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盛行,说到底还是为了权力!

后宫戏中,嫔妃们常为争宠斗个你死我活。

所有人都以获得皇帝垂青为荣,若能怀上龙子,便是祖坟上冒青烟,如果生个男孩儿,母凭子贵,摇身一变,成为母仪天下的凤凰。因此即便争的头破血流,后宫女人们依然趋之若鹜,争宠不断!

但有这么一个朝代,这个朝代的嫔妃们既不愿怀孕,更害怕生男孩儿。万一自己的孩子被选为储君更是如天塌地陷一般,仿佛人生走到了尽头。

那这是哪个朝代?什么样的制度们让后宫嫔妃如此畏惧生子或子被立储?

这个朝代就是北魏,北魏盛行“子贵母死”制度,也就是说:一旦皇子被立为储君,成为预备天子,其生母会被赐死。因此原因,北魏嫔妃不愿怀孕生子,更不愿孩子成为“准皇帝”。因为一旦他被立储,自己的死期也就不远了。那么北魏为何会有这种“反人类”操作呢?


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盛行,说到底还是为了权力!

北魏嫔妃宫女


一、从社会背景来讲:妇女地位过高是当时集权路的绊脚石


首先,咱们从北魏社会背景说起。

南北朝时,中原地区早已进入封建社会,建国前北魏处于母系氏族后期。当时社会相对落后,鲜卑族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

北魏建国后,一下子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鲜卑族表示车速太快无法适应,许多母系氏族的旧习俗残余被保留下来。

据《三国志 魏书》记载:

(乌桓)贵少贱老,其性桀骜,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己为种,无复报者故也。

当时乌桓族以母为尊,以父为卑,以女性为尊。乌桓和鲜卑都是东胡一族,习俗制度大同小异。鲜卑妇女地位也很高,过高的妇女地位无疑成为实现母权社会到父权社会转变道路上一块绊脚石。不改变:尊女卑男的观念,就无法确立父权的主导地位。因此,从当时整个社会来看,

妇女社会地位太高对巩固父权地位有百害而无一利。


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盛行,说到底还是为了权力!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二、建国初期母权过大,为巩固皇权拓跋珪坚决诛母推行此制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幼年遭受很多磨难,常年颠沛流离,还背负着背叛本族投奔先秦的骂名,这造就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后回归本部,靠母亲及氏族的力量东山再起,终成伟业,建立北魏王朝。

可以说:如果没有母亲贺氏和贺兰一族,拓跋珪根本无法建立王权,成就霸业。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拓跋珪称帝后,贺兰一族渐渐威胁到了皇权。

历史上皇帝年幼,太后掌权执政,霍乱超纲的事屡见不鲜。拓跋珪很清楚后宫夺权的危害,为避免母后专权,拓跋珪坚决推行子贵母死制度:

据《魏书 太宗纪》记载:“初,帝母刘贵人赐死,太祖告帝曰: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

汉武帝为让儿子刘弗陵继位,杀其生母钩弋夫人赵婕妤。这里拓跋珪拿汉武帝说事儿,为自己“反人伦”的行为找历史依据。后来拓跋珪把“子贵母死”列为一项后宫制度,要求后代继承此制,也是为避免妇人参政和外戚专权,永久巩固皇位。

这个制度虽反人伦,和古代的孝道背道而驰,但对当时巩固皇权很有利。


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盛行,说到底还是为了权力!

钩弋夫人赵婕妤


三、“子贵母死”是加强皇权,防止外戚专权的切实要求!

建国前,鲜卑族以部落联盟为主,拓跋氏是部落联盟领袖,其后妃通常选自七族或十族外。当时,能和拓跋氏联姻的部落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拓跋氏和其他部落联姻,属于强强联合,互相支持。当时拓跋后妃主要来自三大氏族:贺兰,独孤和慕容。这些氏族能支持拓跋氏,也能颠覆拓跋氏。

建国后,风俗沿用,外戚力量持续增长。如此强大的外戚部落,怎能不威胁皇权?同时,也影响皇帝对储君的选择,进而左右朝政。因此,皇后不只代表妻子,代表未来储君的母亲,其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氏族部落。而这一强大的部落,是当时皇权的巨大威胁

拓跋珪为巩固皇权,强制推行“离散诸部”策略。有的部落被征服,被迁徙,有的部落被解散,许多游牧民摇身一变成为遍户民。

部落被离散后,氏族权利被削弱。外戚势力慢慢被瓦解。

可以说:"离散诸部”为“子贵母死”制度的推行扫清道路,同时,“子贵母死”制度又是“离散部落”中的一个重要举措,两举并行,共同作用于集中皇权和防止外戚专权。“子贵母死”是防止外戚专权的切实要求!


