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藏傳佛教宗喀巴的圖像表現形式

論藏傳佛教宗喀巴的圖像表現形式

本文 5079 字 圖片 9 幅 閱讀約需 13 分鐘

( 關注公眾號“雪山頂的大祭司”後臺回覆“書單”獲取一份超大的西藏書單庫 )


雪山頂的大祭司-上師-No.04

論藏傳佛教宗喀巴的圖像表現形式


宗喀巴(元順帝至正十七年至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357-1419),本名羅桑扎巴,生於今青海省,是藏傳佛教變革家、思想家,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3歲若白多傑為其灌頂加持,授近事戒。7歲,宗喀巴出家進入夏瓊寺學習佛法。16歲入藏,拜各教派高僧為師,學習《中觀論》《大乘莊嚴論》等佛法論著,並在寺院立宗答辯,毅力和智力非凡。29歲受比丘戒,標誌著宗喀巴由顯及密經論生涯的開始。38歲時,他對藏區各教派在戒律及本質上的頹敗,極為痛心。宗喀巴決心改革當時的藏區佛教,改戴黃色桃形僧帽,繼承和遵守佛陀所制定的戒律,糾正時弊。47歲,宗喀巴在熱振寺完成了代表作《菩提道次第廣論》53歲宗喀巴大師在拉薩創建甘丹寺,主持神變祈願大法會標誌著格魯派正式創立。明永樂十七年(1419),宗喀巴在甘丹寺示寂,享年63歲。


(18世紀,宗喀巴大師像,製圖@鄭勇平/大祭司)

論藏傳佛教宗喀巴的圖像表現形式


宗喀巴大師一生修習佛法,對藏傳佛教理論的重構,特別是對西藏宗教的道風整頓,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宗喀巴創建的黃教格魯派是藏傳佛教最晚出現的教派,也是影響最深遠的教派。不僅將西藏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同時將佛教思想本土化,並傳播至青海甘肅、內蒙古、四川等地。


一、宗喀巴師徒三尊唐卡


宗喀巴弟子眾多,賈曹傑·達瑪仁欽和克珠傑·格勒巴桑最為有名。唐卡中宗喀巴、賈曹傑、克珠傑常一起出現,稱為“師徒三尊”。賈曹傑常年追隨宗喀巴,協助其著書立說,收徒傳法,修建寺院,學習一切顯密經典。大師示寂之後,他繼承甘丹寺法臺,致力於佛法的講經、辯論和著述,注重維護戒律,宣講格魯派教義,潛心習經,著作豐富,有《釋量論頌釋》《因明道論》等。克珠傑經仁達瓦的推薦,拜宗喀巴為上師,學習其顯密教法。宗喀巴示寂後,他遵循師囑,大力弘揚宗喀巴的佛學思想,聞思修三業,為格魯派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1438年,在甘丹寺赤巴任上示寂,後被追認為“一世班禪額爾德尼”。


(18世紀,師徒三尊唐卡,製圖@鄭勇平/大祭司)

論藏傳佛教宗喀巴的圖像表現形式


Shelley&Donald Rubin夫婦收藏的《宗喀巴師徒三尊》唐卡,遵循著“中心構圖法”,中央宗喀巴的本尊形象高大佔據畫面的主體部分,表徵其無上的智慧與靈性地位。大師雙目微垂,面容祥和,頭戴格魯派通人冠,帽帶貼雙耳垂至雙肩,身著祖右肩式袈裟,內穿交領式僧衣,雙手當胸結說法印並持蓮花莖,花開於兩肩側。左肩花置般若經書,右肩花火焰升騰智慧劍,結跏趺坐於獅子座蓮花月輪臺上。蓮臺右側為賈曹傑,左側為克珠傑。下方繪製著三師道的三位本尊。畫面上方繪兜率天宮景象。


藏傳佛教重視師承關係,在表現宗喀巴形象的唐卡中,以師徒三尊主題最為常見。唐卡採用礦物質顏料繪製而成,畫面色彩豔麗飽滿,燦爛如新。宗喀巴的大師形象神佛化,隱喻宗喀巴是菩薩的化身,強調了宗喀巴的至尊地位,表達了供養人、弟子在修行和傳習過程中保持無比崇敬之心。


