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互联网+”的教育新探索

4月中旬,笔者在空军航空大学初训基地某场站基层连队,发现了一些新现象:官兵们课余时间或沉浸在书海里学习打卡,或浏览场站每天推送的“同心战疫”手机报,抑或在APP上搜索正能量短视频给教育课增添素材。

“以前也想把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充实自己,但每次都不自觉地被娱乐‘占领’了。自从场站开展育人成才系列活动以来,我们发现只要方法得当,休闲与学习完全可以兼得。”该场站许多官兵告诉笔者,一次机关组织座谈会,一些同志坦言“自己的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手游和短视频”。其中,上等兵周星宇的一句“手指一刷就跟嗑瓜子一样根本停不下来,刷的时候很过瘾,过后又会感到空落落的”,更是引起强烈共鸣。

一边是新大纲模式下高强度保障任务带来的“本领恐慌”,一边是短视频和各类游戏对官兵休息时间的“饱和挤压”,如何与手机抢时间,把官兵组织起来、调动起来,提升自主学习意识?该场站经过认真调研,决定充分借鉴互联网思维改进教育方式,一场与时代紧密贴合的“读起来、刷起来、讲起来”育人成才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展开。

一场“互联网+”的教育新探索


用户思维:“私人订制”推动官兵爱上阅读

“47%的官兵年均阅读量不到2本书,近15%的官兵反映现有藏书无法满足阅读需求……”今年年初,一场“我为思想政治教育献一策”问卷调查反映出的两组数字,引起了该场站党委的深思:读书是官兵成长成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场站每年下拨经费购书,为什么仍有近半数官兵徘徊在不读书的边缘?基层连队平均藏书200余本,为什么仍旧不能满足官兵需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为什么就能够挤占大部分官兵的课余时间?

一场“互联网+”的教育新探索

对症才能下药,开展读书活动也一样。“要想让官兵走出‘一人一机一世界’的怪圈,自觉爱上读书,这些热门软件的运作模式值得借鉴。”某连指导员刘鸿博讲道,“比如,10名战士同时刷抖音,刷出来的是不同类别的视频,但都是他们近期比较关注的内容。抖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用户黏性,根本原因是它的‘用户思维’满足了人们差异化的需求。对比之下,我们往常的‘大水漫灌’式发放图书,针对性不强、个性化不足,尤其是年轻官兵,自然不买账。”

为把“用户思维”贯穿到教育过程中,该场站党委专门研究开展“建书香场站、品阅享人生”读书活动,采取“私人订制”方式,由个人自荐书目,场站统一购买,充分满足官兵个性化需求。同时,读书活动制订了借阅分享机制、积分打卡机制、定期讲评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并针对青年官兵思维活跃的特点,开展书评征集、演讲比赛、读书沙龙,有效激发了官兵立足本职岗位学习成才的热情。

一场“互联网+”的教育新探索

笔者联系到负责统计购书的干部了解详细情况,他说,目前场站已为官兵分批采购了数百册图书,采用共享模式,要求官兵读完自荐书籍后流动借阅,以提高利用效率。此外,他们还借鉴某些运动软件跑步打卡的方式,官兵每读完一本书并向本单位图书管理员归还,便可完成一次积分打卡,如果撰写读书心得、参加读书征文、报刊发表文章等,也有相应的积分。“积分打卡是我们进行‘读书之星’评选的重要依据,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家养成一读到底的习惯,也可以根据积分排名清楚掌握官兵读书情况。”该干部进一步解释道。

据统计,年初以来,该场站官兵已累计读书200余册、撰写心得150余篇,30余名官兵走上讲台分享了个人读书体会。下连之初就参与读书活动的列兵张学儒,入伍前还是个地道的“游戏迷”,短短两个半月时间,他已经完成了共计150余万字的阅读量,是第一个被评为“读书之星”的列兵。在谈到读书活动时,他这样感慨:“我以前沉迷于‘打怪升级’,看似很爽,其实事后依然感觉枯燥乏味,通过这段时间的读书,让我对自己以后的军旅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更清晰的规划。”

一场“互联网+”的教育新探索


内容为王:“新闻大餐”引导官兵同心战“疫”

“快看快看,新一期‘同心战疫’手机报上线了!”随着防疫工作不断深入,该场站官兵休息时间拿到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场站制作推送的手机报。排长黄继海告诉笔者:“场站每天推送的手机报,内容都是最权威、最新鲜的疫情动态和防疫信息,便于官兵第一时间掌握自己家乡的疫情和国内主流媒体声音、自我防护知识,深受大家喜爱。”笔者了解到,从2月初开始,场站每天18时30分准时为官兵推送手机报,茶余饭后打开手机看报已经成为官兵们的共同习惯。

