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天問》是何意?

偉大的時代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天在哪裡與地交會?黃道怎樣十二等分?

《楚辭章句》裡說:“《天問》者,屈原之所作也。”關於《天問》的寫作背景和緣由,說是屈原被放逐後,憂心愁慘,彷徨山澤,走進楚國的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畫有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賢聖、怪物等故事,於是當場題辭,寫下此篇,用以排解憤懣、舒瀉愁思。

《天問》是屈原所作楚辭中的一篇奇文,說它奇,不僅由於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同於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從作品的構思到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作者的思想的奇——奇絕內容顯示出作者驚人的藝術才華,表現出作者非凡的學識和超卓的想象力。對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等多方面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有許多是在他那個時代尚未解決而他有懷疑的,也有明知故問的,對許多歷史問題的提問,往往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見解和對歷史的總結、褒貶。對自然界所提的問題,表現作者對宇宙的探索的精神,對傳說的懷疑,從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時代人進步的宇宙觀、認識論。

《天問》是中國文學史上極具特色的富有特殊意義的文學傑作,是中國古典詩壇上的一朵奇葩,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在中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自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地位。因為他用詩歌的形式,從頭至尾一口氣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宇宙的形成,天地的開闢、日月的運行等各類自然現象;也包括人類遠古的神話傳說,朝代興亡的歷史等古往今來的各個方面。其中有些極有科學價值的問題。

《天問》是屈原的代表作,該作層層設問,用提問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念和價值取向,情理交融,聲情並茂,宛若夢筆生花,令人讀來興趣盎然,絕無枯燥之感。因此,清代學者劉獻庭在《離騷經講錄》中贊其為“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關於“天問”的意思,《楚辭章句》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這是一種解釋。另一種解釋是,即自夏殷以來,天被視作萬物之主,是統攝萬類群生的,一切高遠神異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來統稱,所以有關萬事萬物的疑問,也可以統稱為“天問”。王逸認為天尊貴因此不好意思向他直接發出責問,屈原改變方式,把詩起名為《天問》。這種解釋是不對的。如果我們從這篇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看,屈原不僅不是“尊天”,而是相反的,要對“天”和當時尊天的許多學說提出問題,進行大膽的懷疑、批判和責問。《天問》這首詩作於何時何地,向無定論,一般認為這首詩是屈原放逐在外時所作。這首詩確乎是通過質問的方式流露出一種很強烈的感情,其感情與屈原流放後寫的大多數作品基本上是一致的。屈原在《天問》中提出的諸多問題,他往往自己並沒有做出回答,或者並沒有作出明確的回答,然而他在問題的提出和在問題的提法上,卻顯然表現了他對一些鑿空舊說、傳統觀念的懷疑和批判。正是這一精神,構成了這首氣勢磅礴、奇氣逼人的長詩。亦從此可見,屈原的《天問》,並不是“天尊不可問”,而正是設難相問,要把天和關於天的諸多舊說難倒、問倒,要把尊天者所代表的舊傳統、舊道德,統統掃清。而在他提問的時候,態度又是那麼執著,抓住不放,問的又是那麼理直氣壯,無畏無懼,這就形成了這首長詩的偉大思想和充沛氣勢。

《天問》涉及的問題很廣,首先他對於當時一些關於自然現象的一說提出了懷疑,表現了不肯迷信的盲從態度。

《天問》開頭就問: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屈原在這裡詰難的是當時關於天地開闢、宇宙初生的一些鑿空之說。再進一步,他對於當時提出的所謂“天有九重”說、“蓋天”說也提出了質問:

圓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蔫系?天極蔫加?

除了關於自然界的問題外,他還問到一些故事傳說中的問題。這類問題往往牽涉到對於當時所謂“天命”的懷疑。如他問:

舜服厥弟,終然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敗?

這裡說,帝舜曾經那樣體貼他的弟弟象,到頭來還是為害;為什麼象是那麼肆其犬豕之心,毫無人性,不講道德,而他卻並不危敗?他又問:

眩弟並淫,危害厥兄;

何變化以作詐,後嗣而逢長?

