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開示」經文解釋|《圓覺經》講義(五)

智空禪師

「系列開示」經文解釋|《圓覺經》講義(五)

【注:括號內容為閱讀提示非開示原文】

“普眼菩薩。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上一次講到了,普賢菩薩承接文殊菩薩的意思,問釋迦牟尼佛,到底這個圓覺清淨覺相怎麼操作?怎麼修行?心裡應該安住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下?釋迦牟尼佛的回答是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雖然這個法是直接面向一些大成就的大菩薩講的,但不是說對我們不適用啊!所以我們還是可以操作的。

(菩眼菩薩問問題的目的)緊接著,普眼菩薩跟著普賢菩薩的話尾,繼續往深裡問,問出另外一個問題。他問這個問題,表示普眼菩薩對眾生的瞭解,他知道眾生這樣一下子說放就放,不容易理解。就像以前我跟你們講:放下!堅持放下!可是你知道,你的放下和我的放下一樣嗎?不一樣。這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你們還不能很好地把握這個簡單實用的方法。

(沒有開悟的眾生如何修行)普眼菩薩知道這個問題,所以他就展開來讓釋迦牟尼佛往淺白裡講一講,往清楚裡講一講。你說沒有漸次,可是很多人還需要一個次第,於是他就繼續問:菩薩們怎麼修行?先怎麼修,後怎麼修?心裡面怎麼誘導自己進入這種“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的這個思維過程,而且如何住持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因為那些眾生沒有開悟,不像我們這樣能夠聽懂。您慈悲,把眾生還不能聽懂的這一部分講講清楚。大概是這個意思。

那麼這句話說出來就是:“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就是說那些眾生沒有開悟,不像我們是登地的菩薩,那怎麼樣才能讓他們開悟呢?

(次第而修,垢盡明現)這個問題問得實在是好。我選了經裡面的四段,第一段是:“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你們把這一段背會它,經常琢磨這句話。佛陀真的是了不起,你不服能行嗎?語言這麼直截,你讓我琢磨這個次第的話,還不一定能講清楚,但是釋迦牟尼佛就講清楚了,所以我們不得不讚嘆他。

(滅除幻身與幻心)這一段的意思是說,那些可憐的眾生,一直以來,就像我剛才講的,執著了幻身與幻心。所以,第一個要滅的就是幻身啊!因為幻身是四大、五蘊構成,這個幻身是生滅流轉的,所以它是虛幻的。幻身的滅,不是說我們就焚燒了,而是了知幻身如幻如化,生滅流轉,無有常性,所以對身體的執著就沒了

(幻身滅,幻心滅)佛陀在初轉法輪的時候告訴我們,身體是不淨的,流轉的。因為身不可依靠,我們依靠身來生起的種種妄想的心呢,由於幻身之滅,幻心也就滅了。心要跟著身的流轉之滅而滅。

(身心世界,依心而住)釋迦牟尼佛說,我們的心,經常貪染外境的一切,由於無心,也就不存在外境了。身心世界,依心而住,真實不可思議,真是這樣的。

(幻塵與幻滅均要滅)如果外面不存在了,我們現在的身心已經不存在了,幻塵也沒有了。幻塵一滅了的話,我們觀察萬事萬物如幻如化的心念、思維,滅萬法的漸次觀空的次第,到最後,以及能觀空的能——也就是幻滅,這個“幻滅”也就滅了,知道嗎?“幻滅”也要滅。

(非幻顯現)“幻滅”滅了之後,那剩下什麼了?還有個不幻化的,叫非幻,非幻不能滅。非幻指的是什麼?就是如來藏,就是我們究竟的本性,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最後他又作了一個比喻,就像那個鏡子啊,磨磨磨,磨得鏡子髒的東西沒了,鏡子的光明就顯現出來了。

(佛陀回答中的修行次第)我再重新講一下這一段,如果按漸次來修的話,“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這一句講的是小乘果位的人無我;後一句說,“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這是滅的法無我,是大乘所修;“幻滅滅故,非幻不滅”,破無明,圓教的佛菩薩所證,這是有次第的。

你懂這個過程嗎?“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他講的是個人的身心,小乘的涅槃;“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修什麼呢?他不僅滅了人我執,還要滅法我執。最後“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如來藏妙真如性就顯現出來了。破無明,證的是中道實相第一義,證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俱、一法不立、一塵不染——這樣的究竟實相的一切種智。

這是教義,我想你們大部分人聽得一頭霧水,所以我很少講教下的東西。只是用簡單的語言串講一下就行了,深入地講你們聽不懂,也不是為了擺淵博的學問,聽不懂沒意思,簡單就行了。