二、宗喀巴行傳唐卡


宗喀巴之前的藏區佛教,因僧團戒律鬆弛,影響力日益下降,藏傳佛教陷入了低谷。宗喀巴廣參各師講經傳法,創建教派,要求僧人嚴持戒律,得到統治階級和民眾的支持。格魯派在宗教、政治、經濟方面影響力不斷增大,逐漸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格魯派祖師宗喀巴享有崇高聲譽,因此,他的形象和故事成為繪製唐卡的主要表現題材之一。宗喀巴行傳唐卡是根據宗喀巴生平事蹟描繪而成的。宗喀巴生平事蹟主要記載在《遍主至尊上師能仁金剛持無相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傳》和克珠傑撰寫的《宗喀巴傳》,此主題唐卡於明朝後期出現,到清代已流行於藏區。


(宗喀本行傳唐卡,製圖@鄭勇平/大祭司)


論藏傳佛教宗喀巴的圖像表現形式


這幅《宗喀巴行傳》是清代甘孜地區繪製的宗喀巴大師行傳系列組畫唐卡之一。此唐卡屬於佛傳故事類共七幅。畫面中央是至尊宗喀巴,四周不僅有神佛形象,也有現實中的人物。宗喀巴行傳唐卡在選題上,既有典型性又有連續性,自成體系。在構圖比例上遵循佛教儀軌,佈局嚴謹規範,布本設色,氣勢恢宏。唐卡主尊宗喀巴大師膚黃色,眉細長,神態慈悲祥和,頭戴格魯派通人冠,身穿黃緞三法衣。右手當胸結印,兩手持蓮花莖。花開於兩肩側,左肩花托經書,右肩花托寶劍,跏趺坐於蓮臺上。背襯佛光,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畫面四周以連環畫形式,彩繪宗喀巴說法組圖,有佛天勝景、僧人朝拜、梵宇鐘聲、五彩雲氣等。用山石和建築進行畫面的銜接和分割,各部分均有藏文題記說明。唐卡色彩搭配豐富,裝裱講究,飾有貼金鐵墜。宗喀巴行傳唐卡對研究宗喀巴大師的傳奇經歷,格魯派教法傳承和修學思想有著重要的價值。


從圖像內容和表現手法,可以看出這時期的唐卡藝術已經相當成熟,其繪製水平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三、宗喀巴五顯唐卡


宗喀巴大師傳記中記載:“宗喀巴圓寂之後,以五種慈悲眷顧之門,對克珠傑示顯真顏,並給教語甘露的情況,為了補益信仰,也須略說。”此組唐卡就是根據宗喀巴的五次示顯繪製的。宗喀巴的五次示顯是克珠傑見到他的五次“幻像”。每一次宗喀巴的形象和坐騎都不相同,分別是騎獅相、騎虎相、騎象相坐金剛寶座相、跏趺端坐相。此組唐卡繪畫風格統一,構圖簡單明快,主題鮮明準確,形象生動逼真。( 宗喀巴五示顯唐卡見中插 )


(宗喀巴五顯唐卡,製圖@鄭勇平/大祭司)



論藏傳佛教宗喀巴的圖像表現形式


克珠傑感念師父宗喀巴的偉大功德、懷念恩師不禁落淚沾溼了僧衣,哀呼祈禱再見尊師宗喀巴真顏。宗喀巴騎著白獅,以文殊菩薩身降臨,便是宗喀巴大師五種應身像之騎獅相。主尊宗喀巴為文殊像、頭戴花冠,束高髻,眉間白毫,上身袒露膚黃色,下著裙.身飾瓔珞和綠色披帛。雙手當胸執蓮花結說法印,左右肩上蓮花托經書和寶劍側身仰頭騎在潔白的獅子上,立於蓮臺。蓮臺前的水中開出蓮花,花上託吉祥八寶。


克珠傑讀宗喀巴論著時,想起師父對自己的教誨,祈禱能再聽其訓導。宗略巴以瑜伽師的形象出現,告誠克珠傑以他的顯密二道次論解惑。此套唐卡中的第二幅是宗喀巴大師五種應身像之騎虎相:束髮高結,帶骷髏冠彎眉大眼,身紅色,飾瓔珞以莊嚴。右手高舉寶劍,左手捧盛滿甘露的嘎巴拉碗,騎在猛虎之上。猛虎體格壯碩,回頭張口怒吼,栩栩如生。蓮臺之前有五妙欲供品,畫面右側有兩棵樹,雲團環繞其中。