所問的意思非常明白:一個淫蕩詭詐的人,為什麼卻子孫昌盛綿延?無疑,屈原的這樣提問,是對當時所謂上帝最公平、“福善禍淫”、因果報應等的迷信說法,持了懷疑態度。其他如他還問到鯀的遭遇:

鴟龜曳銜,鯀何聽蔫?

順欲成功,帝何刑蔫?

鯀同情天下人,指揮鴟龜一起幫助天下治理洪水,但在十分順利和接近成功的時候,上帝反而把他殺了?這個上帝不是也太昏庸不公了嗎?

《天問》的內容異常豐富,問及天、地、人之事,表達了作者對宇宙、人生、歷史、乃至神話傳說的看法。全詩凡374句,提出了172個問題。且用典極多,知識量驚人,不管哪一個小故事擴展開來都可以寫成一大篇文論文。掩卷冥想,屈原一口氣如此眾多深層次的問題,意欲何為?簡直是十萬個為什麼了,或許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和他同時代的人,其實這些問題同樣困擾著現在的你我,天地人間,宇宙洪荒,有多少是我們還未曾知曉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漸漸明晰起來,但現在所見所聞不過是滄海一粟,冰山一角罷了。一些關於宇宙的科普作品,如霍金的解釋,或多或少可以解答屈原提出來的問題。幾千年前的提問並不可笑,幾千年來的解答也並不荒謬。人類探索真理,追求真相的本質從來未曾改變。

《天問》是屈原思想學說的集粹,所問都是上古傳說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萬象之理,存亡興廢之端,賢兇善惡之報,神奇鬼怪之說”,他似乎是要求得一個解答,找出一個因果。而這些問題也都是春秋戰國以來的許多學人所探究的問題,在諸子百家的文章裡,幾乎都已討論到。屈子的《天問》則以惝恍迷離的文句,用疑問的語氣說出來以成此鉅制,這就是屈子所以為詩人而不是“諸子”的緣由。《天問》的天,頗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與道家的“道”字,《易經》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這些“法象”的名詞,屈原為楚之宗室重臣,有豐富的學識和經歷,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頗有整齊百家、是正雜說之意,《天問》的光輝和價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現於讀者面前了!

從全詩的結構及內容來看,全詩373句1560字,是一首以四字句為基本格式的長詩,對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等許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一說一百五十多個)問題,這些問題有許多是在他那個時代尚未解決而他又懷疑的,也有明知故問的,對許多歷史問題的提問,往往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見解和對歷史的總結、褒貶;對自然所提的問題,表現的是作者對宇宙的探索精神,對傳說的懷疑,從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時代人進步的宇宙觀、認識論。《天問》以新奇的藝術手法表現精深的內容,使之成為世界文庫中絕無僅有的奇作。

《天問》藝術上的獨創,在中國詩歌史上絕無僅有,這首先表現為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熱烈的情感相結合。《天問》全詩都由問句組成,表現了詩人對自然、歷史、社會的深思熟慮後的見解、質疑,極富哲理,但它同時是一篇滿含激情的文學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長詩。其次,《天問》通過眾多疑問詞和虛詞的運用,不同句式的變化,使全詩錯落有致、疾徐相間,獨具風采。句式、問式的錯綜變化,加上豐富的感情色彩,構成了全詩雄肆活脫、窮極幽渺的風格,取得了奇氣襲人的效果。《天問》用的基本上是四言句式,或兩句一問,或四句一問,參差錯落,靈活多變,不重複,不呆板,表現了作者的構思異常精密,駕馭文字的能力十分高超。《天問》以新奇的藝術手法表現精深的內容,極富創造精神,使之成為世界文庫中絕無僅有的奇作。