(修行的漸次)這一段就回答了普眼菩薩要求釋迦牟尼佛講修行的漸次的問題:先滅身,再滅心,再滅幻塵,再滅幻塵的能者,就是了知幻滅的心。一切幻滅虛幻全部滅乾淨了,顯露出來非幻的了,非幻的就不滅了。這個是講得比較深了,能聽懂就聽懂,聽不懂慢慢琢磨。

對一個修行人來說,第一步,你要看開我們這個色身是假合的,當你了知色身是假合的,還有什麼呢?身體是生滅流轉的,那依靠於身體流轉的這個心,在哪裡啊?也就沒有了——幻身不存在。幻心沒有了,這個世界呢?外面的世界是由於自己這個人存在才有了外面的世界,如果沒有你這個人存在,外面的世界存在的意義還有嗎?沒有了!最後幻塵也滅了,幻塵是身心之外的境界,也沒了。我們了知身心之外的境界沒有的這樣一個心念之“能”,那也是一個妄念,它也滅了。當這一切的幻滅全滅的時候,顯露出什麼?這個時候一切滅了,知道一切滅的是什麼?是非幻的。這樣講聽的明白嗎?

再講一段,今天就休息,我講的慢一點,大家理解的深,然後根據這個話可以更進一步的問問題,我來回答,這樣消化的就會好一點。

第二段是這樣摘的:“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依靠次第修行可以證得圓覺清覺相)這句話是說眾生如果依靠這樣一個修行次第修的話,會漸次地證入如來藏的實相。修行佛法的菩薩們,還有那些沒有開悟的眾生,都依靠這個方法,可以證得一切幻化全部滅。這些幻化的影子、相狀,全部滅了,就把一切的幻相全都滅了。

滅了以後會怎麼樣呢?這個修行的人就得到了無方清淨,無邊無際的覺相,也就是圓覺清淨覺相。在文殊師利問的時候,佛陀說“圓覺清淨覺相”,這個時候清淨就得到了,而且是圓覺的。

(無方清淨如何顯發)為什麼呢?下面說了,“無邊虛空,覺所顯發”,這個無邊虛空,其實也是清淨的。如果說法界有邊際是錯的,同時法界也是沒有方向的。“覺所顯發”,“覺”是能覺,“所”是所覺,瞭然於心,就顯發出來了。

為什麼沒有能覺所覺,還要說能所呢?因為以前我們遣除的是世俗諦的執著的能所,這裡是聖義諦,這時候清淨了以後,是究竟的如來藏,是自性顯發,能所是無所謂的了,是一個無能所的能所,他就知道了主客對立,一切萬事萬物的緣起生滅的根源,所以叫緣起性空,證入空性,還要來一個性空而緣起,了知法界之中的法障是如何滅的,也就是還要了解法我障所體現出來的那些障礙,所以才有個能所。這個能所是清淨能所,覺相能所。
最後一句他說:“覺圓明故,顯心清淨”,這是進一步的告訴我們,這個無方清淨是怎麼顯發出來的呢?是由我們的覺之圓滿,覺之光明。因為這個“覺”是在圓而明的前提下,我們自身的清淨相才顯現出來。

這一段不大好理解,中心議題就是告訴我們,上一段說的“垢盡明現”,到底怎麼個明法,怎麼個現法。

(圓覺經是針對沒有開悟的初發心菩薩和末世眾生而講)這一段一開始說了一個“此菩薩及末世眾生”,從這裡就知道了,釋迦牟尼佛如果真是給地上的菩薩講這部經的話,這一部經就不必流傳在這個世界上,流傳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為眾生的了。他是說,我現在給你們講,你們是登地的菩薩,可是這部經要留給將來的菩薩們和沒有發菩提心的那些眾生。

那你要問我,既然這些將來的因地菩薩,到底證到了沒有?----沒有!所以說“此菩薩及末世眾生”指的就是你們這些發了菩提心,願意跟我智空一起救度有緣眾生的發心的菩薩,還有一些沒有發心的,還沒有進到佛門的或在外道中流浪的。反正有緣,也在網上聽過我的空性正見,跟我結了看到身體、聽到聲音、聽說名字等等緣分的所有眾生,這些眾生如果願意修的話,聽了我解釋的修行次第,他照樣可以證得自己圓覺清淨的妙心。

所以一開始佛說了,“此菩薩及末世眾生”,這是修行的主體。修行的法就是幻身、幻心、幻塵,還有幻滅,一直到非幻不滅。這個次第修出來的結果就是“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就像磨鏡子一樣,障礙鏡子的所有汙垢清淨了以後,我們自性的光明自然就朗然大覺了。

今天大概就講這麼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