克珠傑在一次說法後,對眾生未能感悟真理的偏執深感悲痛,想到只有師父才有這樣的智慧,於是設妙供祈求師父開示。宗喀巴騎著潔白的大象,以本來相貌前來開導。宗喀巴大師五種應身像之騎象相唐卡主尊頭戴格魯派通人冠,身穿三法衣,雙手當胸結說法印並持蓮花莖。花開於兩肩側,左肩花托經書,右肩花托寶劍,半跏趺坐於象背上,大象飾黃金瓔珞和鈴鐺行走於祥雲中。畫面右側有柳樹,左側有池塘內有鴛鴦。唐卡裝飾有鑽花銀墜。


克珠傑閱讀顯密道次論著,對佛教經典教義心存疑難,痛哭祈禱呼喊師父至尊宗喀巴。不一會,宗喀巴大師坐在由天神肩抬金座上前來,為他解決疑難並隨賜教法。此套唐卡中的第四幅描繪的就是宗喀巴坐金剛寶座相:頭戴黃帽,身穿三法衣,雙手當胸結說法印並持蓮花莖。花開於兩肩側,左肩花立經書右肩花立寶劍,結跏趺坐於蓮臺上。蓮臺下承多邊形須彌座,由四天神在雲中抬起。畫面左下角有一置放五妙欲供品的供桌,上部繪樹木和池塘。


克珠傑虔信師父宗喀巴,心念宗喀巴的皈依處盼望師父現身接引他往空行剎土、兜率天等處。至尊大師如往常的裝束現身,指示克珠傑不斷髮願便能達成。第五幅唐卡主尊宗喀巴頭戴格魯派黃色通人冠面容年輕靜謐,身穿三法衣,雙手當胸結說法印並持蓮花莖。蓮花於兩肩開出,左肩花托經書,右肩花托寶劍,跏趺坐於蓮臺。蓮臺下承方形須彌座,座前有供臺,臺上放有寶瓶、仙桃、香爐等供品,下有出水荷花,上端天空晴朗,中有云彩和日月。


宗喀巴大師五示顯主題唐卡是為了紀念宗喀巴的功德,也是宗喀巴和克珠傑師徒情誼的體現,富有宗教內蘊。通過不同的圖像表現,將宗喀巴威嚴、神聖、肅穆,又具善良、慈悲的形象刻畫出來,以達到教化信眾的目的。此唐卡在造型藝術上採用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反映了藏族人民特殊的宗教思想和審美情趣。


四、宗喀巴供養資糧田皈依境唐卡


皈依境,又稱集會樹、資糧田,都是指聚集善業的世界,是進行供養、頂禮、讚歎、積累福德智慧的對境。整幅唐卡畫面即是觀想的境界:大地平坦廣闊畫面中央是一望無垠、清澈的湖水。湖中有一棵鮮花盛開的集會樹。集會樹一枝四幹,供養著諸佛菩薩傳承上師、本尊護法,雲層環繞充盈著虛空界。皈依境唐卡的下方為東方,依順時針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藏傳佛教每個派別都有自己的皈依境,格魯派的皈依境是以宗喀巴為主尊。


(格魯派皈依唐卡,製圖@鄭勇平/大祭司)


論藏傳佛教宗喀巴的圖像表現形式


這幅清代格魯派皈依境唐卡,中央為宗喀巴大師,頭戴黃色桃形班智達帽,面容祥和,身著三法衣,左手託甘露缽,右手於胸前拈蓮枝結說法印,結跏趺坐於寶座上。集會樹上方中間,是以文殊菩薩和金剛持為主的傳承上師,左右為達賴、班禪兩支。集會樹的南枝和北枝對稱,南枝是以文殊菩薩為代表的歷代“中觀甚深見學派”的傳承上師,文殊菩薩四周圍坐著深見派龍樹、聖天菩薩等傳承祖師北枝是以彌勒菩薩為代表的歷代“瑜伽廣大學派傳承上師”,彌勒菩薩四周圍坐著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等廣行派傳承上師。宗喀巴下方是集會樹東枝。第一層是以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勝樂金剛、喜金剛等四大金剛為主的格魯派最重要本尊。第二層是金剛瑜伽母、馬頭金剛、時輪金剛、獅面空行母。中間為金剛持,代表了一切密續法的本尊和傳承。第三層至八層為諸佛菩薩、大小乘佛弟子及羅漢、空行勇父、空行母、吉祥天女、瑪哈嘎拉、閱羅王等護法。集會樹外有多聞、持國、增長、目四大天王。邊緣有資糧田七珍寶代表著廣大供養資糧田,積累了大量福德資糧。唐卡的下部一邊是一位僧人在供養曼扎;另一邊為虔誠的信徒作供養和祈求加持狀。