《天問》是一篇充滿強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學情思的經典詩作。郭沫若先生稱:“其實《天問》這篇要算空前絕後的第一等奇文字”。有學者講,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學術思想,可謂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湧動的理性思想的脈搏。可以說《天問》一篇,是屈原對宇宙自然、人類社會總體認識的總結與昇華的一種藝術再現,在那個時代,已不啻構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還有學者提出,《天問》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國巫史文獻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一部文學作品,這一點從它涉獵廣泛的170餘個問題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證的。

《天問》問世以後,模擬的作品為數不少,晉傅玄有《擬天問》,梁江淹有《遂古篇》,唐楊炯有《渾天問》,柳宗元有《天對》,明方孝孺有《雜問》。王廷相有《答天問》。可見其對後世文學創作的影響。








星火詩集


《天問》算得上是屈原的代表作了,也是集文學、宗教、科學、哲學等多種思想為一體的“偉大”作品,這真的算的上一部“比肩”《道德經》的作品(唯一可惜的是字數太少了,可能是屈原忙著救楚國,沒心情寫),之所以沒有廣泛流傳,甚至現在提到這部作品,都“無人知曉”,是有多種原因的。

下面詳細的解釋一下《天問》這部作品,以及為啥說它是偉大的?

順便插一句,讀完屈原的《天問》,您肯定會對這位老前輩佩服的“五體投地”,會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崇拜”之情。

這遠比咱們上學時期學屈原的詩,或者端午節想起有這麼一位“先賢”要深刻的多,因為這兩種形象,一種詩人,一種愛國者,都是“屈前輩”的一面,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單從這兩個方面來“解讀”屈原,是大大“貶低”了屈原。

說實話,從《天問》這篇作品就可以看出,屈原其實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

1、《天問》是怎樣的一部作品?

《天問》全篇374句,一共1553字,為屈原作品中第二首長詩。

是的,你沒看錯,這是一首1500多字的詩,當然也可以說它是一篇散文,畢竟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是戰國時期的人,他們當時的文學形式,和現在是有很大區別的。

《天問》被現在的一些學者,稱作古今罕見奇文,因為裡面描寫了一些“天地玄黃,宇宙萬物”等廣闊而又深刻的內容,包含對“天地”,對“宇宙”,對“人性”,對“道德”,對“自然”等方面的“拷問”,這些問題在當時,哪怕是現代,也是非常大的哲學命題。

而且在屈原諸多作品中,《天問》是最難理解的,由於語言的原因,詩句裡面一些字詞的意思,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屈原的詩,在我們現代人看起來很冷門的一個原因,句子長點沒關係,可以把它當成現代的散文詩)。

但是遺憾的是,屈原的詩,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非常的深奧和晦澀的,根本看不懂,就像《天問》一樣,很多句子如同“天書”,也很對得起《天問》這個名字。

比如《天問》中有兩句“該秉季德,厥父是臧”,千百年來,人們對它作了各種猜測,都嫌不妥。

後來晚清學者王國維通過對殷商卜辭的考證, 發現“該”即王亥,為殷人的遠祖,而季是王亥的父親,於是困擾學者們上千年的“謎團”解開了,這句話的意思是:“王亥秉承了父親的道德,以其父作為榜樣。

類似這樣的句子還有一些,主要是因為詩句中引用的典故和歷史故事,由於年代久遠,已經失傳,想要考證的話,非常的困難。

所以,簡單來說,《天問》是一部類似於《道德經》那樣的作品,裡面包含的思想非常豐富,只是非常的“難讀”!

2、《天問》主要“問”了什麼?

《天問》大概170多個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對“自然宇宙”的發問,一個是對“人類社會”的發問。

自然宇宙方面

主要涉及的內容有“混沌天體”“日月星辰”“地理形成”“鳥獸草木”等天地萬物。

如“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很久以前,人類剛“誕生”的時候,是誰創造了文字,教我們說話,假設天地最初是一團混沌,那麼有人親眼看到嗎?該怎樣考證?

