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始于官渡,盛于赤壁,消于夷陵,诸位枭雄的决胜兴衰

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分别是当时发生于北方的官渡之战(时曹操衰大军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而发生的大战)、赤壁之战(当时曹操率军南下,欲图征伐南方,而于赤壁被孙刘联军所阻,而后发生的双方战争,此战中有著名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历史典故)、夷陵之战(公元219年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孙权方面所杀,而后221年刘备称帝后,便整顿军队,起兵攻打吴国为关羽复仇,此战中有著名的火烧连营、白帝城托孤等典故)。

三大战役,是推动东汉末年三国历史进程的重大节点,也是关联着三国乱世时期诸多枭雄的命运走向,即使是掌握万军、运筹帷幄、权力滔天、贯彻风云的大人物,如袁绍、曹操、关羽等,也不得不于战火中消殒,而淹没于历史长河中。

正史所记载,三大战役是确确实实存在于历史上真真切切发生过的大型古代战争,如今一些地方甚至还存在着遗迹。 有部分狭小比例的大众人群认为三国演义是有所杜撰的演义小说,那么其演义的内容也是有所虚假,但深究,《三国演义》是根据正式志书《三国志》所稍加戏剧化杜撰而成的演义小说,所以《三国》的内容相对于是以正史稍加改编,更适合大众去阅读的小说化记载内容。

孟德本初,北方双雄,争夺中原

建安元年,天下初平,董卓被诛杀,原本讨伐董卓的联军也各奔东西,从实际利益出发,占据各州郡,占据河北的袁绍;占据兖州豫州的曹操;占据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等,真的是群雄割据,逐鹿中原。

建安四年,袁绍最终击败公孙瓒,最终夺得了河北及其周边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中原北方最为强大的军事集团,而曹操也是发动战争吞并了周边的势力,扩大了势力范围。而袁绍以河北的基,欲有向南向南出击而争夺天下之势态。曹操于建安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迁都河南许昌,势力也不容小觑,而经过几年的四处征讨,也具备着一定的实力。 相比坐拥河北的袁绍,则仍是有些式微。

建安三年,张杨欲出兵相助被攻打的吕布,而被不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吕布的后顾之忧,于是便全力进攻徐州,灭掉吕布。 后张杨旧部眭固杀杨丑,欲率部北投袁绍,被曹操派兵击败,而后曹操取得河内郡把势力扩张到黄河以北。其余诸侯皆是坐山观虎斗,观望着瞬息万变的局势。而曹操,也开始和袁绍形成了狭路相逢的对峙之态。双方的局势,距离开战的紧促,亦是一触即发。

即将开战前的时日,曹操正准备部署与袁绍的作战,不料刘备起兵反曹,占据下邳,屯兵沛县。军队增至数万人,准备联袁抗曹。曹操为避免拉长战线,不使许都与青州、兖州断了联络,便亲率大军攻击刘备。 曹刘激战正酣之际,袁绍麾下谋士进言,劝袁绍南下攻曹操所背,但是袁绍却拒绝了,使得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而后,袁绍于次年正月,发檄文大骂曹操,随后双方交战。袁绍先攻白马,而后曹操派兵进击,解白马之围,其后的作战中,关羽表现勇猛,出现了斩颜良文丑的典故,由于曹刘作战中,刘备作战失利,关羽被迫投降,暂入曹操营中。是真的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

东汉末年,始于官渡,盛于赤壁,消于夷陵,诸位枭雄的决胜兴衰

官渡之战。

曹操对于关羽的勇猛表现甚是满意,袁军之中,诸多将领都不是关羽的对手,而此战,袁绍痛失两员大将颜良文丑,袁绍大军锐气受挫。袁绍不得不收敛了攻势,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

后袁军谋士许攸投奔曹操,袁绍离心离德,许攸献策曹操,袭击袁绍粮仓乌巢,果不其然,大胜。当袁绍得知乌巢被袭,便派张郃、高览率军猛攻曹军大营。曹营坚固,功不可破,最终,张郃高览得知乌巢被破,军心不稳,遂投降曹操,袁绍大军分崩离析,最后被曹操杀得只剩八百骑兵护着袁绍北逃邺城。

持续良久的"官渡之战"宣告结束,此战粉碎了袁绍的大部分有生力量,而为曹操谋得了大部分袁绍军中的力量,使得曹操日益壮大,有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和实力。

东汉末年,始于官渡,盛于赤壁,消于夷陵,诸位枭雄的决胜兴衰

烽火赤壁,折戟沉沙,草船借鉴,三国征伐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待历经"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后,袁绍于北方便一蹶不振,而曹操乘胜追击,一举击败袁绍全部势力,夺取邺城。 最终在几年内迅速统一北方。 而后,在以汉室正统的统治下,便治下严苛,重视政治与民生,北方中原地区的发展也获得较好的进步,民生安稳。在有了如此的后备基础后,曹操以一统汉室江山的大旗,准备整顿大军,进行南征,讨伐南方崛起并迅速强大的孙吴和刘备势力。

东汉末年,始于官渡,盛于赤壁,消于夷陵,诸位枭雄的决胜兴衰

赤壁之战。

当时刘备刚站稳脚跟,势力方开始壮大,根基不稳,面对北方来势汹汹的曹操,便不得不和江东较为强盛的东吴联手。曹操自江陵而下,很快便攻下荆州,刘备奔逃,逃至长坂坡,曹操亦追杀至此,刘备丢下妻儿,和一众武将,轻骑而逃。 后,便有了刘备命赵云救回刘禅而进行的"长坂坡大战之七进七出"。

后,曹操欲收降孙权,但孙权拒绝。 孙权与刘备联军,开始了与以荆州的水军屏障的曹操开始剑拔弩张的战争之态。

曹操下战书,孙权拒绝。而后孙刘合军,一同一战。 时,刘备驻军樊口,与周瑜兵合一处,于江面上同曹操新附的荆州水军及其新编水军大战,当时曹军中瘟疫横行,又加上新编水军大部分来自北方,不习水性,加之新编水军与荆州新附水军难以磨合,指挥失利,导致出战的曹军战力不及周瑜所军,便初战大败,退回江北。

曹操为防止水战而导致的士兵不适,便将所属的战船都用绳索连成一片,使得军士于船舶上也是如履平地,晕船与不适现象便大大减少,周瑜刘备联军方面,初遇此况,稍有棘手,后采取诸葛亮的建议,将单个船只灌满火油,点上火把,趁东风而起,朝连成一片的曹操所军的一片大船猛冲,而后著名的"火烧赤壁"便发生了,孔明"巧借东风"抓住战机,便使得曹军大败。 后,曹操狼狈的撤回江陵,深知南方难以攻伐,便草草整顿军士,撤回了北方。赤壁之战的失利也使得曹操方面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而孙刘两方则是借此次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典故"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后进一步谋取四川,而孙权方面则是多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但是数战不利,都损兵折将,便宣告结束。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因而此战后,便彻底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东汉末年,始于官渡,盛于赤壁,消于夷陵,诸位枭雄的决胜兴衰

东汉末年,始于官渡,盛于赤壁,消于夷陵,诸位枭雄的决胜兴衰

赤壁之战油画和影视剧场景图。

夷陵之战虽关乎甚大,影响深远,但是笔者对于夷陵之战的影响以及此战之因,不喜此段历史,便不深究。 关羽战死,刘备向孙权复仇,孙刘联盟彻底破裂,于史而谈,着实可悲。 但,这便是历史发展的洪流,无人可阻。

东汉末年,始于官渡,盛于赤壁,消于夷陵,诸位枭雄的决胜兴衰

赤壁惨烈战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