一场“互联网+”的教育新探索

在防疫工作开展过程中,场站党委敏锐发现,官兵面对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轰炸,往往难辨真假。“网络信息的时效性强,满足了年轻人猎奇的需求,但也助长了一些虚假消息的传播,疫情期间我们要针对形势任务,既借鉴好‘时效性强’这个特点,又要发挥好把关作用,做好各类信息的‘过滤网’‘守门员’。”此前一次党委议教会上,大家研讨后统一了思想认识。

为进一步消除官兵焦虑情绪,做好舆论引导和心理防护工作,增强防疫期间教育的时效性和精准性,该场站充分挖掘年轻官兵的特长,利用“美篇”等手机APP,采取各基层单位排长、助理轮流值班的方式,每天由“值班编辑”从各大权威媒体搜集整理最“热乎”的新闻,汇编成手机报推送给官兵。

一场“互联网+”的教育新探索

“想做好手机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排长刘翀是第一期手机报的制作者,他谈及制作过程感悟良多,“制作手机报关键在于选材,为了把最新鲜的新闻展示给大家,每天要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十几家主流媒体全部翻看一遍。”刘翀还告诉笔者,为了提高内容质量,他们专门依托网络平台发动大家线上交流,看到好的新闻及时推荐。

“手机报做得如何,看看‘美篇’的阅读统计量便一目了然。如果阅读量不高,说明质量不高,就要想方设法找到原因。总之,内容为王,这也倒逼我们必须做好每一期。”参谋孙文鑫负责制作的“爱情专题”,成为2月份点击量最高的一条推送。在介绍经验时他谈到,刚开始制作感觉压力不小,选取的新闻素材也常被领导“打回去”,领导告诉他,教育效果终归是赢在内容质量、理念水平上的,只要官兵喜闻乐见、受益匪浅,自然会成为“忠实粉丝”。随着经验的积累,他的手机报越来越美观,虽然篇幅不长,但有效整合了“碎片”信息,让官兵用最短的时间就可“品尝”到新鲜、权威的“新闻大餐”。


平台思维:“面孔征集”激励官兵集智强能

说起成才活动,不得不提到该场站开展的“面孔征集”活动。“官兵成长成才,不是读一本书、看一份报就能完成的,我们要充分吸收互联网思维中的‘平台思维’,多当搭台人。”该场站政委高宝华谈到活动的初衷时这样介绍。

一场“互联网+”的教育新探索

去年6月,该场站副站长邓保利带着“为祖国国防事业奋斗一生的院士林俊德、‘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商业领军人物任正非、拄双拐‘跑’完1000米的单腿少年高艳能”等励志新闻人物微视频,登上讲台开展了一次教育,现场官兵看得异常投入,有不少同志竟然泪目。“这些短视频给官兵传递了正能量,是多好的教育资源啊!”邓副站长的“小试牛刀”也让基层主官们有了试一试的想法。

教育内容要先触动自己,才能触动别人。该场站决定在全站开展“面孔征集”活动,官兵们有的收集了当前社会关注的新闻人物、网络红人,也有的推荐了身边战友的感人故事。这些面孔中,有的是一则短视频,有的是一个电影片段,也有的是一张瞬间抓拍的照片,等等。由于不用像平时准备大课教育那么费时费力,大家卸下了心理包袱,跃跃欲试者不在少数。

一场“互联网+”的教育新探索

去年年底,士官张振远主动登台,与大家分享了他推荐的“面孔”——英雄机长刘传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显得有些腼腆:“第一次上台面对几百人,心里有些紧张,虽然前期做了充分准备,自己还专门尝试制作了课件,但讲起来还是有点‘磕巴’,让我着实体会了一把‘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滋味。”张振远告诉笔者,这一课之后,他盯着自身短板努力提升,希望下次能讲得更好。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场站已有16名官兵登台分享感动,他们用质朴的语言、紧张而又激动的表情,向官兵们传递着一个又一个正能量,而他们也在传递与分享中不断历练成长。

教育效果好不好,要看解决实际问题有多少,是否促进工作事业的发展。该场站把育人成才系列活动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官兵们知识上解了渴、心理上解了压、精神上解了闷、思想上解了惑,大家参与训练保障的热情也更高了。士官刘桂林在谈体会时诚恳地讲道:“以前干工作都是被领导推着走,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到了更多的工作方法,主动性也变强了。”

一场“互联网+”的教育新探索

准确把握网络时代背景下部队对人才、官兵对成才的需求,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活动开展以来,该场站“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在胜任中胜出”的氛围越发浓厚,官兵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以飞行训练保障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先后有4名官兵被评为空军保障先锋、数十人次在上级各类比武竞赛中斩获佳绩。


主办: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


| 监制:杨晓华

| 主编:段向前

| 责编:庞 博

| 校对:张亚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