這是屈原,對於人類起源,以及天地起源的一種發問。

也是人類對自身文明起源,以及宇宙起源的一種探究。

這兩個問題,說實話,我們現代人都沒有“搞太明白”,人類文明起源於何處,地球是怎樣形成的,目前雖然找到了一些證據,但是真相卻依然是“未知”的,更多的是一些假設和理論推算。

這樣的發問,在我們現代人看起來很“稀鬆平常”,但是在屈原那個時代,大家是相信“天道”和“命運”的,認為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人類從何而來,女媧娘娘給捏的,天地如何形成,盤古一斧子劈開的,就怎麼簡單,無論你有什麼困惑,這些神話故事,都能給你完美解釋。

在屈原那個時代,甚至一個國家能否昌盛,有沒有瘟疫,有沒有災難,都是用“天道”來解釋的。

而屈原能發出這樣的疑問,顯然,他對這些神話是“質疑”的,對“天道”是質疑的,這種精神是超越時代,是需要勇氣的,這也是為什麼說,我們更應該把屈原看作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而不是一個被“淡忘”的詩人。

當然,後面的發問還有很多。

比如“陰陽三合,何本何化?日月胺屬?列星安列?”、“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順橢,其衍幾何?”、 “焉有虯龍,負熊以遊?”、“靡薄九衢,臬華安居?”

就不一一解釋了,大概就是問了一些:“天上的星辰是怎麼安排的,它們是怎樣對應黃道?”“它們那個時候的人,認為月亮虧損是死亡,而變圓是重生,屈原就問這是怎樣重生的,難道是嫦娥的仙藥?”“太陽和月亮是由什麼來支撐?那個時候還不懂萬有引力,其實就算是咱們現代人懂了萬有引力,還是不懂,宇宙中這種力究竟來自何處,現在的研究也發現,不止萬有引力一種,是十分複雜的,總之還沒有搞明白。”

其實用一個孩子的思維來“還原”屈原當時的疑問,是比較不錯的,就像你在給孩子講我國傳統神話,孩子的心中其實是會有各種各樣的疑問,你可以輕易的用現代科學給孩子解釋,但是,在屈原那個時代,這些問題,都是高深無解的。

如果說,問宇宙只是出於人類的天性(上面也說了,其實現在懵懂的幼兒,也會有這種疑問),不足以體現屈原的偉大,那麼《天問》下半部分要“問”的“人類社會”,則是屈原思想的“光輝之處”!

在“人類社會”這部分,屈原主要發問了一些“君臣矛盾”的事情,大概就是,有功勞的為什麼最後要去受罰,忠臣為什麼會慘死,殘暴的君王,最後卻在歷史上留下了好的名聲,總之就是想問問“好人為什麼得不到好報?”“上天為什麼這麼不公平?”

比如,屈原重點關注的一個人物——鯀[gǔn]

鯀是大禹的父親,曾經治理洪水長達九年,用在岸邊設置河堤的障水法,緩解了中原氾濫的洪水,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勞苦功高。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徹底平息洪水災禍,因此有了大禹治水。一說因鯀與堯之子丹朱、舜爭部落聯盟共主之位失敗而被堯流放至羽山;一說是“堯令祝融殺鯀於羽山”,總之,鯀葬身於羽山,是一個悲劇色彩濃厚的治水英雄。

這個人是大禹的父親,雖然沒有把水治好,但是也是有功勞的,在屈原看來,他的結局和他的功勞是“不公平”的!

《天問》—“順域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弛?”、“鹹播櫃黍,莆薑是營。何由並投,而鯀疾修盈?"

大概意思就是說,人家治水,也是有功勞的,為啥要懲罰人家,關在“羽山監獄”三年之久,還要揹負“四大罪人”的罪名!

