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的古遗址

古厌次遗址

德州的古遗址


厌次古城在今陵县神头镇西一公里,北依笃马河,南临厌次河,连绵起伏的汉墓群分布在笃马河北岸,东方朔墓、祠坐落在它的周围。传说,秦始皇称帝后巡幸天下至此,见神头一带晓气缭绕,问方士知为天子气,非常震惊,认为自己已是天子,岂能再出天子。遂在此置厌次县,意在压住天子气。1978年文物普查,神头镇先后发现并收集出土文物有佛龛、汉陶罐、耳杯、铜钫、王莽货币“大黄布千”“汉五铢”等文物30余种。后石庄以南断崖处有大量的陶片瓦砾,有明显的灰土层,“大黄布千”、汉陶罐就是在此发现的。为此,把这一带定为古厌次遗址,汉代是陵县历史上的繁荣期,汉遗址分布较广,出土的汉代文物也较多。于集的徐庄、滋镇的沙王村也曾先后发现汉遗址,仅徐庄就曾三次出土过窖藏“汉五铢”和王莽新朝的“货泉”“大泉五十”及“汉半两”。在沙王村群众称为瓦古寨处,分布着大量的早期陶片和汉墓,并出土了陶缸、陶灶、陶鸽、耳杯等古器。

唐平原郡故城墙遗址

德州的古遗址

唐平原郡故城即现在陵县城。唐平原郡故城墙遗址系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俗称唐城墙,是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颜真卿做平原郡太守时,为防安禄山的叛乱而修建的。当时夯土筑成三道城墙,坚固宽厚,易守难攻,城上修筑有楼、橹、女儿墙、炮台等。墙高约五丈,上宽约二丈,周长20里,三城环绕,浑然一体,气势壮观。在当时修建的三道城墙中唯二道城尚存两段,一段在人民公园南侧,另一段在县城西北隅,均呈拐角型,前者长约100米,后者长约400米。据到陵县考察过的有关专家介绍,国内留存至今的土城墙极为罕见。

德州宋元瓷窑遗址

德州宋元瓷窑遗址坐落于德州市原州城内西北隅一带。出土的瓷器中多系浅蓝釉和白釉,兼有三彩。种类繁多,以碗居首。搜集到的计达六种之多。

关于窑址年代,该地出土的铜钱,最晚是宋徽宗时期的“崇宁通宝”。瓷器上绘有艳丽的红、绿、黄彩,属二次烧制的釉下彩,这类工艺称为“宋加彩”。在部分瓷器底部虽烧制有“泰和”“正大”等年号,故仍称其为“宋元瓷窑遗址”。

2006年7月,德州方向机厂拆迁时,在院内地下2米处发现一座早年废弃的瓷窑。该窑为砖室结构,南北走向,呈椭圆形。由于多年在窑址上从事生产劳动和修建建筑,窑址已有一定程度的损毁。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宋、金、元、明四朝窑基和灰坑红烧土层一处,以及各种窑具、瓷器残片、窑砖等。从窑址出土的瓷器种类看,主要有定窑、磁州窑(宋、金五彩)、钧窑、龙泉窑、耀州窑、明代早期青花瓷等。采集到大量宋元时期瓷盘、瓷碗、画花瓷枕以及加彩瓷人、执壶、瓷蓝等器物。出土瓷片白釉较多,胎质坚硬,厚薄均匀,共出土有价值文物258件。在清理过程中,还出土了多枚锈蚀严重的铜钱,其中有一枚宋代绍圣元宝。根据窑室形制和出土器物及残存现状判断,该窑是一座早年废弃的宋元时期的瓷窑,也是首次在德州境内发现宋元时期的瓷窑。

德州的古遗址

德州瓷窑址的发现填补了德州地区陶瓷发展研究史上的空白,证明了德州早在宋元时期制瓷业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通过对出土瓷器的对比看出,德州古瓷窑是宋元时期十分重要的瓷窑之一。所出土的宋代定窑乳白釉瓷,瓷质如玉、湿润柔和、胎质细腻、胎薄精巧、纹饰以素白瓷和白釉刻花、白釉剔花为主。到了金代,工艺水平继续提高,特别是五彩瓷人物塑像等瓷器创造了当时彩瓷技术的最高水平,为研究我国北方陶瓷烧造工艺、窑系分布和延续状况,以及运河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变迁历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明代德州砖窑遗址

明代德州砖窑址在城南(今黄河涯镇)窑上和伙房村一带。此砖窑建于明洪武系官窑。据1935年,《德县志》载:“洪武三十年,筑卫城砖不足,于城南开窑烧砖。今窑上、伙房二村其故址也。”《德州地名志》载:“明洪武年间,德州建城,在此建窑烧砖,形成村落,故名窑上,”“此地系烧砖工人伙房,故名伙房,”“烧砖工人在此聚集,故名齐庄。”


德州的古遗址


另据《德州志》记载:“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在今德城区南黄河涯伙房、窑上村一带设窑烧砖截断大运河一段河弯,修筑完成了德州卫城。永乐九年(1411年),(德州)州治自运河河西迁至德州卫城内。”现黄河涯的窑上、前仓、伙房等遗址均为“洪武三十年砖不足于城南开窑烧砖”时留下的故址。

德州砖窑系群体窑,窑址范围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500米,占地面积900亩,共有砖窑72座。因年代已久,现大部分窑室已毁坏,仅伙房村北尚存残窑17座,均系原形柴窑。烧制成的砖有方形、长方形两种,均系灰蓝色。方形砖边长46厘米,厚10厘米;长方形砖长46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砖分素砖和印鉴砖两种。印鉴砖镌于砖侧,现存有“明成化十七年四月××日德州窑造”“明成化十八年德州窑造”“明正德十年德州窑造”等成砖原物。当时烧砖相当讲究,烧砖用土选好后,用筛子粗过一遍,细过一遍,再入滤泥池过滤,滤出的泥用脚踩熟后才能制坯,所以,烧制成的砖表面细腻,质地坚硬。德州砖窑除供应本地建城用砖外,还大量供应北京用砖。《明史》载有:“建故宫有德州窑制砖。”《文物天地》杂志上曾载文说,在古长城上发现有“德州窑制”青砖。

德州的古遗址

明代德州十二连城遗迹

德州十二连城俗称十二连营,址在今德城区天衢街道办事处境内。据1935年《德县志》记载:“德州城北二里许,土垒十二所,周方数里,绵亘连峙”,即十二连城也。

德州的古遗址


元末明初,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明太祖平定天下的第三年,实行分封制,以二十四子分封诸王,慎固边防,翼卫朝廷。其中太祖的第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而据北平天险,有精兵10万,并“节制沿边士马”(《明史·成祖本纪》),地位显赫,权倾一时,对朝廷集权统治威胁最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病逝。已故皇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即位,改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此时,功高权重的燕王朱棣已成为明廷最大的心腹之患。燕王自恃马强兵重,对新继位的建文帝屡有不恭之举,数不从帝命,其谋僭皇位之心已久,其他诸王亦“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明史·成祖本纪》)。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扶国家”为号召,公开举兵反叛朝廷。自此,长达近4年的“靖难之役”在德州区域拉开了序幕,“十二连城在城北十里,明建文元年李景隆将兵五十万众讨燕(燕王朱棣),都督韩观筑十二连城以护北厂仓储。”这场战争,最后以燕军大胜,明军大败,建文帝及其后妃自焚于皇宫而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