社交,内向孩子有他自己跟这个世界打交道的系统,父母即使想管也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不要轻视或忽视他的烦恼。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想要解决内向孩子融入社交困难、遇到欺凌问题,家长究竟怎么做?

01、如何让孩子更好融入社交活动

我们能做的是,不要强迫孩子在学校成为万人迷,不要认为上课一定要举手回答问题或者一定要踊跃报名学校的各项活动才是优秀的孩子。让孩子做自己,或许因为他会某一项小技能,也会深得小朋友喜爱,朋友自然也会愿意跟他交往。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多理解孩子

在这个方面,比尔·盖茨的父母是这样做的:

比尔·盖茨儿时,是个内向的书呆子。比起与人交往,他更愿意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书。比尔父母并不是说一句“快出去和别的小朋友玩”,就把孩子独自推向“社交场”,而是亲力亲为,每年组织夏令营,邀请不同的家庭在湖边一起玩耍。

每个家庭发挥各自的特长,大家一起举办了网球赛、奥林匹克运动会、音乐会为了鼓励比尔社交,比尔的父母还在夏令营中设计了“今晚去谁家睡”的游戏,通过抽签,让比尔可以有更多独自与朋友相处的机会。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学会接纳孩子

02、我们该如何避免孩子遭遇欺凌?

校园霸凌始终还是一个存在着的现象,也是很多父母担心的问题,除了现在社会各界合力治理外,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帮助孩子保护自己。那么,害怕自己内向的孩子很容易成为“坏孩子”的目标,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做呢?

给孩子做榜样。那些在家里目睹暴力和攻击的孩子很可能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所以不要言语讽刺或辱骂孩子。

让孩子明白,自己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坏孩子”最惧怕的还是大人的权威。所以,遇到危险需要去寻求大人的帮助,无论是找老师还是家长。

让孩子去参加空手道或其他教授自我防卫的培训班,建立自信。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给于孩子信任的力量

我们要变身成一个主动型家长,去了解孩子的这种性格,并努力去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我们为人父母最需要做的。

对于内向小孩,我们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爱。这里所谓的时间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有意识的付出。很多父母会说,我很忙,我的时间很奢侈,但是与孩子相处的宝贵时间,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要把与孩子的相处作为你生活中优先考虑的重点。即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能收获一个出色的孩子。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现在,你还在为孩子是内性而纠结么?

想想那些富豪榜上的人,大部分都是内向的人,你就不会觉得孩子内向是一个特别不好的事情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为什么非要变得像别人那样开朗外向呢?

对于如何发掘内向的孩子的潜在优势,你有什么心得么?欢迎留言分享。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内向=性格缺陷?原来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长篇图文,一字一句的码字完成创作,实属不易,感谢您的认真阅读。

我是#智知教育#,专注儿童教育!陪你与孩子一起成长,每天分享科学教育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