四罪指共工、三苗、鯀和驩兜(歡兜)。流四罪即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遷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古書有記載,且與五帝之中的舜有關,舜的功績之一就是平四罪。

鯀也是好意,也希望百姓安居樂業,就算最後沒治好,也不至於當成“罪人”吧。

所以屈原認為鯀治水有功無罪,帝舜拘禁鯀於羽山且多年不釋,很不公平。(當然,屈原並沒有直接表達這層意思,而是反問,語氣其實更強烈。)

還有一些發問,比如:天帝派下后羿,是為去除夏民憂困,為什麼他卻去射河伯,奪取洛水女神為妻?

當然,這些都是神話,很難用“人的思維”去解釋,屈原也沒有過分的去探究,他只是想表達自己當時的心境,和好人不得好報的不滿(因為屈原政治上不得志,自己好人一個,沒想到卻是這種下場!)

除了對神話中的人物,進行“人性”拷問,屈原還對“歷史興亡”中“賢臣”“君王”“奸臣”的不同結局進行了“拷問”。

比如:文王、武王,最後推翻了紂王的殘暴統治,建議了大周王朝,並且留下了千古佳話,而春秋霸主齊桓公,多次聯合其他諸侯,簽訂盟約,相當於是維持天下太平,也算是一個“賢德”的君王,但是死後60天沒有下葬,屍體生蛆。

有些賢臣,伊尹、呂望、管仲,結局很好,而有些賢臣,梅伯被剁成肉醬,比干被挖心,箕子靠裝瘋苟活。

這裡面有好人得到了好報,有好人沒得到善終,更多的是在拷問人物,而沒有把這些人物放進“國家興亡”這樣一個大環境來考慮。

這個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屈原所處的時代,各個諸侯國,名義上都是大周王朝,所以不存在“國家興亡”一說,楚國可以亡,但是大周是不會亡的(這是歷史的侷限性,屈原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能有這樣的拷問,已經很了不起了)。

最後,屈原自然也是要問一下“楚國”的,他說,歷史上楚國也有很強大的時候,但是也有弱小的時候,比如被伍子胥引吳伐楚,攻破郢都,是為了給現在在位的楚懷王一個警告。

最後屈原也說,奸佞小人什麼都幹得出來,並且老天爺也不會懲罰他們,所以不要“迷戀”天道,人心才更加可怕!

這基本上就是屈原關於“人類社會”的發問了,能夠遠離“天道”,更加關注人的作用,也是屈原思想超越時代的地方,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一切都是命運,沒看到人的作用。

3、《天問》了不起的地方是什麼?

一、對於哲學思想的啟蒙

《天問》中有很多關於“宇宙”“自然”的發問,按說這對“宇宙學”“天文學”“地理學”“自然學”等現代的很多學科,都是有啟蒙作用的。

但是限於當時人們的技術手段,這些問題只能用“哲學”來解釋。

這裡面其實有很濃厚的“道家思想”,如果屈原順著這個方向去研究,很可能會寫出像古希臘自然哲學《論自然》之類的哲學著作,甚至開創自己的“哲學流派”。

其實後人,也繼承了屈原的精神,比如,比屈原出生稍晚的後來做楚國蘭陵令的荀子有《天論》,漢代王充有《談天》,柳宗元有《天說》,劉禹錫也有《天論》,這些都是大膽探索宇宙萬物奧秘,提出自己思想體系的“先賢”!

屈原雖然沒有繼續研究這些哲學問題,但是作為一個敢質疑,敢“吶喊”的人,在他那個時代,已經很了不起了。

二、對歷史的記載和傳承

《天問》記載了很多歷史和神話故事,這些故事和我們現代的版本是有出入的,畢竟由於年代的原因,很多東西都會失傳。

假如,屈原可以把這些歷史典故,包括神話故事,給咱們寫下來,這相當於是咱們國家的一部“史詩”,對咱們的文化傳承和歷史記載,有重大意義。

看看西方的《荷馬史詩》,給西方學者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和邁錫尼文明,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荷馬史詩》也是古希臘最偉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

馬克思和恩格斯說過:史詩是民族精神的結晶, 是人類在特定時代創造的高不可及的藝術範本, 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

