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與南京市的歷史淵源——(三)後花園

昨天我們講到了歷史上,馬鞍山地區對南京在軍事價值方面的影響力。今天我們來講一講馬鞍山與南京之間極近的距離所帶來的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交融關係——後花園。

馬鞍山瀕臨長江,地接南京,古為六朝畿輔,京都要地。早在東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衣冠南渡,馬鞍山成為南下的官僚士大夫以及富商大賈們的生業之邦,享樂之地。許多強宗豪族,風流名士相繼湧來過著遊宴山水的生活。馬鞍山又屬於吳楚交匯地帶,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在這裡碰撞互融,楚風吳韻同時流行,使得馬鞍山地區逐漸形成兼具吳楚文化特色的民俗民風。

馬鞍山市與南京市的歷史淵源——(三)後花園

天門山至慈姥磯沿風光帶示意圖(明嘉靖年間繪製)

同時,南京作為皇城,文化旅遊消費潛力巨大。馬鞍山藉助便利的長江水道交通條件,採石沿江上自天門山下達慈姥山一線的山水風光環境和獨特的民俗民風,吸引著大量的京城遊客前來觀光度假。特別是六朝時期,馬鞍山與南京之間的文化旅遊交往逸事不斷。先後有東晉權臣桓玄在姑孰篡位稱帝。以丞相謝安為首的謝氏家族成員屢屢來此休閒度假。南朝劉宋時期,劉裕,劉駿兩朝皇帝先後來此建塔築臺遊宴歌舞。蕭梁時期,梁武帝長子蕭統在此建閣讀書。採石才子周興嗣奉詔撰寫的《千字文》轟動京城。

六朝後,先後有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賈島、杜牧、韋莊、梅堯臣、曾鞏、王安石、沈括、蘇東坡、黃庭堅、米芾、陸游、楊萬里、張孝祥、文天祥、張弘範、白樸、朱元璋、方孝孺、于謙、湯顯祖、姚鼎、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以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翁文灝等文武官員、騷人墨客、風流名士或專程從南京來採石遊覽,或往返南京駐足流連,留下大量的詩詞文賦,楹聯碑刻,為馬鞍山與南京的文化交流作出積極貢獻。


馬鞍山市與南京市的歷史淵源——(三)後花園

民國34年馬鞍山群眾聚會夫子廟(馬鞍山年鑑資料)

下一篇:經濟依託

未完待續。。。。。。

#老照片##歷史回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