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盛行,说到底还是为了权力!

拓跋嗣没了妈,给个皇帝都不干!

四、“子贵母死”制度本质还是因集权的渴望!

由松散部落到集中皇权,由游牧地区到入主中原,拓跋氏族一路走来相当不容易。为维护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北魏统治者必须集权,而在集权路上,主要采取的就是“子贵母死”制度。

409年,道武帝拓跋珪欲立长子拓跋嗣为储君,赐死生母刘贵人。拓跋嗣受不了这种残忍行为,哭红了眼睛。《魏书》记载:

帝素纯孝,哀泣不能自胜,太祖怒之。帝还宫,哀不自止,日夜号泣。

拓跋珪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拓跋嗣不当皇帝只要妈妈,无奈只能一走了之,我就不合作你能咋地?

拓跋珪心说:小兔崽子反了你了。遂改立小儿子拓跋绍为储君,后囚禁生母贺夫人,准备杀死她。

贺夫人也不是善茬,偷偷送信给儿子。拓跋绍发动政变,杀死父亲。后来拓跋嗣平定杀父政变,还是当了皇帝。

拓跋嗣一直反对残忍制度,还为母亲伤心哭泣,甚至一度惹怒父皇拓跋珪。现在他称帝了,是否也代表“子贵母死”制度的结束呢?

其实不然,制度没有废除,悲剧还在继续。史书虽未明确记载,但拓跋嗣还是有践行“子贵母死”制度的嫌疑:

408年,杜贵人生拓跋焘;

420年,杜贵人去世,死因不详;

424年,拓跋焘继位,追尊母亲,一提到母亲就悲痛不已,情难自禁。

历史可能又一次重演,当年为生母悲痛不已的拓跋嗣,成为杀妻奉子的重大嫌疑犯。称帝后的拓跋嗣,终究成为自己当初最讨厌的人。

再生气,再怨恨的皇储,一旦称帝,就开始理解父亲当初的“反人性”举动背后的原因,然后为加强皇权,他也走上行为扭曲的不归路。也正因此,”子贵母死”制度一直在北魏延续。

归根到底,“子贵母死”不过是北魏皇帝对权利的渴望演化的结果。


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盛行,说到底还是为了权力!

影视剧中的拓跋焘


五、 结语

北魏初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大大削弱外戚氏族权利,对中央皇权的集中,以及从母系权利到父权的过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然而长远来看,这一“反人伦”制度并未达到预期目的,还造成了历代皇帝内心的扭曲。

“子贵母死”在北魏延续传承,导致诸多皇储幼年失母。死去的生母及其氏族权利被削弱,但这并不意味着活着的奶妈未必不会专权啊!

没有母亲的皇储们,大多会依赖抚养自己长大的乳母或奶妈。她们出身卑微,却因护主有功,得到皇帝的依赖和信任。皇帝上位后,她们摇身一变成为太后,受到皇帝的尊敬,手中的权利日益增长,于是开始霍乱超纲,为非作歹。像文成帝乳母常氏就是乳母玩弄权术的例子。

“子贵母死”除导致“生母赐死,奶妈当道”,还让当朝皇帝产生心理阴影,扭曲了他们的灵魂。毕竟,他们能当皇帝,是以生母的死亡为代价的。此外,后宫嫔妃也开始消极抵抗,她们不想被宠幸,不愿怀孕生娃,更不想生大胖小子。这个制度反孝道,反伦常,终于到孝明帝时期被废除


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盛行,说到底还是为了权力!

北魏嫔妃


点评:

“子贵母死”制度起源拓跋珪,初期巩固了皇权。但更多的是带来一场场悲剧。用牺牲妻子或母亲性命来维护皇权,这种反人类操作又如何能长久?因此,这一制度的废除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拓跋史探

魏书太宗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