總之一個擁有《史詩》的民族,會讓自己更加具有文化內涵,史詩不僅僅在於文學價值,更重要的是一種重要的研究資料。

就像《紅樓夢》一樣,很多人研究它,不是研究他的小說內容,而是研究一些當時封建家族的禮儀,以及家族制度和日常生活,這相當於是用一臺“攝像機”把當時,至少是封建大家族的日常給我們記錄的下來,是非常鮮活的歷史資料。

可惜這兩點,屈原由於種種原因,都沒有做到,這可能是因為,屈原的主業是“政治家”,而不是“文學家”,國家都快滅亡了,那裡有心情給你們寫史詩。

總結:

公元前304年,秦楚訂立了“黃棘之盟”,主張聯齊抗秦的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到漢北。《天問》就創作於屈原被流放漢北的這段時期。

屈原出生不錯,官也做的很大,所以在楚國,他是屬於“貴族階層”的,如果楚國滅亡,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屈原的愛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

當然,這也不否定,他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

屈原愛國、愛民、也很自愛,不過屈原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的治國理念是“美政”。

屈原的“美政”理想主要內容是明君賢臣共興楚國。國君首先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國家。其次應該選賢任能,罷黜奸佞。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內容之一。

屈原的“美政”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孔子的“禮治”差不多,都是一種復古的“治國理念”,而因為和歷史的大潮流不符合,最終被淘汰。

最後說一下,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咱們現代的“愛國”是有點小區別的。

確切的說,屈原的愛國,更多的是一種“愛家”。

因為在屈原的時代,大家都是一個國家的,就是大周王朝,而各個諸侯國就相當於“兄弟姐妹”,你秦國來打我楚國,就相當於大哥欺負小弟。

而且在屈原的政治理想中,並沒有說,等楚國強大了,去消滅別的諸侯國,就是說,沒有一統天下的這種想法。

楚國是我的家,秦國是你的家,大家都好好管好自己的家,逢年過節看望一下家長——周朝的大王,就行了。

因為按照祖傳的禮制,諸侯國都是周朝的“孩子”,重大事情,由家長說了算,其他的內部管理,“孩子們”自己做主就可以了,所以屈原能有這種想法,也無可厚非。

所以說屈原和孔子一樣,都希望迴歸到大周王朝剛建立時期的那種轉態,各個諸侯國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沒事還可以寫寫詩,搞搞藝術。

但是時代變了,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了,而屈原在楚國滅亡後,也投江而亡。

楚國是屈原的家,看見“家人去世”“家園破壞”,屈原更多的是一種“家園之痛”。

但是這不能怪屈原,在咱們的傳統文化裡面,“愛國”和“愛家”其實是一樣,咱們經常說“家國情懷”,就是說,愛國和愛家其實是一脈相承的,試想一下,一個人如果連家都不愛,他會愛國嗎?

所以說,屈原的愛國,表面上看,的確是只愛自己的楚國,和今天相比,有點狹隘,但是屈原的時代,並沒有一個大統一的國家,假如屈原生活在一個大統一的王朝,他也會像愛楚國那樣,熱愛整個國家。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依然把屈原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來紀念的原因。

說道這裡,相信應該能讓大家距離屈原,更加近一點。

假如楚國沒有滅亡,屈原或許會繼續自己的詩歌創作,不管是研究哲學,或者是寫史詩,相信都能給我們留下更加輝煌的作品。

但,歷史沒有如果,除了可惜,也只能可惜了!


太行山下小小強


《天問》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一首長詩。

此詩從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乃至聖賢兇頑和治亂興衰等歷史故事,表現了作者對某些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濃厚的道家色彩。

語言別具一格,句式以四言為主,不用語尾助詞,四句一節,每節一韻,節奏音韻自然協調。

全詩通篇是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內容奇絕,顯示出作者沉潛多思、思想活躍、想象豐富的個性。

表現出超卓非凡的學識和驚人的藝術才華,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