此皈依境包含了佛法僧三寶,以及上師、本尊、護法等三根本,所有的顯密傳承都連接到中央主尊外顯宗喀巴大師的形象。宗喀巴大師心中有尊釋迦佛,釋迦佛心中有密相金剛持,整個皈依境畫面構圖嚴謹,佈局規範,對稱和諧,主尊安詳靜諡謐其他神像各具神態,巧妙地運用花卉、祥雲等元素將各上師、本尊、護法等統一起來,使之構成一個生動鮮活且無限美好的觀想世界。


五、宗喀巴兜率天宮唐卡


宗喀巴兜率天宮唐卡,為刺繡唐卡,唐卡整體線條靈動流暢,設色古樸雅緻。畫面上部是兜率天宮華麗建築,兜率淨土有美麗的湖泊和如意寶樹。寶樹上長滿花朵,掛著鈴鐺,代表清淨莊嚴的福樂,是佛弟子祈願觀想境。天宮中央是彌勒菩薩。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彌勒上生兜率天,以菩薩的形象說法,據《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描述:


時兜率陀天,七寶臺內,摩尼殿上,獅子床座。忽然化生於蓮華上,結跏跌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ニ相、八十種好,皆悉具足。頂上肉,發紺琉璃色。釋迦楞伽摩尼,百千萬億甄叔迦寶以嚴天冠。


(18世紀,宗喀巴兜率天宮唐卡,製圖@鄭勇平/大祭司)

論藏傳佛教宗喀巴的圖像表現形式


彌勒菩薩左側為阿底峽尊者,右側為戴黃帽的宗喀巴大師。兜率天宮下部為彌勒菩薩,眾天神菩薩等環繞法席,聆聽教法。畫面中間的須彌山,供養宗喀巴大師和兩大弟子。宗喀巴大師面容年輕,頭戴通人冠,身著袈裟和僧裙,衣紋寫實精美,凸顯了宗喀巴尊崇地位。雙手當胸結說法印並持蓮花莖。花開於兩肩側,左肩花托經書,代表宣講顯密道次。右肩花托寶劍,代表斬斷無明,結跏趺坐於蓮臺上。左右側向主尊各有一弟子,結跏趺端坐,兩側繪供養天女。畫面下方左側是閻摩天,右側是兩位弟子。


宗喀巴兜率天宮唐卡,反映了藏傳佛教描繪的現世和未來,將抽象的教義轉化為可讀的視覺圖像,營造真實存在的諸佛菩薩和亭臺樓閣構成的理想世界完成文字經典向圖像經典的轉化,顯示了藏族畫師超凡的想象力。


六、結束語


唐卡作為宗教用品,是藏傳佛教教義的承載物,以圖像的形式記錄著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起到宣傳宗教哲理,教化弟子信眾,渲染莊嚴氣氛,裝飾寺院建築等作用。宗喀巴主題唐卡,構圖嚴格遵照“三經一疏”,表現出嚴謹、規範的一面,同時也不失藝術性的誇張和浪漫的再創作的一面。從最初肖像畫般的寫實描繪,逐漸發展到將宗喀巴繪像固定化、格式化和偶像化。透過放大突出、中心輻射、平面散點等視覺元素,避免畫面呆板凌亂,使佈局靈活自如、主次分明,由此彰顯供養人心中宗喀巴的無上地位。此外,宗喀巴主題唐卡的出現和流行有著深刻的歷史、宗教和政治原因,它代表著西藏特有的祖師類唐卡模式的最高成就,從側面反映了格魯派唐卡圖像特點,突出其不同於藏傳佛教其他派別的藝術性、正統性和傳承性。


-End-


創作團隊

文章轉載自:雪山頂的大祭司(公眾微信號)

撰稿/設計:鄭勇平

審稿:大祭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